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光文講堂手記19
2010/06/18 13:44:35瀏覽206|回應0|推薦1

光文講堂手記19

上午我在水塘邊種黃豆,陳警官如約而至,我匆匆返家,洗手腳.換穿衣服,帶著明一坐上他的小轎車,一路上車奔行在農田綠樹間。天有些微雨,高峰禪寺隱藏在雲霧繚繞的山頂處,一時還看不到芳蹤。據說此地原稱雙髻山,有間廟稱雙髻寺始建於南北朝,濟公曾在此修行六年。南宋亡國,某徐姓遺民出家後法號高峰禪師,到此任住持。網上搜得《佛藏21期》,其中介紹高峰禪師《高峰禪要》「參話頭」的思想:1.大信根:信「我們有佛性」。信「每個人皆可成佛」,信“眾生本來即是佛。”2. 大憤志:大憤志是一種大的願心,要有一種誓不罷休、破釜沈舟、完成偉大事業的願心。3. 大疑情:疑是一種動力,疑的前面有一種惺惺覺照的覺性。使我們直向心源深處去探索。

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12541322),曾寫《高峰禪師行狀》紀念高峰法師,後來雙髻寺改稱高峰禪寺,村莊則稱高峰村。文革後這裡只剩下農舍似的破廟,現在的住持大憨法師,原系上海大學美術老師,10年前出家致力宏揚佛法,幾年前他糾結力量,帶著信眾來此集資重修高峰禪寺。

不久,汽車開過狹窄.灣曲.陡峭的土石路後,在寺前泥地上停下,我放眼看去,寺院建於兩山環抱的山谷中,一片耀眼的新黃色,還有部份院落仍在施工。我們沿著竹林石道上行,這裡有長達370公尺的迂迴長廊,一路從山門通向住持所在的樓宇。我知道這是有深意的,為了表示佛法的崇高深大,有些寺院特意設置很長的階梯或迴廊,任何人想拜訪寺院住持,都必須步行,且是一路向上仰望的爬樓梯,無形中就表現自己的虔敬,表現對住持的頂禮及仰望。

我們走完長廊,從樓前廣場回望,頓感心胸開闊,俗情全消。寺廟建於山峰高處,住持所在更是全寺最高之地,這個地方視野開闊,向上仰望,覺得地很高,天很近,有一種頂天立地的崇高感。向下俯瞰,高峰水庫碧綠如鏡的在腳下展現光波,平野田疇錯落有致的在庫區四周展布,遠處則是迷離的霧氣與山影,人立於天地交會的高處,冥心遠思的情懷格外洶湧,前世今生的追尋特別殷切

我與明一向大憨法師合十為禮,法師身材魁偉,一身粗布衣服,帶引我們進入他的畫室,並以祁門紅茶待客。法師主攻西畫,所以在畫室所展布的,是一種以西方的顏料與技法,融通中國山水的風格,法師希望通摸索創造出新的畫風。我於繪畫素乏研究,但比較喜歡八大山人的畫,喜歡他以簡單的線條,營造深遠的氣象與玄冥的神韻。西方顏料斑斕而厚重,用以詮釋山水,常常只見其厚重斑斕,卻無法表現空靈深遠的山水神韻。法師認為西方近代追求極簡主義,最後形成一根線條的畫作,已經走到無法再前進的地步。法師說,其實這種畫風在中國明代就很興盛,用簡單線條,勾勒出深遠意境,所以現代思想與美感的追尋,經常需要回到過去,向古代心靈尋找資源與靈感。我也認為中國的偉大崛起,必須以心靈與思想的崛起為核心,必須回到古代,探索中華文化心靈的原鄉,只有依托心靈的源頭活水,中國人的智慧才情,才能夠澎湃噴湧。

法師說明一很有禮貌,品態不錯,我則談及我們在各地奔波流轉,只能自讀自學的情況。法師傾向莊子的思維,認為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自己帶比較好,他舉其友人為例,原來的小孩隨意塗鴉,其構圖很有藝術家氣質,可是送進美術學習班一段時間後,構圖就走向呆板與一般,甚至對繪畫失去興趣。我表示現代教育是工業文明的產物,傾向大量製造,其過程則模仿工業生產,集中.制式流程.標準課本.標準進度.標準考核,要學的科目太多,每一樣都是皮毛而浮面。考核的方式類如工廠的品檢,找缺點挑毛病,想方設法改變缺點,卻求大求全,不培養長處,卻削弱或埋沒許多人的特質長處,使許多人走向凡庸。

飲茶後,我們到餐廳用餐,大約是四道素菜與豆腐.素菜湯之外還加兩樣水果,採自助式自行取用,我與明一都吃得很飽,因為味道很不錯。我不反對葷食,但感覺素食的確清淨而爽口。一一吃得很慢,一粒蠶豆分三口咬,大憨法師.陳警官.我還有幾位和尚及居士都在門廊前等待他。我們隨機交流台灣佛光山.慈濟及淨空法師的一點情況,其間還有人提到爭取諾貝爾獎的問題,我認為這是西方主導的一種東西,有其意圖.策略及文化偏見,當此中國崛起之際,中國也應該在文化文學,儒道禪的研究傳播上設立獎項,推展中華心靈及夢想,不必一味跟從洋人的樂曲跳舞,把洋人的諾貝爾獎當成我們的無上追求

明一餐畢,大憨法師聽說他需要硬紙板做手工,親自取小刀,割取兩張硬紙板給他,我們十分感激的向大憨法師致謝並道別。

路上陳警官強調人需要教化,氣質思想才高,社會風貌及治安才好的想法。他還說莫干山風景好.空氣好.離上海杭州都不遠,所以許多外國人很聰明,特意選到此地居住。我說如果有機緣大家一起努力,在此開展文化研究與交流活動,文化配風景,再加上遊樂及有機食品,莫干山很可以發展成文化景區..

天輕輕下起小雨,我們在雨中回到鎮上,並互道珍重

孔子256158[10]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莫干山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shi999&aid=4140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