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06/10 23:38:31瀏覽457|回應9|推薦8 | |
在網路上因為挺馬的言論而挨了一些網友們的責罵,於是有朋友建議我避免在網路上討論政治。這一點我並不以為然。挨罵雖然讓人不愉快,倒也沒那麼嚴重。再說,如果罵馬、嗆馬可以大聲,難道挺馬因為人少,就只有噤口不言了嗎? 我真正在意的,不是對特定個人的褒貶問題,不是罵馬、挺馬的問題,我比較是在做社會批判,我認為我們的社會本身的反應恰反映了社會本身的問題,特別是一種傳統主義的思維,以及一種依賴慣性。我認為那才是社會浮沈難進的主要結構問題。在這樣的結構狀態下,我們社會只能接受像宋楚瑜這一型的領導,而這一型的領導者其實未必有利於社會的結構轉型進步。 說到馬總統「無能」,我再簡單闡釋一下,我強調無能與否是個相對概念。愛因斯坦如果生在非洲落後部落裡,我估計他不可能產出相對論物理學理論;不但如此,他也未必能成為群體中的菁英,因為他據說許多時候也顯得糊塗。他有時候連自己家在哪裡都找不到,這種人能成為部落菁英嗎? 對於馬總統的做事能力,我之前的機關首長孫得雄博士曾經讚許有加。孫博士曾任研考會副主任委員,而馬任主任委員(但是孫比馬要大了20歲)。孫博士因為曾經擔任馬「主任委員」的副手而對馬有所了解,並對馬有極為正面的評價。 再說,如果馬真的無能,他能每次選舉都勝選嗎?他的勝選都是出於運氣、天命、外力? 馬總統如果被認為無能,我提到三個可能的理由,第一,如果馬不強調改革,就不會如此挫敗。 多數的改革者都易遭挫敗。在傳統主義思想深厚的華人社會,情形更嚴重。而改革者的問題之一往往是他不願奉承他人,反而還要批判、改變他人。這是非常犯忌的事。所以,我說像王莽、王安石,都曾經被認為有是優秀、有能力的人,一旦從事制度改革,就形像倒轉,遭國人唾罵。如果馬懂得奉承人,那些老一輩的人(像連戰、宋楚瑜)就不會對他這麼反感。在我想來,大老們與名嘴們對馬總統的反感,很可能是馬民調支持度低迷的重要導因。問題是,馬應該去奉承、討好這些大老與名嘴們嗎? 我以為,要奉承人,主要不是能力問題,而是觀念、心態問題。像宋楚瑜,因為替嘉義縣李雅景縣長父親抬棺,所以在宋第一次選總統時,李不惜違背黨紀,也堅持要票投宋不投連。宋的這一招,不是嚴格意義的能力,是利用傳統手段拉攏人心。這種手段能在政治與公共場域奏效,多少是顯示這個社會仍然被一種守舊心態所束縛。 我這麼說,語氣也許太過,不過,事情的確可能有如下的一面:傳統結構抵制改革,順傳統結構行事者昌,逆之者敗。但是,這樣一來,傳統結構就難以被理性改變(它仍然會被改變,但是方向非經有意識的選擇)。 第二點,我強調對領導者往往過度期待與歸責,過渡期的台灣社會似乎尤然。這時候,往往只有強人比較能滿足社會大眾的期待。但是,法國革命就產生拿破崙,德國威瑪憲法時代就出個希特勒,中國呢?要走向民國卻出個袁世凱(其實孫中山也可能是個準強人,只是條件不足),期待強人的社會,這個社會自身的下場往往很慘。反之,馬總統不是強人,就幾乎注定無法在這種過度期待與歸責下獲得正面評價。 第三點,可能馬真的有某方面的能力問題。也就是說,他的能力並不全面。譬如他能屢屢勝選,固然證明他有某些能力(與優秀特質),但是,他在面對行政事務時,或許真有些太白目、不識相,或者說,缺少sense。第三點可能性,我並不否認。但是,我還是要說,我們民眾自己要調適心態。我們不太可能選出個完美的領導者,我們只能選出一個相對優秀的領導者。要求完美領導者,最後難免會失望。而且,可能因為失望而轉向以為更優秀的人,就像法國人期待拿破崙或德國人期待希特勒一樣。 要求完美領導者之所以不可能,還包括民眾本身矛盾的期待。正因為彼此期待互相矛盾,所以當有人說馬「懦弱」、「父子騎驢」的同時,又有人說他當皇帝、獨裁、「剛愎」、「有勇無謀」。這裡,有些形容幾乎截然相反。但是,大家似乎不覺得彼此的判斷有矛盾,故其中似乎有些判斷難以成立,大家倒覺得是有志一同在反馬。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