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自我的惡根性
2011/07/02 11:42:43瀏覽316|回應3|推薦6
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彭懷真今日(7/2)在聯合報刊出「大人物大幻滅…以後能崇拜誰?」一文,讀來頗有感慨與共鳴。

文中說:「李登輝被起訴…帶給台灣人民莫大的心理衝擊,也讓我無限感慨。」「我們以後要崇拜誰?尊敬誰?效法誰?那些曾經讓我們崇拜與尊敬的對象…都有這麼大的瑕疵。真是幻滅啊!」「難道還是金錢惹的禍?他們所擁有的財富都已經是天文數字了,為什麼還在乎這些利益呢?或許當他們想到作假的利益時,整個腦袋就無法思考,只想到不法的好處,貪圖瞬間就得到的暴利,完全忽略暴利背後所要面對的危險。」

作者在感慨之餘,開始自我反省,他說:「如果這些金錢來誘惑我,我擋得了嗎?如果有迷人的頭銜與權力來吸引我,我能夠保持清醒嗎?也許我照樣頭昏腦脹,一步步走向敗亡而不自知。難怪耶穌會教導人們要遠離試探,因為對試探低頭,就可能承擔種種凶惡的苦果了。」「幻滅,不僅是成長的開始,也是自我檢視的開始,更是戒慎恐懼、遠離誘惑試探的提醒。」

對於他的話,我有類似的感慨與體會。(不過,他最後一句話我比較存疑。我不認為幻滅必然是成長的開始,至少未必是一種理想意義的「成長」,反之,人可能因為幻滅而變得犬儒,或者更糟,可能放棄所有道德理想,而成為享樂主義、機會主義者或虛無主義者。)

不過,我特別在乎彭文所觸及的自我反省的意識。我認為意義重大。

我在網上的討論,其實有相當程度也是在提醒我們大家要重視自我反省,就政治層面而言,就是要反省我們民眾自己的責任與問題。我們如果一味譴責領導者之惡,並不公平,因為忽略了一般民眾的責任(特別是在形構結構中的責任),更忽略一種未來的危機,就是很可能沒有人足以承擔領導者的責任,因為沒有多少人意識到領導者可能面對的結構困境與每個人心理的軟弱。如果民眾中有任一個人將來有幸成為領導者,他很可能會重蹈悲劇覆轍。他或者善良而無力改變結構,或者暴虐而自身成為悲劇的來源。總之,中國人要等待黃河水清,等待清平盛世,似乎總難如願。這恐怕不是偶然,而幾乎是必然。歷史的實際也總讓人難以展顏歡笑,偶然有了歡笑,不旋踵就又掉進另一個悲劇惡夢之中。(因為,不正義的結構易於持續。除非我們深刻認識到結構的存在與問題,以及結構與普遍個人的心理與行動模式有關。)

上面所言,其實幾乎已經是我的老生常談,恐怕讓大家耳朵長繭了。不過,我還想在此提出另外的一層疑惑:是不是只有基督教徒才比較能有這種自我反省,儒教徒則較難產生這樣的自我反省,特別是去關注自我的「惡根性」?

似乎是基督徒才比較會有強烈的「普遍惡根性」的意識,從而也有「我性惡」、「我有惡根」的想法,而儒教徒則否。儒教徒似乎較易相信「我性善」,也就是較易「自我感覺良好」。

彭懷真是基督徒,所以他的討論當下從對李登輝的批判轉向自我,問自己是否能通過試煉,並承認自己可能軟弱。

但是,網上的朋友們通常並非如此。網友們批判政治人物不遺餘力,從各種不同的立場與觀點進行批判。這樣的批判,似乎也凸顯了網友們自身的道德性。我道德,因為我批判邪惡(的政治人物)。但是,很少有人將批判或反省朝向自身。這可能是一種思考的慣性。因為,畢竟會沒事掛在網上的我們幾乎都不是政治人物。我們甚至是出於一種自卑,認定自己不可能擁有權力,所以也不可能需要負責任,當然也不會有無法承擔責任的困擾。

但是,事情可能不只是這麼單純,缺少深刻的自省其實可能是一種文化的特質。相信「人性善」,偏向自我肯定,這是儒教的特質。而基督教(尤其是基督新教)裡才有較深的「性惡」的觀點。這種觀點源於「原罪」觀念,或者,與「原罪」觀念同源。不過,至少原罪觀念可能是促進惡根性意識的部分基礎。

基督教思想促進深度內向思考。禱告是傾聽內心的聲音,告解則是吐露內心的聲音,包括吐露內心的惡。告解的儀式先已經承認了人的內心可能的惡。

傳統中國儒教文化裡沒有告解,禱告的儀式雖然有,但是,比較是一種詢問與祈求,甚至純粹只是一種集體儀式、一種表相。

審視自己的行為動機,並準備接受動機裡的惡,這是很困難的心理過程。基督教(特別是新教)卻鼓勵了這種嘗試,儒教則不曾如此。這裡,儒教相信的是「天人合一」,而基督教則將上帝與俗世強烈的二分,並且強調了俗世的惡。從這種強調出發,進而強調了人的惡根性。

旅美華人哲學家張澔強調,中國人缺少「幽黯意識」。這也許是個更容易被接受的說法。它的意思是說,傳統中國文化並不強調去面對人性的幽黯面。這或許就像君子遠庖廚的心理,人們不是完全沒有意識到人心之惡,而是不願去面對,更不願承認那種惡其實是根深蒂固於人心,人隨時都可能因此而做出危害人我的行為。

缺乏幽黯意識,在制度的論述與建構上,就不免會產生偏圮。我以為中國沒有內發地產生民主意識,部分與此有關。對於君王與統治群缺乏性惡的認識,就不能產生制衡的理念,也就不會意識到有民主的需要。當今的中國大陸,對民主制仍然充滿疑懼,而對威權統治卻有高度的肯定,終極的基礎也還是在於缺乏幽黯意識,或者說,缺乏普遍惡根性的意識。

普遍惡根性意識與認識自我的惡根性,可說是兩回事,卻是同一套思考邏輯的產物。基督教提供了這種思考,儒教則否。此種文化差異的後續影響,值得我們關注與深入討論。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5386003

 回應文章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連想
2011/07/03 08:48
" 當今的中國大陸,對民主制仍然充滿疑懼,而對威權統治卻有高度的肯定,終極的基礎也還是在於缺乏幽黯意識,或者說,缺乏普遍惡根性的意識。"

出處: 自我的惡根性 - 出岫閒雲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chiag/5386003#reply_list#ixzz1QzkxosFk

大陸是不是對威權制度高度肯定,而原因全關乎舊有社會結構嗎?

可不可能是另外有理由?即迷信和依賴威權制的有効性。打個比方,全國像一家大企業結構。有能的企業主和董事團策劃和下命令,企業就可以有効運作。而他們相信目前的高層人材選拔方式已進入軌道,幾保證有効選出精英中的精英。不過,這樣的政治運作能維持多久?我總以為大陸既引進了現代經濟體系,快速發展,遲早要牽動政治的民主體制改革,因為現代經濟和政治運作是一體的,例如現代經濟帶來的自由運作風,人民因經濟好轉自由旅外居外享受到自由空氣的快樂帶返國內的影響,如都市繽紛起居衣食住行的自由已與世界大都市無異,例如言論上能有政治批評(但絕不許譏誚挑釁)。問題是他們的中國(共產)社會主義式"社會結構" 這"從上而下的改革" 能不能與世界的民主潮流體制接軌,或者改革的速度來不來得及趕上外面世界的壓力和壓不壓得住內部層出不窮的抗議暴動,而若有接續的超強天災或邊彊戰爭,這威權體制就極可能給災難中受影響的經濟大幅滑落牽起隱藏的自由民主渴望要起大騷動了。啊,這是我讀文引起的一連串聯想。

(現在引文都會自動打出出處)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領會
2011/07/03 07:48
" 我在網上的討論,其實有相當程度也是在提醒我們大家要重視自我反省,就政治層面而言,就是要反省我們民眾自己的責任與問題。我們如果一味譴責領導者之惡,並不公平,因為忽略了一般民眾的責任(特別是在形構結構中的責任),更忽略一種未來的危機,就是很可能沒有人足以承擔領導者的責任,因為沒有多少人意識到領導者可能面對的結構困境與每個人心理的軟弱。如果民眾中有任一個人將來有幸成為領導者,他很可能會重蹈悲劇覆轍。他或者善良而無力改變結構,或者暴虐而自身成為悲劇的來源。"

出處: 自我的惡根性 - 出岫閒雲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chiag/5386003#ixzz1QzanFrEA

個人與社會是一個"體",密不可分,這"社會結構性"的重要,慕陶老師一再申說,我乃逐漸明白。試鮮活點作比喻不知行不行。用羅網譬喻。社會的結構性猶若一個羅網,他的好與懷,可能型塑個人,一般說是社會風氣。所以能跳脫觀察者,不止批評他的領袖和領導羣,更應平衡地要求民衆自己的素質提昇,一起也自我反省。若然懷着政治偏見或立場一面倒的批評,就不是對整體社會有益,反是不良示範,攪起民衆意識對决似的;而這批評者身為祉會一員,便也會深受社會對决的氛圍所累,因為衆人一體,社會沒有提昇,社會的結構性沒有變好。

這是我讀這段的深深領會。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思量的好題
2011/07/02 15:33

從社會觀察角度,基督信仰固然把人性看得較透晰。人性可善可惡,看他的境遇。好的機會存在,生活無缺,也有陪伴的愛感,人自然分享他天性的美善和愛。境遇有考磨,心靈有缺有洞,生死攸關感出現,就會做出糊塗或不考慮他人和大衆後果的事情來。從信徒的角度自然說上帝垂示真道,告訴人生命的喜悅和可能的迷途,時刻警醒離神──罪──的傾向。

西方民主的制衡制度得以強固,是否因這基督教意識而來?是大有可能的,因為現代的民主體制源生和強固於基督信仰底子的歐美。

現代民主制度有什麼好?最簡化的說明就是他鼓勵重大議題透明化(那陽光面的可討論可審議),多數决議化(那考量多數人的意願和要求),憲政化立國(那嚴肅神聖的政府與人民契約并法治精神的恪守),并自由精神的鼓舞下,有人權生而平等的想望可奔馳。

至於李前總統也是基督徒,為什麼犯下這麼大的過錯呢?在國家金錢的處理之際操控如此不以為有不當嗎?政治技術的複雜令人迷途?只有他面對上帝給國人交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