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虛擬敵人、虛擬英雄與真實的結構困境
2010/04/16 10:42:36瀏覽433|回應0|推薦3

我是藍營、統派的一員,但最近卻與某些統派網友槓上。倒反而要讓獨派網友來為我做證我的「真統」屬性。這樣的劇情,有些荒謬,卻又無奈。

我試著理解這些對我不滿的統派網友的心意。我說,有些人不能接受我對中國人的批判性看法,他們只願意擁抱美好中國的說法。也或者,他們雖然其實知道中國有這個、那個問題,但他們還是愛這樣的中國,不願意聽到有人鮮明地批判這樣的中國。也許,他們其實是自己不願意去正視、去深究這些問題。就像人不願意去揭開自己身上的瘡疤一樣。

但我認為這樣不行。不願意去正視、去深究、去批判問題,中國社會不能有真正的、根本的進步,而很可能會繼續陷在困境之中。依我的看法,眼前中國的進步主要是被前面的痛苦失敗所刺激而產生的集體奮發精神的結果。但就怕一旦對挫敗刺激的感覺淡去,集體奮發的精神很容易渙散。

集體奮發的精神的一個重要作用,可能是讓中國的領導層比較能和衷共濟、相忍為國,不再像中共建國初期,高層間有激烈的意識型態與權力的鬥爭、傾軋。再加上許多有心人的努力奉獻,特別是一些知識份子的努力,於是有了今天的中國。

中國人本就有的強烈營利慾望,當然也是近期繁榮、進步的基礎條件。另外,儒家對教育的重視與倫理理性的態度,想必也在這一波的進步中起著積極作用。

但我仍然想再強調,中國社會裡各種結構性的困境仍然深重。從時機上說,應該趁那股集體奮發的精神還未渙散之際,儘速做出結構的調整(我說的首先是普遍人們的意識、心態、精神的層面,外部制度還在其次)。

我以為,今天的中國大陸面臨著一正一負兩種力量的拔河。結果究竟如何,最終中國大陸是向前邁進,還是漸趨衰敗?答案還待揭曉。且看究竟是哪一種力量取得上風。

中國人的一些普遍舊習,如情緒化、理性溝通的習性不足、獨斷、偏見、我群中心,甚至反智、欠缺公領域的自律等,在私心、享樂心的交互作用下構成社會結構中的消極力量。它可能使前述「集體奮發精神」渙散。同時,可能進一步成為拉扯社會進步的力量。

過去的中國,因為遭遇諸多挫敗,漸漸習於想像出一些「忠誠的敵人」,列強是最具象的、逼真的敵人模型。中國內部的一些「買辦」、「漢奸」是另一類模型。想像如何打擊敵人,似乎成為關切的一個重要議題,因為敵人的存在與作為被想像成是問題的主要關鍵。

中國有沒有敵人?確實是有的。但是,看看電影裡的那些敵人模型。好比「葉問」裡的日本人,特別是那位武術高強的將軍,身手何等了得。但是,最後,他終於被戲裡的中國英雄擊敗。霍元甲一樣也擊敗了西方、日本的高手,為中國人爭得榮譽。

但是,當年我也曾看了「精武門」。電影散場時,心中好鬱悶。一個如此優秀的中國高手,為什麼結局卻是那麼悲慘?是什麼力量讓英雄也一籌莫展?是外國的更多英雄的集結力量嗎?

讀了社會學,讓我感悟到結構性面向才是問題的關鍵。以日本來說,他們並不是每個個人都如此優秀、傑出,以致於即使中國不乏高手或其他優秀人才,卻長期受挫。

特別是看到晚近的許多競賽,日本不再總是獨占鼇頭。顯示他們的巨大的總體力量並不是出於個別的人的能耐。而是他們的社會結構的特質有利於產生出巨大的集體力量。反之,中國社會的結構特質則造成太多的內耗,使集體力量微弱。

中國的問題部分固然在於外侮,但主要還是出於內在的結構問題。強大而忠誠的敵人,是虛擬的;能耐到不可思議的中國英雄,同樣是虛擬的。中國個別的人的潛在能耐未必遜於列強。但是,中國的社會結構特質則使中國整體虛弱。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中國社會結構的問題特質又是什麼?其實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或絕不可改變的事物。不外就是上面所述的那種消極力量:情緒化、理性溝通的習性不足、獨斷、偏見、我群中心、反智、欠缺公領域的自律,及與私心、享樂心的多重的交互作用。

我以為,那些不滿我說法的人,未必沒有看到上述這些各別的問題性特質,但他們極可能低估了這些特質,作為一種總體結構,會起多大的作用;也低估了這些好像是「個人的」意識、心態的事物,在總體結構的交互支援作用下,能如何的普遍、頑強、難改變,以致於使中國社會長期陷入僵滯。

但是,為了中國的長遠發展,大家何妨試朝這個面向做出深思呢。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394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