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民希望之所寄?
2009/09/12 16:20:19瀏覽444|回應1|推薦5

一次大戰結束,德國作為戰敗國,與美英法等戰勝國簽訂凡爾賽和約。所謂和約,對戰敗國來說,當然就等於是降約。德國在戰爭中已經損財折兵,降約則進一步讓德國損失更重,而且尊嚴嚴重受損。1919年初的德國,照韋伯的描述,那是個最寒冷的冬天。韋伯在一系列嘗試鼓舞人心的演說中,一再提到一種擁有所謂charisma的特殊氣質的領導人,他慨嘆德國缺乏真正的領袖,暗示需要有那種具有特殊氣質與魅力的領導人出世,能領導德國(走向富強?他沒有這句話,不過此等心意想必是有的)。他在解釋什麼是charisma的時候說到,真正的charisma是有上天賦予的一種特殊氣質,讓他能有熱情、有抱負,又有堅毅不拔的意志力與魅力。不過,他也說,重點在於,這些特質是要讓大眾相信他擁有。至於是否真有「上天」的gift,其實不是重點。

1930
年代,希特勒領著他的國社黨出台,德國人民終於找到了他們的希望。希特勒表現了他的魅力、意志力、強悍與抱負。當然也充分表現了他對德國的熱愛。從此德國走上了復興與富強之路。

希特勒是否是個有能力的領導人?看起來是的。至少在30年代的初期,他給許多人的印象是如此。從而,他成了德國首相(雖然過程並不完全平順,但是大體合法,且是依據民主與法治的程序)。此後,他一步步把德國帶向二戰,最後帶向更慘烈的敗戰與政府的瓦解。並且還讓世人長久記住,德國人曾對這個世界做出什麼樣的罪惡來。

回到30年代前半。當時的一些德國人心中又是如何看待希特勒?尤其那些德國年輕人?他們對希特勒充滿信心,並且願意對他效忠。他們也因為希特勒而對未來充滿希望。(有少數人對希特勒抱持懷疑,如興登堡總統;還有許多猶太人逐漸發現希特勒的可怕,但是他們卻很無奈,能走的就走吧。)

當然,這個歷史案例可能給我們各種不同的教訓,也許有人會強調一種普遍的幻滅感,主張對任何政治領導人都不要有期待。我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簡單說,人沒有期待,其實很難活得下去。而且,我認為並不是所有的政治人都不可信。他們確實可能有他們的難處(以致行事難以盡如人意),但這並不表示他們都沒有道德感或理想性。拿清末的李鴻章為例。丘逢甲寫詩罵他,說: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可是,我們知道,李鴻章為了不肯簽署馬關條約,遭日本浪人暗殺,雖然未死,驚嚇難免,而且子彈卡在臉頰上,動手術都難以取出。再說,今天的史家,也已經愈來愈肯定,李鴻章無論如何是個能臣,而且有大功於清。類似的情形,宋子文在國府播遷之後,旅居美國,但是他被兩岸華人(也許還要加上旅外華人)異口同聲指責,認為他禍國。但是,最新的歷史資料卻愈來愈顯示,他是被冤屈了。他為中國與西方國家間的金融貿易事務爭取了不少權益;反之,他並沒有從中國得到什麼不該屬於他的財富。

總之,人民從主觀期望與總體結果來評論這些個別的台上人物,常常是有失公平,最重要的是所導致的結果對整體未必好。

人民希望與失望,當然有其淵源。我們不能說人民不該有這些情感反應。但是,先有了情緒,再從情緒引導評價。容易出問題。我們要盡可能多些理性。甚至,是某種冷酷的理性。身為官員的人也許不該說這種話。但是身為人民的我,倒是覺得這是我憑良心所說。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3311026

 回應文章

王老頭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人民希望 我幫著想
2009/09/12 17:09

人重要  但還有更重要的。

要政治不假、政府不假、民主不假......請看拙作:

新三民主義  新五權憲法  政治架構三分制  PMPES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