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9/14 09:10:48瀏覽272|回應1|推薦2 | |
大陸異議人士翟山鷹先生在這期節目“中共2-3年垮台依據”(9/13)中,討論了中共的未來命運,其中指出:中國人普遍有反骨。他並且以此來推論未來中共面對的命運。
我對翟先生關於經濟的分析比較佩服,但是,這裡關於中國人政治性格上的描述,說中國人身上普遍有反骨。這一點我認為可能欠妥。說中國人普遍有反骨,我認為這不是準確的描述。與其說中國人有反骨,可能不如說一般中國人的政治忠誠度其實不很強,不管是對誰皆然。
以明清之際一般中國人的表現來說,明朝的臣民對明廷的忠誠度顯然就不怎麼樣,所以,願意出死力挽救明廷的人並不多。清朝的軍隊兵員其實在入關之初也還是少於明軍,卻並沒有遭到嚴厲的對抗。反之,替清朝打前鋒的軍隊倒有很多是前明的人。中國人的政治忠誠度低,從好的一面來說,我認為是因為中國人的人本主義思維(相對於神本思想)與家族主義價值的產物。但是,從比較可議的一面來說,就是國家長期處於低度整合的狀態。而國家低度整合則與專制體制互相為用。
不過,一旦情勢明顯有利,人民確實就可能會起來推翻統治者。就此而言,中國人是最會看情勢採取行動的一種人。當然,一般中國人很可能並不那麼在意是否要走向民主化。至少,民主化很可能未必比安全、比家庭富裕、比國家聲威更優先被考慮。恐怕主要是後面這幾項出了嚴重問題,中國人才會積極造反、革命。(這時候,中國人至少比印度人更積極改變自己的命運)
說中國人是最會看情勢採取行動的一種人,這話很難說是恭維或嘲諷。兩者皆有可能。事情還有另外的兩個相關的考慮向度。一則,還要看眾人合作、採取一致步調行動的可能性如何;再則,人們如何衡量利弊得失。
在低信任度的社會(中國社會很可能就是),要讓眾人步調一致很難。所以,這就減少了集體一致採取革命行動的可能性(不到狀況敗壞到無以復加,就很少人會要出頭搞革命。而即使有人搞革命,也有許多人是持反對立場,又或者會有許多不同的革命、改革派別))。而人們對專制體制本身的接受度,也就是人們由以衡量專制體制的利弊得失的價值觀念、心態,當然也影響到人民是否覺得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如果人們認為專制體制是天經地義或最合理的統治模式,那麼,因為反對專制體制而起來革命的可能性當然也就大大降低。
國家低度整合與專制體制互相為用。我以為這是一個值得好好研究的議題。中國社會長期是專制體制統治模式,而中國社會也長期處於低度整合的狀態。專制體制助長低度整合(人民不那麼心悅誠服),低度整合也促使專制體制變得必要(因為“一放就亂”)。當然,也還是必須指出,專制體制也至少維持了社會還有最起碼的整合。所以“中國社會”也就還能繼續存在。
人本主義與政治忠誠度的關係,同樣值得深入討論。人本主義強調人的主體性。而人作為主體,就沒有很強的理由要效忠於任何他者。他要效忠的對象,首先就是他自己。所有其他對象都是基於效忠自己所延伸產生的考慮。所謂“愚忠”大體就是從人本主義思維出發所形成的一種批評性想法。不過,話說回來,近代西方人中,有一些所謂的人本主義者,他們可能對某些理念、原則效忠,我以為這是神本思想和人本主義混合後的產物。也或者是,這種人本主義思想是從神本主義思想衍生出來的產物。基督教的部分教義中也包含有人本主義思想。只是,這種人本主義思想可能很不同於高度世俗化了的人本主義思想。西方世界流行的普世價值之說,很可能是在還帶有神本主義色彩的人本主義思想背景下才比較可能出現。(流俗的人本主義思想對理念、原則效忠的可能性很低,容易走向自我中心主義、自利主義)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