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聞國三生被刺身亡有感
2023/12/30 22:11:40瀏覽189|回應1|推薦6

土城國三生被刺身亡案爆發,坊間再度掀起一番批評熱潮。批評除了針對殺人者,也朝向廢死聯盟及其他主張廢死、寬罰者。其中任教於我母系的范雲教授也成為了被批評的焦點人物。很多人會認為他們這些人的作為是偏向要保護犯罪者,甚至是要取消某些犯罪防治的力量。



我面對這種批評聲浪,心中感覺特別複雜,而其中最主要的感覺是困惑。之所以困惑,主要是因為我自己沒有定見。我也為被刺學生及其家人感覺極度的悲傷與委屈、不甘;但是,我並不那麼主張指責那些主張廢死、寬罰的人士。我遊移於兩種立場之間,不知道應該如何是好。重點是,對我而言,爭議雙方所持的因果邏輯其實都未必完全正確。而我自己卻也並沒有完整的相關因果知識,而比較只是對各方立論都有所質疑。這讓我無法定論自己究竟應該站在什麼樣的立場。



以“廢死”主張來說,我不贊成廢死,我只支持少判死,我認為主張廢死是過頭了。但是,大體上,我仍然相信,主張廢死者是出於善意、出於人道主義,而且他們立論所依據的因果邏輯很難簡單認定是錯的。



我如果反對廢死,並不完全是站在廢死對犯罪率或犯罪行為輕重的影響的判斷上(後者似乎比較容易被主張廢死者忽略)。我毋寧更多是認為,我們的社會無法承擔廢死的另外後果。想想看,如果監獄裡充斥著大量的無期徒刑犯人,那會是什麼情況?(不但是人數會長期累積;而且,他們會不會特別容易成為亡命之徒,因為他們再沒有希望,卻也不會再被處更重的刑)另外,如果許多不同的犯罪行為的判決結果都是無期徒刑,或者近乎無期徒刑,那麼,懲罰與犯罪行為之間的對當性要如何維持?



但是,減輕懲罰刑度,大體來說,我“相信”能夠使得社會上的犯罪行為減少,而不是增加。這種效果主要是通過社會整體氛圍的改變而來。減少懲罰,會使得社會減少肅殺、暴戾與仇恨的氛圍;而和諧的社會氛圍則有利於減少整體犯罪。問題是,這種因果關係,並不容易直接觀察,大體需要依賴大數據的統計資料,通過分析才能得到結論。



我比較無從確定的是,社會上是不是始終會有些人有暴戾性格,也許是出於天生,也許是出於惡劣的生活環境或不良的文化環境(譬如渲染暴力的媒體);而這些人究竟會因為較和諧的氛圍而化去暴戾性格,還是藉著自由、人權而肆意妄為?我其實相信,兩者都成立。所以,利弊皆有。至於何者較多,可能不是先驗的議題,而需要經驗研究。從而,我們在提供更多自由空間給個人的時候,應該如何預防其中的某些人藉用自由、人權來犯罪,還是必須注意的問題(說是犯罪,也許應該說是肆意妄為,因為他們的行為未必被認定是犯罪)。



在這次的學生被刺事件中,施暴者究竟是不是有惡劣的生活環境,還是純粹在濫用其自由、人權,我不得而知。也許,當了解了施暴者的背景,現在憤怒的民眾會比較不再那麼憤怒。不過,也正因為是在不知曉其背景的情況下,民眾的憤怒才更具有一般性的意義。無論如何,一個好學生的青春生命就這樣消逝了,能不覺得心痛嗎?心痛之餘,能不對施暴者感覺憤怒嗎?這種憤怒沒有任何意義嗎?



人道主義很可貴。為了維繫社會的和諧氛圍,我們也應該鼓吹人道主義精神。但是,人道主義精神的實踐終究也得有節制,如果因此而取消或大幅減弱了社會本身對犯罪、暴力的某種自然制衡力量,那很可能又會造成另外的問題。



據我所知,美國有一群人,叫Amish,大體是基督教的一個特殊教派,他們現在仍然過著19世紀的生活樣式,而且,原則上他們拒絕暴力。而當他們受到他人暴力侵犯時,似乎也就是忍受,而不肯還手。我不擬討論他們這種行為模式的對錯,但是,很顯然,這種人在美國或在全世界都是極少數。也就是說,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會認為他們這種行為模式是不可取的。我會敬佩他們,但是,我也不會選擇他們那樣的生活方式。那種生活方式即使不是使他們陷入絕境,恐怕也是常常陷入困境。而且,如果他們自己內心中其實感覺不平衡,卻總是無法紓解,恐怕也會釀成另外的問題。



我估計,可能最讓廢死主張者們感覺自豪的,就是他們自認為是在彰顯一種人道主義精神,他們自認為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簡單說,他們有一種道德上的驕傲。這使得他們願意雖千萬人吾往矣。但是,真正最要考慮的畢竟還是對整體社會的實際影響,包括上述的自然平衡機制的維繫。



說到這裡,也許我們需要把人道主義(humanitarianism)和自由主義(liberalism)兩者之間的關係也稍作釐清。兩者都可能源於人本主義(humanism),都強調要彰顯人的尊嚴與價值(註一)。主張廢死、寬罰的人士就很可能既有人道主義的色彩,同時也是自由主義派人士。不過,人道主義與自由主義兩者之間並不是完全沒有區別。特別是當人道主義行動需要更多的集體行動和政府參與時,就可能與一些自由主義觀點相抵觸。前者就會顯得更偏向所謂左派的主張。而我們也常常會發現,右派通常是社會中的多數。也就是說,偏左的政策主張往往不被多數人所支持(估計像范雲教授的一些人道主義政策主張就可能並不會得到台灣多數民眾的支持)。



話說回來,自由主義者在關於青少年犯罪防治議題上,還是可能和人道主義者有高度的近似性。他們很可能在政策討論中常常站在類似的立場。



但是,對自由主義者在青少年犯罪防治上的一些主張,我也還是有些疑議的。



我有個同事、同學,一直是個學院派的自由主義者。但是,近年卻因為兒子的變故,他開始懷疑自己所信仰的自由主義,特別是與自由主義相關的教養態度。我猜想,他的疑惑可能是:孩子是不是太習於伸張個人的自由權利,而對個人行為可能在社會中遭致不幸悲劇缺少警覺?



我其實長期就在質疑人本主義教育(我認為自由主義基本上是人本主義思想的主要內涵)。我以為,人本主義思想的核心是強調人的主體性。強調“人的主體性”固然重要,然而“人的主體性”原則也需要有節制。以人為主體,而視他物為客體,對他物就可能並不公平。而且,最後,這種態度還是會反噬人類。再者,如果以人為主體,很容易會被偷換概念,而變成以“我”為主體,則可能容易侵犯他人權益。而且,在缺少節制的情況下,縱容自我主體的結果,可能會讓人陷入無邊的痛苦中。這是法國社會學先驅涂爾幹給我們的啟示。



某些較極端的自由主義可能正是鼓勵上述行為模式的對應論述。而這種思想的可能危險或危害,也就在於人太過自我膨脹、任性。這很可能是當人們在強調人的尊嚴、價值等美好面向時未充分預期的問題。



對人本主義,我只能止於質疑,呼籲節制,而並不能也不打算整體予以否定。同樣地,我也不會要整體否定自由主義思想。只是,如同對人本主義那樣,自由主義思想的實踐確實也需要更謹慎、更節制。舉例來說,像當前美國的犯罪率似乎就有日益升高的趨勢,讓人對美國的未來憂心。而大家恐怕都會認為這種犯罪率上升的情況和美國的自由主義、個人主義政策路線有關,包括他們對槍支的管制法規在內。麻煩的是,在自由主義政策路線已經成為普遍習慣的時候,要再進行節制,似乎難度會更高。



不管是人道主義,還是自由主義,都需要節制,需要隨時接受檢討、批判。當然,那些責罵主張廢死、寬罰者的人,也需要更多的思考與對異己者的理解、諒解。我並不希望總是看到像現在這樣,爭議雙方持續對立,而沒有多少對話空間。雙方的對話與互相理解,才是找到更佳的問題出路的基礎。



未來對於偏差或犯罪行為的研究,我相信還有繼續進步的空間與可能。而這些研究成果應該能夠幫助我們回顧關於人道主義、自由主義的論述。也許可以幫助改進這些思想及其相關主張。而我們現在的討論,則希望能夠幫助推動這種研究,以及進一步的思想論述。



最後,衷心希望,細故殺人的事件盡量不要再發生!這是每個社會成員共同負有的責任。



註一:

依我的想法,我認為人道主義理論上也有可能是源於“神本主義”。神本主義是把上帝視為最高主體的思想;人如果有主體性,是依托於神的賜予,是神賦予人以尊嚴、價值。基督教教義中有濃厚的人道主義色彩,基督教的這種人道主義也許就可說是“神本主義的人道主義”。耶穌的福音也許就是最主要的典型。不過,說人道主義源於人本主義,也許在最寬泛的意義上還是更妥當的說法。換言之,會從神本主義立場生出人道主義,需要另外做解釋。我以為有兩種可能的解釋理由,而且兩者並不互斥:一、在神本主義的思想框架下,人本主義思想從旁激發出了人道主義精神,而神本主義思想又並未完全排斥人道主義精神。二、神本主義思想本身其實也是最廣義的人本主義思想的一支。當然,這裡的“人本主義”很可能較為廣義,而可能和我們實際上日常所想像的人本主義有相當出入。這需要再深入釐清。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180207690

 回應文章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23/12/30 22:58
在人口密度低的區域,講究個人價值是無害的,因為干擾到旁人的機會低。這價值在人口密度高的區域,如大城市,就明顯造成的人際磨擦,會抵消標新立異的好處。但這點一直被宣傳者所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