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2/07 23:21:39瀏覽2219|回應6|推薦4 | |
宗教信仰在每個社會都普遍存在,即使是在21世紀的今天亦然。中國大陸雖然因為共產主義思想的影響,長期壓抑宗教的發展,但是,宗教信仰的力量仍然不可小覷,甚至可能會在未來成為一種反撲共產主義運動的主要力量。 對於宗教,學者們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以下簡單舉一些學者的宗教學說為例,讓大家稍為看一下大體都有些什麼樣的關於宗教的說法。 奧地利心理學者佛洛伊德説,宗教建基於人類的無助。無助使人如嬰兒般渴望父親的保護,而這個願望就透過宗教來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宗教是一種幻想:實現願望的幻想。現代以來,科學的進步使人們意識到人類自身的重要性,從而導致宗教的衰落。佛洛伊德強調,人若要進入成熟期,必須脫離此結構。 依照社會學鼻祖孔德在19世紀中期提出的說法,宗教信仰是源於人對“人類自身”的崇拜。孔德並且指出,人類的思想,從“神權”思想漸漸發展成“形上”思想,再進一步發展成“實證主義”(positivism)思想。這一套三階段社會進步的說法,也曾經風靡一時。後續雖然逐漸失去其魅力,但是,即使後來一再遭到修正與批判,至今並沒有完全被拋棄。某種“新實證主義”科學觀點至今仍隱然居於顯學地位。 稍後,在孔德思想的影響下,法國社會學先驅涂爾幹則推論,圖騰既是神的外在形式,又是氏族或社會的主要標誌,圖騰崇拜與對神的崇拜極有可能就是一回事。人們所崇拜的那種超越個體的神聖力量,首先就來自社會生活的道德強制力,但這種力量又不僅僅是壓制,融入其中會激發出巨大的能量,這種「既專橫又助人,既威嚴又仁慈」的社會力量,才是圖騰崇拜的真正起源,也可以說是宗教的起源。大體上,涂爾幹是認為宗教源於人對所屬“社會”(或氏族、部落)的崇拜,神即是社會的形變。這和孔德說宗教源於人對“人類“自身的崇拜,顯然其間有些思想淵源,但兩者也還是有明顯區別。 涂爾幹的宗教理論也和佛洛伊德有所不同。佛洛伊德偏向強調宗教的幻想性,而涂爾幹卻強調一種社會的道德強制力的具體存在與作用。所以,涂爾幹也比較傾向相信,社會總是會產生出宗教,以滿足社會自身的(整合)需求。 我之前討論到基督教的思想發展,可能是從“神本主義”,漸漸轉向“人道主義”,再逐漸發展成為當今的“人本主義”。這個說法和孔德的三階段說法有些相近之處,但是,並不完全一致。孔德的第二期發展階段是“形上”思想時期,這並不同於我所提到的“人道主義“思想時期。所謂“形上”思想時期,大體是將人格化的神換作抽象、非人格化力量的思想,譬如用宇宙的“第一原理”、“法則”或“永恆的本質”等概念來解釋宇宙或世界(這可能是暗示牛頓等人所發展的新宇宙觀)。 總之,“形上“時期的概念和我用耶穌、保羅等人為代表所指的“人道主義“思想時期的特徵有著明顯的不同。孔德的三階段說,顯然是帶有一種進步主義的思維。這種進步主義從啟蒙運動時期開始(約17、18世紀),延續到19世紀,於是有了孔德的這種進步階段論,也有了稍後達爾文的生物演化論思想。但是,進步的關鍵何在,孔德的意思似乎是擺在人的知識方法的發展上。但是,對我來說,可能更關鍵的變遷是落在主體的歸屬。 孔德的神權時期說,是以神的作用來解釋世界。而我的強調點在於,神本主義時期是強調神作為宇宙的主體這種思維。當然,這兩種說法其實還是有相當的重疊性,只是重點擺放的位置不同。不過,我傾向強調神本主義時期也自有其積極意義,而不只是拉扯進步力量的滯後狀態。就好像皮亞傑認為“他律”是發展出自律的必要過渡階段,神本主義時期也可能是發展道德意識、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如果發展得好,那麼後續的發展也會比較平順。反之,如果這個階段的實際發展情形不良,後續的發展階段就也可能較不平順。 在舊約聖經裡,摩西的故事佔了很大的篇幅。我的理解是,摩西是重要的創教者。他的知識與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有的。那有部分可能是埃及法老宮廷裡提供的菁英訓練、培養才能有的。而埃及的宗教文化的發展其實已經是有著深厚的文化積累與傳承。如果照佛洛伊德的猜測,摩西也許還是埃及一神教的傳承者。這又是一種少見的智慧迸發的成果。總之,摩西的宗教佈局,絕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事情。有了這些,基督教的神本主義思想與體制才有了豐富的內涵。而這對整個猶太民族及世界人類顯然都產生了深遠、長久的影響。摩西堅持的信仰與所頒布的諸多誡律、儀軌很可能和今天典型主流猶太人社會的儀式及自律性格密切相關。可能有些猶太人痛恨今天所遵行的這些儀式和的誡律,但是,有或沒有這些信仰、儀式、誡律,猶太人的現狀估計會大不同。一個很大的可能性是今天早已沒有所謂的猶太人,就好像我們只在歷史記錄中看到歷史上曾經有所謂腓尼基人。猶太人在當今世界上的文明成就當然也不會發生,或者不會歸於猶太人(註一)。 如果摩西是個案、是特例,那麼,一般來說,神本主義思想究竟是怎麼起源的呢?神本主義思想應該不是最原始的人類生活狀態。即使如涂爾幹所說,很多土著部落都有圖騰崇拜儀式,也就是有某種近乎“神“的概念。但是,圖騰崇拜未必會以圖騰來解釋一切現象。神本主義思想則傾向將神作為一切現象的根源因素。也就是說,神本主義思想應該還是某種思想發展的結果。那麼,是什麼因素促成這種神本主義思想的發展? 我以為,事情也許很弔詭,說到底,人其實都是某種廣義人本主義者,也都有某種程度的人道主義精神,而這兩者卻可能是促成早期神本主義思想的因素。強調神對人的關心也好,強調神對人的宰制也好,其實某種程度都反映了人的自我中心思維:因為神的對象都朝向人。 自我中心可能是諸惡之源。但是,自我中心可能也是視人為主體的起點。它裡面就有人本主義的種子。至少我是這麼認為。在美國社會學者G. H. Mead的討論裡,人的自我可以分為“主體我“與”客體我“,前者以能動的、主體的狀態出現,後者則以被動的、他人眼中的我的形象呈現。在這裡,主體我就和那個自我中心的我會有相當的重疊。 神本主義為什麼又會和人道主義精神也有關係呢?神的“慈悲“就是人道主義的重要內涵。為什麼馬克思要說宗教信仰是受苦者的精神慰藉,至少,(人憑著想像?)獲得了神的慈悲關照。也就是說,神的概念部分源於人道主義精神。 當然,有些人可能只在意自己有沒有得到恩慈,有些人則嘗試將恩慈分散給更多人。但是,無論如何,慈悲與神的聯結,背後有人道主義精神作為基礎。人道主義精神是普世而恆在的,只是,它在不同的時機會以不同的形式與強度起作用,並且可能帶來不同的結果。 我這麼說,其實可能把我原先的三期劃分的說法搞亂了。不過,事情很可能就是如此。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神本主義,其實是互相滲透的。只是在不同的知識、社會條件下,會更凸顯某一面向。當神本主義發展到某個程度以後,神的宰制作用被覺得太過,於是,人道主義精神就開始被強調。人道主義精神的強調,很可能也會遭遇冷酷現實的挑戰,而又趨於收斂。同時,社會知識與經濟條件的改進,讓人更多了自信,人就更樂於強調人的主體性。 總之,從神本主義到人本主義,在我的想法,其實大體就是主體性的流轉過程,從強調神作為主體,轉為強調以人為主體。其間,人道主義精神則是貫穿在各個時期,始終存在,也始終在起作用,但有時候可能變得相對較不明顯。但是,當人道主義精神晦暗的時候,人類社會其實可能也是處於晦暗的時候,即使號稱是人本主義的時代,卻可能其實已經陷入精神空虛狀態。 以上是大膽漫談。錯謬難免。我的意思是在強調人道主義精神的重要意義,即使是在人本主義盛行的時代,人道主義精神也不應該被忽視。但是,如何充分發揚人道主義精神而不淪為空想烏托邦呢?這似乎也需要有系統化的理論來開展並支撐。 註一:這裡無意暗示猶太人是純粹的正面典範,只是,所有的人類文明進步,我都不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應該視為獨特的、難以被重複的貢獻。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