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份與湳仔面
湳仔面,日治時期稱「南子吝」,現在叫「南雅」,台灣各地不乏以「南雅」為名者,主要是「湳仔」雅化而來。「湳」字,本作「坔」,閩南語近似「濫」音,沼澤地之意。最初,此地住有凱達格蘭族原住民,稱為「里腦」或「哩咾」。附近就有一座「禮樂煉銅廠」,「禮樂」乃「哩咾」的諧音。
台灣光復後,九份再次繁華,附近的農作物或漁獲,大都送來九份販售。童年時,跟隨母親到市場買菜,常聽魚販說,他們來自湳仔面或哩咾仔;所以,該地之名早在腦海裡,只是未曾前往,直到有同學任教於「欽賢國中鼻頭分部」,乃先搭火車到水湳洞(註一),再步行訪友,對於該校面臨一望無際的海洋,留下深刻印象,且對正在興建造中的濱海公路,期待甚殷。民國68年,濱海公路開通,同學卻調往他校,去東北角旅遊時,位於路邊的國中,變成路過而已。
早年,居住九份都是從九份環伺四周;如今,居住外地常想從四周觀看九份。有一年,與友人同遊「貂山古道」(註二),從燦光寮看到基隆山側面及哩咾海面,別有一番況味;另有一年,從番仔燠回眸九份山區,又是一種視野(註三)。日前,群組傳來「南子吝步道」短片,由山頂俯瞰周遭海面,著實令人驚艶;尤其看到基隆山背面及山腳下的陰陽海,牽動「心嚮往之」的念頭;且短片敘說全程不到一公里,路況不錯,海拔不及二百公尺,非常適合踏青。於是,選擇一個晴朗的非假日,從台北驅車前往,不到一小時即抵達欽賢國中鼻頭分部,與當年千里迢迢步行而至,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停車後,沿學校周邊拾級而上,起初舖有棧道利於登頂;不久即是錯雜的石階,須踏實而上,以免滑倒;惟風景越來越可觀,南雅聚落就在腳下。中途設有一座涼亭,許多人在此暫歇,登山者以中老年人為主,或許都被短片吸引而來;再往前行,遇到不少人氣喘吁吁,直呼:不好走!好不容易抵達終點,路邊標示「990公尺、海拔196公尺」,環伺四周,山巒起伏,有草山、半屏山、茶壺山、基隆山…等;俯瞰海面,有蜿蜓的海岸線、不時拍打岸邊的海浪;最特別的是,黃、藍兩色交錯的陰陽海,全都映在眼簾,總算不虛此行!
下山稍微輕鬆一點,但腳踝壓力不小,雖然上下來回僅僅兩公里,但總共花了90分鐘。回程時,特別注意路旁有一座水泥小橋,名曰「南雅橋」,橋下有一條小溪,溪水清澈,從山上綿延不絕流向海邊。在自來水尚未普及之前,這種山澗水是九份及附近地區的重要水源,地處海邊一隅的湳仔面,過去所以會有原住民聚落,除有利捕魚外,想必也是這條小溪的緣故。
相傳,17世紀初有西班牙船隻航經此地,派人上岸向原住民索取淡水,船員看到原住民身上飾有黃金,問所從來?答以小溪拾獲,因而判斷此地藏有黃金,只是不知礦山在那裡?(註四)至於拾獲黃金的小溪,是否就是橋下那條溪流?難以求證,但可以編造故事,增加前來「南子吝步道」的趣味。
註一:參閱【九份與水湳洞】乙文。
註二:參閱【燦光寮】乙文。
註三:參閱【番仔燠】乙文。
註四:參閱【九份發現黃金始末】乙文。
從「南子吝步道」山頂觀看基隆山背面及山腳下的陰陽海,居高臨下,非常壯觀。
「南子吝步道」登山口舖有棧道,利於登頂,只是棧道僅約100公尺而已。
「南子吝步道」中段以後,都是這種錯雜的石階,不是很好走,必須踏實而上,否則容易滑倒。
山頂上環伺四周,山巒起伏,有草山、半屏山、茶壺山、基隆山…等。
山頂路邊標示「990公尺、海拔196公尺」。
從山頂觀看鼻頭角方向,有蜿蜓的海岸線,還有不時拍打岸邊的海浪及濱海公路。
從山頂觀看基隆山方向,除蜿蜓的海岸線、拍打岸邊的海浪外,還可以看到孤懸海中的基隆嶼。
從九份看湳仔面,照片中間有一突出的岬角,就是「南子吝步道」山頂。
這是欽賢國中鼻頭分部,所以稱之為「欽賢」,乃九份礦主顏欽賢捐地興建位於九份山上的「欽賢國中」。顏欽賢長男顏惠民,娶日本女子一青和枝為妻,育有兩女,長女一青妙,是一位牙醫兼舞台劇演員,去年李崗執導的「時光的手箱」,就是演出顏惠民夫妻的婚姻生活。
「南子吝步道」登山口有一座水泥小橋,名為「南雅橋」,橋下溪流,從山上綿延不絕流向海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