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懸在半空中
所謂「地無三里平」,乃形容地表崎嶇不平之意。九份山巒起伏、地勢高高低低,不要說是「三里平」,更可用「地無三尺平」來描述;所以,九份人蓋房子不太可能拔地而起,往往得牽就地形,多數依山建築。
九份三面環山、一面向海,若沒有鄰屋阻擋,每棟房子都會有一邊面對大海。以風水而言,前有流水、背有靠山,是吉祥之地。早年採礦人來到九份,設法先找到一塊山坡地,中段整平造屋,上、下兩段用石頭砌成擋土牆,一則防塌、一則防潮;待「著金」發財之後,再依照地形逐步加蓋樓層,且於門面作些修飾及增加若干防颱設施。由於依山建築,樓上、樓下都有門可供進出,樓上正門可能面對街道,樓下後門或有巷弄相通,這種建築風格十分普遍(註一)。
九份土地大都屬於台陽公司所有,居民只能原屋整建。過去常用的石材取得不易,現修建材料主要為鋼筋水泥;因此,有人更大膽地在崖邊豎起樑柱,支撐房屋,若從下而上仰望,彷彿懸在半空中,著實令人心驚膽戰。幾次帶朋友前來九份旅遊,見到這種建築現象,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議,咸認:要是發生房屋滑落,後果不堪設想。我回復說:民國89年秋天,象神颱風來襲,因共伴效應降下豪大雨,北部災情慘重,但九份只有五、六戶老舊房子由基山街滑落至輕便路上,亦無人傷亡;除此而外,數十年來未聞有意外情事。
民國98年夏天,莫拉克颱風帶來豐沛雨量,造成高雄那瑪夏鄉小林村「滅村」慘劇。此後,社會上對於山坡地濫墾、濫建情形,表示嚴重關切。媒體首先點名「清境農場」,要求政府加強管理,清境民宿業者則指出九份也有相同情形,何以不處理?九份民宿業者反駁說:「清境的民宿海拔1700-2000公尺,九份最高不到600公尺,地層結構一個鬆軟、一個穩固,清境民宿如雨後春筍越蓋越多,九份則是既有民宅改建。」(註二)事隔多年,當社會關注其他議題時,山坡地濫墾、濫建乙事,也就不了了之。
九份發現黃金之初,主要在土地公廟以上的山區形成聚落。九份造鎮始於明治35年(1902年),當時在「藤田組」經營之下,不知那位「先知」把九份地區每隔二、三百公尺,挖掘一條深與寛各約兩公尺的排水溝渠(九份人稱為「大水溝」),從東到西約有十條,平時作為家庭廢水及雨水排放之用;遇有豪大雨時,則發揮疏洪功能,將大水迅速排到海裡,這就是九份極少發生土石流的原因之一。
如今這些「大水溝」,除郊區幾條沒加蓋外,其餘都形同埋在地下,成為名副其實的下水道。有道是:「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就是因為有先人的良心及遠見,如今諸多房屋懸在半空中而不虞崩塌,成為九份建築奇觀。
註一:參閱【穿屋巷】乙文。
註二:參閱【九份≠清境】乙文。
童年時,「九份教會」是一座哥德式建築,約莫民國50年代,才改建成新式的建築。因坐落在輕便路及汽車路間的山坡地上,視野極佳,可以遠眺山海交錯的景色。
民國89年秋天,象神颱風來襲,北部災情慘重,九份有五、六戶老舊房子由基山街滑落至輕便路上,幸無人傷亡。事後,地方政府在此興建駁坎,種植花木,並在頂端刻製一幅礦工採礦的壁畫,增加九份的景致。
這幾棟懸在半空中的建築,就在前張駁坎的右邊,有人用鋼筋水泥豎起樑柱,支撐房屋,從下而上仰望,著實令人心驚膽戰,若發生房屋滑落,後果不堪設想。
這張照片的右邊就是懸在半空中的房子,頂層面臨的基山街,底層都在街道之下,這是九份建築的特色。
原先這裡有一排房子,崩塌之後,地方政府在此興建駁坎,其上設一座觀景台,供遊客觀賞海岸景色。
九份幾乎沒有一塊完整的平地,必須依山建築,這條豎崎路的房子,都是由下而上逐層建築,因而形成九份的地標。
這一排房子坐落在基山街及輕便路之間的山坡地,樓上正門面對基山街街道,樓下後門有巷弄相通。
這棟房子位於九份老街入口,原是貨運行的倉庫,如今改建成新式建築,是典型的「彷彿懸在半空中」。
早年採礦人來到九份,設法先找到一塊山坡地,中段整平造屋,上、下兩段用石頭砌成擋土牆,既防塌也防潮;其下便是上等石材,名為「四支石」,主要作為造屋用;下等石材稱為「錯雜石」,作為擋土牆用。(註:圖片翻拍自《九份口述歷史》乙書)
九份礦工「著金」發財之後,依照地形逐步加蓋樓層,且於門面作些修飾及增加若干防颱設施,包括:女兒牆、防颱鐵條及鐵鍊…等。由於依山建築,樓上、樓下都有門可供進出,這種建築風格,在九份十分普遍(註:圖片翻拍自《九份口述歷史》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