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話說漁字
2019/12/23 19:37:03瀏覽2772|回應0|推薦35

話說漁字
      漁,音ㄩˊ,會意字,表示水中捉魚或持竿釣魚。「漁」字,當動詞用,捕魚之意,後衍生為掠奪、獵取之意,例如:漁利(侵奪不當利益)、漁奪(獵取非份之財)、漁色(貪圖美色)。「漁」字,亦可當形容詞用,與捕魚有關的,例如:漁村(漁民住的村落)、漁歌(漁民所唱的歌)、漁業(以水產為營利的事業)。
      「漁」不當名詞,不能用「捕漁」,因「漁」字已有捕的意思,要用「捕魚」。名詞用「魚」,例如:淡水魚(淡水裡生長的魚類)、魚肚(魚的肚子)、魚鱗(魚的鱗片)、魚肉(如魚的肉,任人宰割)、魚水(如魚得水般的愉悅)、魚貫(如魚一條一條地跟進)、魚雁(比喻書信)、魚市場(賣魚的市場)…等。歐陽修《醉翁亭記》有:「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即清楚區分「漁」、「魚」的詞性(註一)。但有些語詞 ,「魚」或「漁」兩字相通,例如:魚具、漁具(裝魚的工具或捕魚的工具),魚網、漁網(裝魚的網子或捕魚的網子),魚汛、漁汛(魚類成群出現在水面的時期)。
      西諺有云:「給人魚吃,不如教人捕魚。」(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him how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古人也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說法。中文巧妙地用「魚」與「漁」二字,來說明魚只能解決一時之需,卻不能解決永久問題,如果想要一輩子有魚吃,就得學會釣魚的本領。教育何嘗不是如此,不能只傳授學生知識,而是要教導學生追求知識的途徑與方法;所以,現在對「文盲」的定義,不再是一個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自學或學了知識卻不會應用的人。
      以前,長輩常用「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勉勵大家要習得一技之長,此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同義。如今,滿街都是大學生,卻苦於低薪,問題出在那裡?多年前,洪蘭教授在雜誌撰文,呼籲年輕人要有志氣,不要只求溫飽;隨即遭人反嗆謂:「這是位於社會金字塔的教授學者個人之見,現代年輕人連卑微的溫飽都自顧不暇了,還被一推冠冕堂皇的哲學道理亂扣帽,他們那些人只會吃飽太閒,靠北,整個教育結構出了問題,他們脫不了責任嗎?」(註二)這或許就是問題所在。
      我們整個教育結構確實有問題,但很難歸責於某個人或某一群人,舉凡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及個人都有責任。若單以個人為言,陳文茜女士就認為:年輕人常把抱怨當作家常便飯,並未找出原因,尋求解決之道,只想躲在「舒適圈」裡,期待他人處理,自己則過著悠哉遊哉的日子(註三)。
      除非幸運之神特別眷顧,否則天底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若想要有「魚」可吃,就得學會捕魚(漁)的本領,古今中外幾乎都是如此!

註一:參閱【分辨詞性是精準用字的前提】乙文。
註二:參見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302000010KK04590
註亖:參閱【年輕人收起你的抱怨】乙文。

白帶魚—在台灣東北角沿海盛產這種魚類,但現因過量捕撈,已經越來越少了。(註:取自Yahoo圖片)

乾煎白帶魚—童年時,家境清寒,但因住家臨近海邊,平常最常吃的就是這種乾煎白帶魚。(註:取自Yahoo圖片)

乾煎四破魚—小時常吃這種乾煎四破魚,只有年節才能吃到豬肉或雞肉。(註:取自Yahoo圖片)

鯖魚—以前稱它為「花飛」,盛產於釣魚台附近,當年缺乏冷凍設備,從南方澳運到家鄉九份,常有敗壞情形,所以很少吃到新鮮的鯖魚,多半是醃漬的。(註:取自Yahoo圖片)

如今在日本料理店吃一份薄鹽鯖魚,一片大約要價200元。(註:取自Yahoo圖片)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hsia1113&aid=13135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