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重讀《裨海紀遊》乙書
2020/02/24 22:44:42瀏覽3197|回應0|推薦37

重讀《裨海紀遊》乙書

      二十多年前,有次司法特考題出郁永河的《裨海紀遊》某段,有同學拿一句「願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問本人,懷疑「願君」有誤,找原書對照,果然為「顧君」。顧君,顧敷公先生,是作者朋友,當年與他一起到北投採硫,顧君具有強壯體魄,便於攬勝,跟隨嚮導走在前面。
      郁永河,清浙江仁和人,好旅遊,閩省八府唯臺灣府尚未涉足,適福州府火藥庫失火,硫磺盡失,於是銜命來臺採硫。1697年2月,從廈門出發,航經澎湖,四天抵達安平。嗣經兩個月整備,花21天乘牛車從南到北,再往北投採硫。10月初,完成任務,趁順風從淡水搭船賦歸。郁永河把在臺所見所聞,著成《裨海紀遊》乙書。當時,臺灣北部一片荒蕪、杳無人煙,有了這本書,是了解臺灣歷史不可或缺的古籍。
      《裨海紀遊》,二萬四千多字,以文言文撰述,夾雜議論,又好用異體字,讀來頗為費力;於是找資料、查字典,再作延伸閱讀,不知多久,終於讀懂這本書。當時,正好李前總統嚮往重遊「奧之細道」,發現郁永河與日本俳句詩人—松尾芭蕉有雷同之處,因此撰寫心得發表於聯合報《民意論壇》(註一)。如今,正值新冠病毒肆虐之際,醫生建議多往郊外空曠處走走,乃擇一個陽光充足的非假日,去淡水遙想當年郁永河來臺採硫情景。返回後,再把《裨海紀遊》重讀一遍,茲將郁永河在淡水的一段,擇要敘述如下:
      1697年4月27日,郁永河抵達淡水,他描述:「至八里分社,有江水為阻,即淡水也……視沙間一舟,獨木鏤成,可容兩人對坐,各操一楫以渡,名曰莽葛,蓋番舟也。既渡,有淡水社長張大,罄折沙際迎,遂留止其家。」文中所說的「莽葛」,又稱「艋舺」,獨木舟之意,是凱達格蘭族的水上交通工具。至於「張大」者,應是漢人通事,與當地原住民關係深厚。
      5月2日,郁永河一行乘船溯河而上,他描述:「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水道甚隘,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涘……張大云:『此地高山四繞,周廣百餘里,中為平原,惟一溪流水,麻少翁等三社,緣溪而居。甲戌四月,地動不休,番人怖恐,相率徏去,俄陷為巨浸,距今不三年耳。』」文中「甘答門」,就是今天的關渡;「麻少翁」在士林社子一帶;甲戌,為1694年。當年,臺北發生大地震(註二),或因地震山崩造成「水道甚隘」,以至過了甘答門,便是無邊無際的大湖。
      越數日,郁永河決定探訪硫穴,他描述:「更進二三里,林木忽斷,始見前山。又陟一小巔,覺履底漸熱,視草色萎黃無生意;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導人指曰:『是硫穴也』」。郁永河所見的硫穴,很可能就是現今的「龍鳳谷」,因此民國74年臺北市政府在「龍鳳谷遊客中心」旁,立碑說明。
      大臺北經過三百多年的演變,可謂「滄海桑田」,所留遺跡大概只剩「紅毛城」一處。郁永河描述說:「山下臨江陴堄為淡水城,亦前紅毛為守港口設者……惟安平水師,撥兵十人,率半歲一更,而水師弁卒,又視為畏途,扁舟至社,信宿即返。十五六年城中無戍兵之跡矣!歲久荒蕪,入者輒死,為鬼為毒,人無由知。」紅毛城,原係1629年西班牙人所建,而今日紅毛城乃英國人修葺改建,與郁永河所見不同。至於淡水及雞籠等地,被形容為:「凡隸役聞雞籠、淡水之遣,皆欷歔悲嘆,如使絕域。」
      郁永河在安平時,官員勸其遣人代勞,他堅持親往採硫,始有《裨海紀遊》傳世;此外,郁永河另作《鄭氏逸事》、《番境補遺》及《海上紀略》三篇短文,對認識古臺灣亦有助益。多年前,在書店發現楊龢之編著《遇見300年前的臺灣》乙書,該書把《裨海紀遊》翻成白話文,並附相關圖片及補充說明,對想了解臺灣歷史的人,當可輕易走進時光隧道,一睹三百多年前臺灣南北的樣貌。

註一:參閱【台灣也該有一條「奧之細道」】乙文。
註二:參閱【台北大地震】乙文。

1697年,郁永河前來北投採硫,民國74年臺北市政府在「龍鳳谷遊客中心」旁立碑說明。

這是臺銀版的《裨海紀遊》,二十多年前,第一次看的就是這本書。

《裨海紀遊》,文言文撰述,夾雜議論,又好用異體字,讀來頗為費力;只好找資料、查字典,再作延伸閱讀,不知看了幾遍,才讀懂這本書。

多年前,無意間在書店發現楊龢之先生編著《遇見300年前的臺灣》乙書,該書不僅把《裨海紀遊》翻成白話文,又附有相關圖片及補充說明。

這是關渡大橋,三百多年前被郁永河形容為「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水道甚隘」。

停泊在關渡碼頭的遊船,三百多年前郁永河就是從這裡經過,到北投採集硫磺。

今日的淡水河口,左邊就是郁永河所說的「八里分」,現開設「台北港」。

從淡水忠烈祠遠望「觀音山」,三百多年前郁永河所看的山,應該也是這樣。

從淡水忠烈祠遠望郁永河所說的「甘答門」,河道確實比較狹窄。

中央大學與中研院合作,利用衛星影像重現三百多年前臺北盆地的樣貌,右邊圖片就是被郁永河形容「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水道甚隘,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涘。」(註:摘自2010.12.14中國時報A8版)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hsia1113&aid=13182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