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01 09:16:09瀏覽22930|回應0|推薦3 | |
爾字釋析new 爾,音「ㄦˇ」、「爻」部。可當代名詞,作「你、你們、如此、那個」之意;可當語尾助詞,相當於「呀」(表示肯定),又相當於「呢」(表示疑問)。 國歌有「咨爾多士」;成語有「爾虞我詐」,這裡的「爾」,都是第二人稱代名詞。另外,「不過爾爾」的「爾爾」,也是代名詞,當如此之意。陶淵明名詩《飲酒》有謂:「問君何能爾?」(註一)的「爾」字,不僅當作「如此」,也有表示疑問之意,即:「請問你為什麼可以如此呢?」 公文裡,使用「爾」字不多,大概只有「爾後」二字常用,表示「從此以後」,例如:「冀望爾後多予指教」;不過,「邇來」一詞卻是常見;有謂「爾」與「邇」相通,都是當「近」的意思,若用「爾來」取代「邇來」,雖無不可,但「爾來」另有他意,諸葛亮《出師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其中的「爾來」,就是「從那個時候以來」之意。所以,表示近來,用「邇來」較妥;成語「名聞遐邇」,自無寫成「名聞遐爾」之必要。 《文書處理手冊》對於如何自稱(第一人稱)?如何稱人(第二人稱)?如何他稱(第三人稱),均規定在第18點。公文裡,實不宜使用「吾爾渠」三字(註二),來代表第一、二、三人稱。 授課時,適有學員提問「爾」字用法,限於時間無法詳盡回答,乃利用部落格之便,釋析如上,請大家參考! 註一: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註二:見【公文用字/吾爾渠三字】乙文。 |
|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