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湘靈鼓瑟
2013/12/15 04:18:56瀏覽1427|回應4|推薦8

湘靈鼓瑟

分類:隨性詩詞2009/03/04 13:56

 

背景略說

沒人有能相信這是唐代科考的一份考卷。作者錢起就在考試的有限時間裏面,隨手把湘靈鼓瑟這個題目寫成如此ㄧ氣呵成。整首詩具有完整性,前後呼應,對湘靈(湘君或湘夫人)彈奏瑟的樂音周流繞動,隱含哀怨有動態的描述,而結尾兩句嘎然而止,留下空境。由動而靜猶如ㄧ幅意象畫,而哀怨是這首詩的主題。

 

錢起神來之筆的「湘靈鼓瑟」是這樣寫的:

 

善鼓雲和瑟, 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 楚客不堪聽。

 

苦調淒金石, 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暮怨, 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潇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 江上數峰青。

 

 

成語-瀟湘夜雨描繪的正是一種淒清。有一個傳說,說到舜死於南巡,兩妻-娥皇和女英殉死於湘水,或許這就是淒清感覺的緣由之一。古代楚境就是今日湖南,湘水流經其間。楚境多傳說,更有屈原抑鬱的詩篇傳世。在屈原把楚地巫師請神的頌辭修飾成文學的《九歌》中,就有「湘君」(男神)和「湘夫人」(女神)兩折。兩神均為湘水神。沒有任何蛛跡能說湘君就是舜,湘夫人是舜之二妻之一。也就是說,舜的二妻殉於湘水,與湘水女神的湘靈兩個傳說混為一體了,成為湘靈(只有一女)為舜之妻,因為舜在南巡時,死於蒼梧,稱為蒼梧君,其妻殉死於湘水,兩地相思猶如湘君和湘夫人悵然不得相會,於是湘神(湘靈)總在夜雨瀟湘時鼓瑟,其音幽傷,據說當地人總是隱約聽得到樂音。

 

《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是請神頌詞,請湘君,由巫女頌唱,盡訴期慕之心,請湘夫人,由巫師唱,訴說其愛慕,願能巫山雲雨,和楚王與神女交一樣心思。主題當然不能用在幽怨的湘水女神思念夫君的感情中。但是湘夫人是湘水女神的概念,借用於湘靈鼓瑟的女主角上面無疑合適的。湘水女神深愛的男人是舜--蒼梧之君,這是舜之妻殉情的另一個傳說了。兩妻合體為一,應稱為湘夫人,不宜稱為娥皇或女英任何一女。

* 胡適認為《九歌》和屈原一點關係也沒有。胡適往往淺論,不值得多說。他是不懂史學真諦。史學一半是藝術,一半是科學。藝術的一面和科學的一面必須融合。正確的做法不是破壞,古來所傳,無有證據推翻者,存古說;有新證時,可改寫。這才是史者態度。屈原改寫《九歌》之說,無新證則應保存。

** 我們很難從湘君和湘夫人的君和夫人稱謂辨別男女。女子可稱小君,女性名有XX君如鄧麗君等。湘君和湘夫人的性別,是從詩句中看出來的。 

中唐詩人劉禹錫談到湘水之神時,把娥皇和女英並稱,謂:「君問二妃何處所,零陵香草露中秋」。劉沒有明講舜,卻說「九疑雲霧至今愁」。顯然他根據的是舜南巡,中途崩駕於蒼梧,葬於九疑山附近,零陵有舜廟。詩文透露他採取了舜與二妃的故事,見其詩:

 

 

【瀟湘神二曲】劉禹錫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雲霧至今愁。君問二妃何處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

 

斑竹講的是二妃悲傷的血淚化為班竹。

 

劉禹錫另一首詩歌中也談到《九歌》中的迎神。如下:

 

浪淘沙(部分詩文) 劉禹锡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滅後波生。

令人忽憶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在潇湘渚迎神,若是湘水神,無疑正是湘君和湘夫人兩神,其中湘君為男性神,可以排除,女性神則是湘夫人。湘夫人因此比對為舜之妻。勉強的講,也可以說:湘夫人是娥皇和女英,兩者為一體。大膽的講,湘夫人就是舜的妻子,不管是一人或兩人。零總的紛紛傳說營造了哀怨的氣氛。

 

我對於樂器並無深刻的認識,也從沒聽過瑟音。但就李商隱說的:錦瑟無端五十絃來看,這種樂器至少有二十五弦或更多,對照七弦古琴的單調卻沉穩的音色表現來看,瑟音表達顯然要複雜的多了。對照東傳日本的三絃琴(三味線)只能彈奏節拍和簡單韻律,瑟音也有可能在音階上面可以上下自如,而音階正是傳達喜怒哀樂的手段。對照頓音甚多的琵琶,琵琶樂曲如寒鴨戲水、如夕陽蕭鼓等節奏分明的樂曲,瑟曲有可能是綿延不絕如女性情絲的千絲萬縷。對照起於秦國的箏,箏就是爭,殺伐之氣濃厚,十面埋伏就是箏曲,若是湘夫人以箏為器,恐怕是無法引起楚客不忍聞了。如泣如訴的樂器在白居易口中是琵琶*,這也是女性慣用樂器。我猜想琵琶固然適合表達心情,而瑟更添哀怨吧。

*見白居易的琵琶行。

 

成語又云:琴瑟和鳴。顯然七弦琴沉穩而圓潤的音調象徵君子之德,是男性的象徵,瑟音在推想中可以是綿密的百般柔情,所以和鳴中的瑟顯然是女性象徵。這樣想,湘靈鼓瑟就順理成章了。此處所說的正是推想。

 

* 此處推薦古琴以及琴曲。這種樂器和唐宋詩詞,尤其唐詩有密切關聯。所謂吟詩,往往就是根據琴曲的簡單曲調吟唱字句。琴在本質上是不能夠表達複雜的變化的樂器,也很難和西洋樂器那樣,和很多樂器交響。這並非是中華音樂输給了洋人的玩意,漫天飛花和ㄧ枝雪中顫動的梅花孰優?孰勝?那是沒法比的。中華樂音另有境界。反觀瑟,那可能就是千絲萬縷的樂器了,卻也不是西方樂器。

瑟的形狀 (這是當時北一女部落格的提琴/園丁幫我找的配圖,大夥文字往來,交誼甚深,如是數年矣:

 

 

 

有關白話解

 

所謂白話解,不是白話翻譯。白話翻譯不能越過詩詞原文,但是白話解運用了白話,並且在文字中寓有解釋的意思。也就是說,除了翻譯以外,隱帶解釋。文字上越出原文沒有關係。是否能用白話新詩來翻譯古詩詞呢?我否定了。白話文只能寫精練散文,很難寫詩,它的體質不能滿足詩詞的要求。

 

錢起 湘靈鼓瑟

 

善鼓雲和瑟, 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 楚客不堪聽。

 

苦調淒金石, 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暮怨, 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潇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 江上數峰青。

 

 

CHF白話解:

 

湘水之神-湘夫人擅長興雲奏瑟,她胸懷的哀怨伴隨著樂音,總讓世人有機會聆聽。

 

河仙馮夷(冰姨)聽了,不由得起舞。(冰姨,冰姨,妳真了解湘夫人的心情嗎?)

 

唯有在地的楚人,才會不忍心聽下去吧!

* 楚地人民(今日湖南)歷經了世事浮沉,看透了屈原、賈誼的悲劇,又聽了那麼多貶官南經湘水的沉重步伐,又怎忍心聽得下去呢?

 

那悲苦的曲調愁染了金石,那幽幽的清音吞沒於空境。

 

瑟音使蒼梧君-舜黯然神傷;也觸動白芷散發香氣。

 

瑟音隨著流水流轉於湘浦;瑟音隨風飄過洞庭湖。

 

ㄧ曲彈畢,不見彈曲的人兒,但見江頭幾抹山峰的青青!

 

 

錢起當年見到「湘靈鼓瑟」這份考題,出題的命官要考試子是否知道舜南巡死於蒼梧,湘夫人淚灑湘水殉死的故事。想看看他們是如何用詩的體裁來講這段故事。錢起一詩成名高中。

 

在短短的五言詩中,錢起以「善鼓雲和瑟」來破題,說這是湘靈鼓瑟,提到「雲」

暗示湘靈能興雲,暗示瀟湘雨,興雲就是佈雨。

用「楚客不堪聽」來講,瑟音的悲淒。

「蒼梧來暮怨」:點出湘靈的夫君是舜,以「暮」一個字讓人知道,這是蕭湘夜雨。

「苦調淒金石, 清音入杳冥」和「白芷動芳馨」:這種筆法很近乎《九歌》,其中尤其是「白芷動芳馨」和《九歌》中湘夫人詩句「芷葺兮荷屋」很像。我懷疑錢起寫本詩時,回憶了《九歌》詩句。那是一種用很多當地植物和自然景觀來搭配詩中人心情筆觸。至少讓錢起想起了白芷這種植物。此外,劉禹錫該是記得錢起的詩句,才有「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

「苦調淒金石, 清音入杳冥」以及「流水傳潇浦,悲風過洞庭」:狀飄飄動態,使瑟音從湘水漫散於四方。這是全詩最精妙處。

 

這首詩人間絕唱,並非僥倖。也能看見中華詩詞的藝術高妙質地(Texture)。以個人所讀的英詩來相比,竟無一首能相撚。

*撚的意思就是搓麻繩,亦即由於質地差別,很難把任何英詩和這首詩像搓麻繩一般撚在一起。

 

附文:

 

其一

瀟湘夜雨-八景之一

                                                     馮濟灝寫於
                                                     
於台北旅次
                                                      2004/4/29


瀟湘夜雨是何景色,未曾去過瀟水、湘水之交,在瀟瀟煙雨時節實際體驗況味者,怕是極難想像吧。但是瀟湘夜雨只是一種情境,雖被列為八景之一,只要能補捉感覺,那也未必非瀟湘之夜雨不可。

夢溪筆談謂:宋迪善畫,以八景為勝,云:平沙落雁、遠浦歸帆、山市睛嵐、江天暮雪、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夕陽。其中瀟湘夜雨為何構成八景之一則頗難臆度。在八景之中,瀟湘夜雨該是以雨以及迷濛搭配稀瀝雨聲為主景。更因此使身歷其境者心中產生感覺。至於是什麼感覺因人而異了。

想像中的瀟湘夜雨該是凄迷之中隱隱有著哀怨,煙雨迷濛之中憑添幾許愁緒。整體靜態染上間歇的雨絲與稀瀝雨聲構成細緻的動態。這種景色挑動一個人敏感的神經吧。

 

瀟湘夜雨必須和詩文中的湘靈-湘君/湘夫人的傳說合在一起,才能知道夜雨的蕭湘原就是形狀了她們的心情。

我無宋迪之筆、我無機緣親臨瀟湘之間,但是瀟湘夜雨未必真須身處其境,手無畫筆卻有相機。任何地方只要反映如此景色、勾動心頭感覺,即可拍攝極為真切之八景之一。正如江天暮雪與漁村夕陽一般,都無特定之場景可言。要在心中有感、有所思耳。這就有待機緣以攝影與文字捕捉了。


 

其二

蕭湘夜雨--彈詞

                                               馮濟灝寫於
                                                
寫於多城

                                                 2010

 

 

演唱者:周映紅

詞名:蕭湘夜雨

 

瀟湘夜雨的來源應該就是湘君/湘夫人的傳說來的。主題在於遠離家鄉,弱病纏身的悲傷。錢起的湘靈鼓瑟裡面講的楚客不忍聞講的就是這種淒清。我在白話解中才補述了屈賈的抑鬱和遠流的異客沉重的步伐。周映紅的彈詞講的就是這樣的感情。使用了一對三言和五言為一個對句。押韻在ㄤ韻。吳語和國語完全不同的發音,然而不論文字上或演唱上都是能押韻的。唱者在平仄上面也很留意,尤其是句尾押韻的地方。這就說明,方言之多,也不妨害國家考試。

*賈宜研究是我過去寫的一篇論文。原文早丟了,只留下回憶。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cSrXoxflvA

 

她唱得是很好,卻少了幾分江浙女性的柔媚和婉轉。下面這兩個視訊大家可以看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JnLeSXlVpo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C3DzNQcdVY

 

 

瀟湘夜雨彈詞:

雲煙煙,煙雲寵帘房,月朦朦,朦月色昏黃。

 

陰漫漫,一座瀟湘館,寒淒淒,幾扇碧紗窗。

 

呼嘯嘯,千個瑯杆竹,草青青,數枝瘦海棠。

 

病懨懨,一位多愁女,冷清清,兩個小梅香。

 

只見她薄囂囂,囂薄羅衫薄,黃瘦瘦,瘦黃花容黃。

 

眼鬆鬆,鬆眼愁添懷,眉蹙蹙,蹙眉恨滿腔。

靜悄悄,靜坐湘妃榻,軟綿綿,軟靠象牙床。

黯淡淡,一盞殘淚燭,冷冰冰,半杯煎藥湯。

可憐她是氣喘喘,心蕩蕩,嗽聲聲,淚汪汪,血斑斑濕透了薄羅裳。

情切切,切情情忐忑,嘆連連,連嘆是嘆淒涼。

奴是生離離,離別故土後,孤淒淒,棲?寄他方。

路迢迢,雲程千里隔,白茫茫,望不到舊家鄉。

 

她是神惚惚,百般無聊懶,影單單,諸事盡滄桑。

 

見那夜沉沉,夜色多慘淡,聲寂寂,聲息愁更長。

 

聽那風颯颯,颯風風淒淒,雨霏霏,霏雨雨猛猛。

 

滴鈴鈴,銅壺漏不盡,打冷冷,鐵馬響叮噹。

 

篤嚨嚨,風緊帘鉤動,淅瀝瀝,雨點打寒窗。

 

叮噹噹,鐘聲敲三下,卜咚咚的譙樓打五更。

 

妃子是冷颼颼,冷風禁不起,夜漫漫,夜雨愁斷腸,

 

從此是病汪汪,病魔入膏肓。

 


其三  舜與湘水女神的傳說

這段是網路摘取的。內容稍有錯誤,順手改了。湘水女神被模糊的認定為舜之二妻。個人採用湘水女神為湘夫人,傳說來自於《九歌》。雖不否認,也不採用湘水女神為娥皇和女英的說法。顯然湘水女神的傳說,源頭有二。

河川女神的詩文,除湘水女神外,尚有洛神賦一首。可做引申閱讀。


 

四千多年前,堯见舜德才兼备,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刻苦耐劳,深得人心,便将其首领的位置禅让给舜,并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妻。后来舜帝巡视南方,娥皇、女英追踪至洞庭湖,闻舜帝死于苍梧之野,二女便在君山泣血而死,从此君山的青竹浸染了斑斑血泪。楚人哀之,将洞庭山改名为君山,并在山上为她俩筑墓安葬,造庙祭祀。其实墓也简陋,墓前立有大书“虞帝二妃之墓”的墓碑。墓前有石级,石级下一条用麻石铺砌的甬道,两旁石碑上刻二妃画像和历代诗人的佳作:北面是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篇,南面则是唐宋乃至近人的咏叹诗词,盛唐之李白、常建、刘禹锡,清代的赵嘏,直至近人鲁迅也有“不知何处吊湘君”之句。墓前一对望柱,高近3米,上面刻舒绍亮题写的一副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湘妃墓周围多斑竹,竹上有斑斑点点,仿若泪滴、据说是二妃投湘水前哭舜帝洒上的泪滴。唐高骈有诗咏“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血泪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f2013e&aid=9928507

 回應文章

Sookh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0/21 23:46
您好,關於錦瑟五十弦一直不懂,那次在伊斯蘭文化展看到展示櫃裡的土耳其卡農琴竟然有很多弦,所以做了這張詩卡,唐代國際化,不知道是不是外國樂器?我也不懂音樂!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5-10-22 04:12 回覆:

回素卿小姐:

妳說到重點了。中國很多快旋律的樂器都從絲路進入中國,妳會看到當年絲路各國的今日人民手持的樂器,中國也有。琵琶和胡琴,我們肯定是外來傳入的。

有過輝煌過去,尤其是大唐文化的中國,吸收了各種外來的東西。今日我們稱為中華遺產。妳說的多弦琴我沒看過。瑟當然有可能是外來的。


香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旁聽生
2013/12/18 00:36

我在台下正靜靜的聽得很有味啊!

不知馮兄何時能給我介紹:唐。司空圖/詩品二十四

附品格道德,作者背景,爲人處事之依據。

謝謝老師。


香凝
. . . . . .

硯凍凝花,墨散寒香...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3-12-18 01:52 回覆:

回應朵雲:

也許妳無法相信,我從來也沒聽過司空圖的詩品二十四。妳倒是幫助我了。當然暫時甚麼也寫不出來。不過別失望。我把詩品二十四下載了,會慢慢去了解的。

我在歷史方面畢竟用過心,談詩詞也往往是 Historical approach。我搞懂的話,所寫的東西,有一定的深度,又因為不是學中文的,很多中華文學古典沒看過。卻也不自卑,一旦有了線索就會去讀,去想。妳給了我線索,很感激了。那天我想通了,就寫一篇,並把詩人特性舉例,都講一講。

人確實要有詩心,要有品才能有好詩。也說過了,一個台灣年輕人寫一首英文打狗詩,英文是沒錯誤,可是他的人品呢?我沒點破他。認為:他不值我講一個字。心性不堪,還有詩嗎?

多交流。也許我受惠更多了。同時多給我建議。

謝謝。


沒有我這個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2/16 14:17
據《新唐書‧選舉志》,通經取士,需先治經,治經限以年歲,其目有九經、傳記、字
書、石經三體、筭學等。楚辭、文選等辭章之類不與焉。


「先是,進士試詩、賦及時務策五道,明經策三道。建中二年,中書舍人趙贊權知貢舉
,乃以箴、論、表、贊代詩、賦,而皆試策三道。」


錢起於天寶十年應試進士科,需試詩、賦及時務策五道,明經策三道。


「大抵衆科之目,進士尤為貴,其得人亦最為盛焉。方其取以辭章,類若浮文而少實;
及其臨事設施,奮其事業,隱然為國名臣者,不可勝數,遂使時君篤意,以謂莫此之尚
。及其後世,俗益媮薄,上下交疑,因以謂按其聲病,可以為有司之責,捨是則汗漫而
無所守,遂不復能易。嗚呼,乃知三代鄉里德行之舉,非至治之隆莫能行也!」


進士之弊,自唐太宗時期已有議論。文采浮華;皆誦當代之文,而不通經史;考文者以
聲病為是非,豈能知移風易俗化天下乎?:世所共患。李德裕自言:「然臣祖天寶末以
仕進無他岐,勉彊隨計,一舉登第。自後家不置文選,蓋惡其不根藝實。」唐朝後期屢
有廢進士之議而終不能廢。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3-12-16 14:28 回覆:

回應--沒有我這個人:

所說甚是。一眾朋友一併參考。所貼大約就是唐代取士。小肉求所講也有道理。道理就在唐代取士之病。

昔日束髮,多用心於經史,少讀詩詞。臨老讀詩詞,頗喜愛便是了。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3-12-16 15:12 回覆:

兄弟幾次留文,我看,確實如小肉求所說,果然就事論事,總是能切中主題,補充或指正。我是學者,學者定義不是俗世講的 那種在學界又很有學問的人,而是學習的人。不論我說的有對錯,都請直言。學者必空其心學習,不管年紀多老,依然初衷。

本園地歡迎朋友批評。我們都在批評與被批評中成長。

謝謝。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3-12-16 15:53 回覆:

此處朋友所貼的前人所說與自己的看法頗有道理:

中華是詩的民族,自古皆然。我們很幸運,生於中華文化知中。至於歷史上,國家的掄取人才,漢代本是很樸素的,後來就算樸素還是演變成只圖虛名的毛病,唐代,初,盛,中的時期,固然取士重詞科,依然人才濟濟。後期就是只重雕琢詞藻,不通道理了。也就是說,大有為的氣象,就會滋養人才濟濟,一到敗壞時,原先的缺陷惡化導致致命。如是循環。

然而詩意自詩經以來綿延至今,成了民族遺產。詩是甚麼?詩從小的地方講,如孔子講的,多識鳥獸蟲魚之名,詩又能言志(我只會寫明志詩,欠了想像),抒發性情。詩更反射了人性,人性是人文的基礎。也不排除風花雪月,男女情愛(這不也是人文一環嗎)。吳經熊學法,甚愛詩詞,在四季唐詩的英文本前言裡面,他以詩的柔軟筆觸來談法的人性泉源,他這本書值得去讀的。我以為吳經熊(John Wu)是真正懂得中華詩性的人。他曉得這個民族的詩。

我也很幸運,臨老之時,能領略民族的詩樣性格,不唯此處所談的湘靈鼓瑟,更在歷代詩人如:李杜,蘇軾以至於馬志遠,張養浩,甚至湯顯祖的詩歌戲劇中看到了人性與民族個性。盡改當年重經史,輕詩賦的偏執。甚至感悟不懂詩,終究懂中華歷史。而區區如我這麼一個學者,居然只在大學時代讀了一些中華歷史,爾後都在西學中,甚至岔開了文史哲去搞電腦。生命投資是否聰明是個大問號。除了這些領域外,也曾用力了解電化學(Electrochemistry)與管理,那是有情可原,畢竟要經營工廠,這兩個領域是吃飯本錢。人生並非隨我高興,愛怎樣就怎樣,還是要養家,要賺錢的。

*恩師姚秀彥教授在去世前和我說:中華學問如海之深,我在八十餘歲方知自己僅得皮毛。我的半生跨了多領域,還浪費了許多生命,那是皮毛也沒有了。或許僅得數毛(毛在中文中是可數的,不是Hair)。

所幸人老了,自由了。更要愛惜今日的歲月,做些自己愛做的事情。

一點感想,寫在這裡。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3-12-16 15:56 回覆:

更正

甚至感悟不懂詩,終究難懂中華歷史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3-12-16 16:04 回覆:

更正2

此處朋友所貼的前人所說與他自己的看法頗有道理.......


小肉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湘靈鼓瑟
2013/12/15 18:04

唐代科考題目?  出試題的官員若在今日, 會飽受媒體批評, 太風花雪月, 太不經世濟民.

小肉球的白話翻譯: 湖南有個鬼在彈奏一種叫做 "瑟" 的琴.

小肉球的白話解: 唐代的考官很任性, 唐代官制很隨便, 靈異學只應算個人的 hobby, 他卻把私領域的個人嗜好帶進公領域的科考考場, 要眾考生一起滿足他的私人喜好.  台大校長李嗣涔就不敢在大學聯招出個靈異第六感考題, 此足以證明現代比古代進步, 古代太專制了, 古代考官只要跟上頭關係好, 高興怎樣就怎樣!

這題目的目的是要大家談論怪力亂神, 並且還必須是一個湖南的鬼魂, 考官要大家思考它是男鬼或女鬼, 是在山裡彈琴, 還是在水邊彈琴, 它是山鬼, 還是水鬼.  此外, 為什麼彈 "瑟" 不彈箏. 

換言之, 考官愛聽鬼故事, 這次科考 = 鬼故事比賽, 誰講鬼故事能讓考官 "瑟瑟發抖", 誰就高中狀元!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3-12-15 18:44 回覆:

回應小肉球:

妳說的也有些道理。只不過唐代的考試,並不只考一首詩,也要考別的。唐人喜歡詩,往往詩作得好,能得到好印象了。我對唐代,甚至明代的考試均無太多研究,不能怎樣來評論。大唐在各方面都有極高成就,拔擢人才,至少我們知道李世民從未眼盲。濟濟多士,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了。李世民喜歡書法,也喜歡詩的。

這首詩是我很喜歡的詩,特別拿來講講。先母曾經講過:讀書求經世致用之學為先(她是學經濟的)。多年來,很少接觸詩詞。這些年遣興,花了些時間領略。覺得詩詞不朽,傳之千年,慶幸自己今生沒有完全忽略了。不然,成了憾事了。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3-12-15 18:50 回覆:

此外,先母當年考燕京大學外文系。老師出了一題:把桃花源記翻譯成英文。試卷未附桃花源記原文。我想老師是有深意的。這門考試交卷時間設很長,也是有道理的。

先母考取了。

也給妳參考。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3-12-15 20:07 回覆:

舉先母昔年考試試題的意思是說:

那樣的題目,老師認為桃花源記,你不會中文,當然無法寫成英文。既然你疏忽了原文,也就是你讀桃花源既不用心,中文沒讀好,學英文也未必好,那個時代很有民族自尊,主張,英文好,中文為底。不是現在這樣,可以只會英文,中文很爛。前些時有個人自澳很會英詩,來和我開筆戰。我只讀他一首打狗詩,講他如何把狗屈服,拿棒打狗。英文是沒錯誤,可是肚子空的。心胸不堪。他是洋洋自得,我沒和他說,你時在很差。甚至還道歉。說我英文比不上他。呵呵,我不願意指點這種當代台灣學子。他一輩子就只能這樣了。休談學識!

烽火處處,老師心中渴望太平的桃花源。

其實湘靈鼓瑟這題,可以由考生答卷中看到讀其他的典籍多少?用心了沒有?至少我們看到考官要知道考生懂不懂楚辭,深入過舜的故事嗎?隨你寫,不論怎樣寫,評閱者都能看出考生讀書的扎實與否。這是整個考試過程的一關,關關過了才有結論。

這是我的想法。未必成熟。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3-12-16 00:19 回覆:

還是多講幾句話,不是為本文辯解,而是這六七年的體會:

孔子重視詩經,中華詩的文化,詩經肇始。詩經是甚麼?如商頌等,有激勵後人,尊敬先人的價值。很多其他內容,由於文字古樸,看不出來是風花雪月,其實就是風花雪月。孔子為何重視?因為裡面描述了人的生活,人的喜怒悲歡,從其中凝聚了人文精神。詩的民族,到了唐代,人們喜愛詩,是有歷史傳統的。從詩中,可以看到人的性情。當然也考策論等,要士子對時政提出意見與對策。武舉,因為只重武,受到批評,認為只比武藝和誰的力氣大是不行的。武舉出身的岳飛寫詩詞,才叫文武合一。至於湘靈鼓瑟為何成為試題?那裏面涉及了很多層面才是原因。不是浮面看的那些東西。武穆的滿江紅和湘靈鼓瑟在詩的本質上並無差別。相靈鼓瑟的背後正是今日所說的文化史研究。多巫的楚文化,對於未來赴楚為官的士子能不知曉嗎?知曉楚人方能為官。湘夫人是楚的文化叢的一個現象。在那個時代,我想,沒人敢講她是一隻該死而不死的死鬼。人心中的同情猶如愛惜屈原的悲苦一樣的。也無人敢講,居原是甚麼鳥人,不過是水鬼。這些,都形成了中華風與價值。

這個問題,我的心中有很明晰的概念,不想寫太多了。以後有時間來寫寫。udn交流給我很有幫助。從朋友熱誠的回應中,激發我想很多以前從未想過的東西。

謝謝小肉球的留言。不然,我從沒細想中華確實是詩的民族。同時也想到,古人為何重視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