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蘇軾-達觀
2013/12/23 02:49:08瀏覽2234|回應2|推薦14

注意:

我沒有細考蘇軾詩作編年與蘇軾年譜。大致來講,整個神宗朝,他都是不得志的,以貶放黃州為谷底,在此之前的幾年起伏也多,申請外放,也很難受了。黃州遇還後,約有十年順境,其後更不堪了。

蘇軾-達觀

分類:隨性詩詞

2009/07/10 01:26

                                                                           July 8 2009   Toronto 增補

                                                Dec. 22, 2013定稿於多城

                                               馮濟灝

手抄稿有一字不清楚:但見烏銜紙。

 

 

西元一零八二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四十六七歲。被貶在黃州當罪官。平生學力,在顯宦時或許還摸不著甚麼著力處。可在失意時就能試得深淺了。人失意時該如何呢?坐困愁城,「坐聽穿竹打葉聲」嗎?蘇軾認為,「何妨吟嘯且徐行」。那個意思就是說人生要看得開,推開家門,用悠閒的心吟嘯散悶氣,徐行調心情。過去官場上有馬代步又如何,今日折竹為杖,著草履。些些不便,誰在乎呢?所以「竹仗芒鞋,誰怕!」。走過了風雨,回顧「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心中一片空靈。在逆境中生活,學養能左右心境。通達在乎了係事情之本然。蘇軾淡泊官場,順應起伏,該是充份學力形成的透看。官場上的直言肇禍殆出天性。他少年時就喜歡東漢末期范滂,范經歷黨錮之禍為宦官所害。蘇在北宋尾聲時也碰到黨爭,對方新黨諸人當然不是無識的宦官,蘇軾的看法也未必都對,境遇起伏卻是必然的。怎樣的個性就會有怎樣的遭遇。信其然矣。

 

看到蘇軾的寒食帖,筆劃誇張,顯示了心情的不平靜,肥瘦之際欠了章法,那是因為灶房裡面連柴火都沒有。只能胡亂找些濕草充數,能把開水燒開嗎?無論從寒食帖的書法和詩詞內容都反映了蘇軾到達黃州以後的困窘。寒食帖的價值由此看。不管王羲之的字秀麗端莊,張旭的字飛鳳騰龍,蘇軾的寒食帖反映了當時情境。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文字反映了真實,字也反映了心情。寒食帖書法有敗筆,寒食詩平白,就本詩而言,並非黃庭堅講的那樣,連李白也比不上。顯然寒食詩是蘇軾一筆寫就,成了寒食帖,價值連城。價值何在?在於真實。千古文人,蘇軾最有本色。寒食帖可稱為千古詩帖第一,而非千古第三行書。價值在詩與文透露的真情。「破灶燒濕葦」描繪了他在黃州的心情,人如破灶,心如濕葦,燃不出火來。

* 世人盛譽寒食帖的書法,太過了,寒食詩與寒食帖並看,為千古名作方是正論。

 

個人認為寫些策或論,蘇學士該是傳統的儒者,蘇東坡詩詞的飄逸和達觀,受到老莊的道體影響很重。而佛家色彩反應在詩詞上也極多。個人認為影響蘇軾較多的是中華禪,也是佛入中土華化後的一套生活和哲學。「 東坡 居士」四字可知矣。

 

這是蘇軾在沙湖道上遇雨的感受,也反射了應付人生晴雨的態度。所以別人遠謫大多有悲悽,甚至喪命異地,蘇軾總是能在異地發現生活的樂趣,詩文不斷。只有遠放儋耳的三年傷了他的元氣,才死於遇赦歸途。那時的他,「鶴骨霜冰心已灰」,那時他的心才是灰的。生平三個女人都先後先他而去,死前三子在侍。聊為安慰了。

蘇軾遺世三百首詞和兩千多首詩。人們傳頌至今。

 

原詞如下:

定風波

莫聽穿竹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我最喜歡蘇軾的這句話:一蓑煙雨任平生。穿著蓑衣,管他平生煙雨又如何?簑衣維何?滿腹人世透知的領悟來自所學,一個逆來順受,總把名利淡看的心,還有從來也不屈服的個性。「誰怕」!兩字道盡了蘇軾心情。

 

一蓑煙雨任平生,誰怕!在我腦際徘徊了千萬次!

* 我寫定風坡詞,狀我一生無悔怨,受到蘇軾本詞的達觀啟發,也發表於本園地,可參看。

********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蘇軾懷念弟弟子由的一首有名的詞。蘇軾夾在新舊黨爭之間,既不新也未必舊,一生除了十餘年安定外,都是貶官在外。最是情何以堪就在明月夜。東坡 先生因此寫了幾首因月感懷的詩詞。大凡月有盈虧尤其讓 東坡先生想到起伏的宦途,「一簑煙雨任平生」,也只能是這樣了。.

「天涯望明月、千里共嬋娟」。這首詞是靜態的思念,但是中間穿插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使靜態轉成作者的「起舞弄清影」,以及明月的緩緩推移---「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靜中有動,更勾勒蘇軾的哀愁。

 

民間傳說蘇軾是很愉快的,蘇子泛舟。蘇軾開佛印(雲門禪宗和尚)玩笑等。深入讀他的詩詞,甚至策論,再了解當時的時代,就能了解從憂鬱中逐漸解脫的蘇軾。達觀是充足學養產生的透知才是真正還原了蘇軾本然。這就是我談他的達觀很重要的觀點,我也相信從詩詞中看到的蘇軾就是這個樣。他的詩詞沒有絲毫矯飾。完整的呈現他自己。蘇軾的水調歌頭真正的意思因為蘇軾的才華,從明月上作文章,最後回歸於明月(嬋娟),他想表達的意思讓市井人民或普羅群眾來講,只有一句話:只要能活著就不錯了!蘇軾也正是這個意思。

* 須從寒食詩以至於後來的系列詩作,看到他逐漸以達觀化解鬱悶的過程。他的詩作必須要編年。寒食詩裡並無達觀。 

達觀不是來自於無知的樂觀,也不是佛家的空。蘇軾精佛理,卻不願入佛門,其中關鍵肯棨就在他的達觀。達觀是在紅塵十丈中深刻的感受,盈虧的月猶如悲歡離合之無奈。瞭解了「此事古難全」後,不管命運怎樣捉弄,總是不應有恨。可是,若是沒有恨(遺憾),他又為何要說「不應有恨」呢?這很明顯的道出,他並不是天生達觀,他是靠著多少次明月夜的有恨,慢慢的不恨了。

佛理給蘇軾很多靈感,但是他還是受道家影響重,順應自然的消長,只是「盼望」人能常久海天共此月!

人生總是「一簑煙雨任平生」,回顧所來徑,也無雨來,也無睛。蘇軾相信的道家是老、莊哲學。而不是服食藥物,祈求長生的道術。他活在紅塵中卻不貪求福緣。臨終僅對兒輩說:我平生沒有為惡,別擔心,不會掉到地獄裡面。他沒有祈求往生極樂。這在那個時代,就是達觀了。




蘇軾-孤寂

2009/07/11 03:35

孤寂,主題說明蘇軾是凡人,思鄉,思家,想念親友,那是難免。在詩句中讓我們真正了解蘇軾也沒那麼瀟灑。波折遭遇成就了他兩千多首詩文。在詩文中,達觀也無法擺脫愁思。途窮而文工,對蘇軾,對曹雪芹都一樣。若是順順遂遂,那我們今日看到的蘇軾詩詞,最多就是白居易那樣。事實上蘇軾超越了白居易。其間差異在於遭遇。而在愁思之中靠著學養而寬譯心情,也許白居易永遠也搞不懂了。詩文境界在於感受。沒有逆境的挑戰,就沒有力求達觀的反應。英國文士Arnold J. Tonybee很懂這個道理。也像學院學者一樣,飽食之下,或許文辭優美,卻永遠也寫不出寒食帖那樣歪歪扭扭的書法和悽滄的內容。優美的文字隨風而散,寒食帖卻流傳千古。這其中隱含了一些人生哲學。

 

蘇軾-孤寂

西江月                                       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淒然北望。

 

蘇軾的詩詞中不乏明月下的獨思。也不乏因月而來的感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有陰晴圓缺」,也可見明月時分,也是 東坡 先生喜歡飲酒的當頭。

月夜最容易感受的就是孤寂。他想到亡妻在短松崗的墳,明月的映照下是一種孤獨。月亮就是嬋娟,他也曾想過自己的親人,希望千里外,只有嬋娟能共。蘇軾的月夜感受由月有圓缺的現象而來,引發的聯想是世事起起伏伏,人生如夢 (一樽還酹江月),在這首西江月中,同樣的感受成為詩句 「世事大夢一場」。更由此而嘆人生不能長久(但願人長久),這首詩中則是不過「幾度秋涼」。秋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秋涼時分起於中秋,中秋月圓卻不長久。秋在炎夏後給人的是一種舒適,卻很短暫。相當於人生四五十歲的秋境。那真是人生還有幾個秋了。秋月的興嘆,也是這樣年紀的人才會有的感傷。若是讀盡東坡詩詞,圓月和人生幾度秋涼,是一再出現的主題。換了說法罷了。這就是蘇軾的孤寂。孤寂有如偏頭痛,每隔一陣子就會來一次,來的時候,由尖銳不可當的疼,到隱隱如小槌敲頭的痛,永遠是一樣模式,也永遠一樣感受。恐怕蘇軾的孤極感也是這樣,雖然不是日日愁,每隔一段時間,就來一次,從來也沒好過。那人生短暫的感嘆和望月愁也就一次又一次出現在他的詩句了。

弘一法師捨去家庭和二妻,入了空門。追求的是寂滅。沒有孤寂的心境。古羅馬的斯多葛學派(Stoicism) 講究的是苦修,孤寂環境正符合所需。在孤寂環境中,不能往後看,不能想家,不能思念親人。這不是蘇軾可以辦到的。雖然稱為 東坡居士。蘇軾懂佛理卻是一般人,思念家人,思念兄弟,望月感懷,終究難免。時常被外放,甚至是流放。遠離了親人和朋友。外放的時期,並不是攜家帶眷的走。所以孤寂的心因秋月而有感是可以想像的。

他的一次一次的感傷,也使他逐漸的習慣了如此生活。必須學會和頭痛共處應該就是他的寫照。此外,蘇軾還能找尋一些精神的快樂和人生領悟。

人人在人生中因為世事難料而承受了孤寂,望月興嘆也是很多人都有的經驗。只不過蘇軾用文筆把這樣的心情說得貼切就是了。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f2013e&aid=10084982

 回應文章

小肉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在黃州不達觀
2013/12/23 17:49

小肉球認為蘇東坡跟佛印之間的唱和屬於 "玩票", 他離佛境還差了十萬八千里.

黃州在哪裡?  查查!  噢, 在湖北省.  團練副使是什麼?  去查查!  噢, 地方自衛隊副隊長, 是個閒官, 但好歹也是個官兒.  不想被貶, 就不要做官, 回老家去耕讀自娛, 學學陶淵明.

小肉球同意狗爺, 俺甚至要說寒食帖的字超醜!

老蘇在黃州三年, 居然三年都不會生火, 用 "濕葦" 怎能生起火來?  太誇張了! 

烏衛紙又是什麼?  是衛生紙 (草紙) 嗎?   怎能用草紙, 要用細的乾木柴點火, 真是的, 不如老農!  不如老圃!  送他個坑爐:

既來之, 則安之, 別顧著寫 "牢騷帖", 好好燒頓熱飯,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濕葦不行!  草紙不行!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3-12-24 20:59 回覆:

至於烏銜紙,是我寫得不清楚。烏銜紙該不是真的看到老鴨叼紙,而是一種紙。我沒仔細研究到底是甚麼意思。由於寒食節和清明節都混在一起,而且是紀念介之推。推想烏銜紙就是冥紙,冥紙滿地,或滿天飛的意思。在本詩中,增加了哀傷。

介之推寧被燒死,也不出仕。這其中必有原因。曹操在詩中講過晉文公譎而不正。恐怕這就是介之推不出仕的原因。只要想到劉備三顧茅廬的真誠,與晉文公居然下令燒山。不就了解了嗎?

我在台灣修行之前,沒洗過碗,沒洗過衣服,連蛋炒飯也沒做過。妳認為千年前的蘇軾會生火嗎?我們的傳統男人是被女性寵壞了。如是兩千年。先母該是當時時代的新女性,卻半新半舊。她做飯,不准我在廚房,做好後,被喊我。她說君子選庖廚。男兒山高路遠,有時還要捐命。不該在廚房。寵兒子也有,也不完全。她認為男人要肩負更多的事。家事就免了。今日我已經無此觀念。也做家事,做得比較少。心中對家有感激,並非take for granted。家中有麻煩時,我一定當先,從無躲在後面。要死也是我先死。不能說太差的男人。時代不同罷了。

這樣就回應完整了。

謝謝。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3-12-23 18:20 回覆:

回應小肉球:

我講蘇軾的寒食帖,無法是中華第三行書,在筆閣激起一堆人和我筆戰。我認為很不值得。我是個史者,這些年也讀帖,在論斷時追求不虛美,不隱惡。蘇軾執筆由如當代我等握筆,那種方式可寫小字,不能揮灑大字。寒食帖敗筆甚多原因在此。他也有可能不擅長懸腕。若是講到詩(創作)帖(書法),這幅寒食帖敢稱天下第一。如此才是至論。妳若是搜尋網路,可見到一大群人讚揚寒食帖的書法,那些評論欠缺了史學訓練,也不真理解詩和書法的相應關係。

我認為妳是很聰明的人,書也讀得不錯。至於我,因為讀史,史有中華,有西洋(東洋),從西洋轉入中華,比較容易。因為史學是不分中西的。落葉歸根,是之謂也。我連英文都很少用了。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3-12-24 21:00 回覆:

更正:

老鴉

華北通用俗語,就是烏鴉。


香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境界
2013/12/23 11:46

好一個"也無風雨也無晴"

值此寒天

祝福您闔府:聖誕佳節平安,新年快樂!!


香凝
. . . . . .

硯凍凝花,墨散寒香...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3-12-23 14:17 回覆:

也預祝妳明年一切順遂。我只要多活一天,多活一年。都感謝祖先,父母,媽祖與靈力的保佑。心存感激。

我寫詩人是一個系列,李白,杜甫,王維以至於蘇軾都寫了。筆法取詩人的詩作,搭配必要的史實,加上我對詩的理解,合為一體。其中還是有史筆的。還是無法超越所學。

蘇軾的達觀是我寫蘇軾的一面,還有好幾個切面尚未貼出。本段又有增寫,妳可以到我講他的達觀,也是情勢造成的。以水調歌頭所透露的含一來解釋蘇軾的達觀。

這種寫法,是我七八年來讀書詩詞,認為比較好的寫法。史筆,史識與史德是我很自負的。須有透知,也要有藝術。不是目前一大群人天天口中講得要真像那樣簡單,更何況其中欠缺史識與史德,還有誣陷的穢筆呢。司馬遷的史記既有考實也有藝術,見馬遷所寫刺客列傳,遊俠列傳可知矣。後輩緊把真相掛在口邊,好像都是史家,未知史學境界遠超於此,更忽視史者首要就是史德。

一些想法。隨口說說。

CHF狗爺/馮濟灝(chf2013e) 於 2013-12-23 15:16 回覆:

台灣現在是走到大街小巷,碰到誰,都是亂糟糟的---給我真相!我們要真相!實在是很煩人的。

美國歷史在進步主義時代,也有一陣子的扒糞運動(Muckracking movement),每天也聽到這種歇斯底里的要真相,過了一陣子,沒聲音了。沒糞可扒時,產生了無糞焦慮症(Neurotics),非搞出糞來不可,人們就煩了。

*最代表的就是Lincoln Stephen寫的 The Shame of the Cities。後來他就沒沒無聞。沒糞可扒以後,亂爬一氣,人們不愛看了。

我想沒多久,台灣人就煩了這種扒糞情結和焦慮(Complex as well as neurotics)。大家的耳朵舒服點。只要亂扒一氣,反而找不到真相!尤其是一些歷史扒糞,歪曲史實的亂扯多得很。我很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