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02 23:35:36瀏覽1795|回應1|推薦14 | |
最近新聞報導,柴山獼猴把中山大學的大學生搞到抓狂,害這位準研究生上電視,還說:「猴子不走,我走。」 我之所以這樣說,有兩個原因,第一,就生態來看,是人的問題。第二,就功利角度來看,還是人的問題。 先說第一點。 第二點,是接續第一點的想法,後面是我幾年前寫的東西,已經刊登在某份報紙。 如果不是這件事情,遊客不會對獼猴由好奇轉為忌諱的不理性恐慌,更看到遭獼猴騷擾的居民、農民視其為寇讎,報復性的大喊「應該殺光光」。 台灣獼猴問題存在已久,但過去僅有一面倒認為獼猴為患的聲音,人類以本位作為思考出發點,引出許多潑猴製造農家困擾的話題,諸如高雄柴山的鼓山區居民,就認為台灣獼猴是相當討厭的動物,除了搗亂,還對遊客「不給糖就搗蛋」,還有台東農民畜養牡羊遭獼猴性騷擾,或是各地果農慘遭潑猴破壞產品。 但是大家是否思考過,由於人類的資源有限,而往山林開發居住資源時,同時也侵入了台灣獼猴的生活場域。人類僅能站在功利角度看待動物,對人類有幫助的稱為「益」,干擾人類生活的則稱為「害」,無法跳脫於「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醬缸觀念。 人類不但以自我為中心的視角,來看待周遭的生物,而且因生活空間無限度的擴張,遇到有反撲及自我保護能力的生物,反而刺激人類的「反反撲」,人類不反省「是否已侵犯牠的生活空間」,在這些生物與人類之間留一些緩衝空間,反而過度誇大的獼猴病毒事件,而導致恐慌與主張消滅「猴害」,這將使人類在無限擴張欲望的過程中,與生物圈的摩擦衝突將愈形擴大。 真是潑猴造成農家生活困擾、騷擾遊客嗎?真是獼猴感染病毒產生「猴害」嗎?我們應藉此事件深思人類是否該退出山林原野的動物生活圈,或留一些與動物生活場域緩衝的空間,還給原生動物應有的生活領域,才是全面落實生態保育之道。 文章到此結束,我也承認,小時候是比較理想化,現在我覺得,要求人類與猴子和平相處,很難。 我有次在報上看到,忘記是南投還是哪裡的果園主人,也是被猴子整到臉色很難看,後來,他發現,他放了幾隻水牛在果園吃草,猴子每次要到果園偷吃或搗亂,就會被水牛瞪到心虛,就默默地撤退。 不過,報紙常刊登母獼猴因為幼猴夭折,緊抱不放的新聞,經常是抱到小猴的屍體都開始腐爛了還捨不得放開。這是告訴我們兩件事,第一,動物也有很崇高的的母性,第二,野生動物會受到大自然的節制。 儘管猴子很討厭,但是,猴子也有可憐且需要憐憫的一面,其實,動物只是不懂人世間的一切,而人一直是以自己的角度,以自我為中心去看待世間的一切。 所謂柴山的猴害,無非就是人類任意餵食猴子,害得猴子所引起的猴害。 |
|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