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01/09 10:03:32瀏覽3427|回應7|推薦9 | |
「聯合政府」只是一個政治學上的詞彙,並無一個肯定的標準,多少政黨參與或怎麼樣的內閣首長職位依政黨比例分配才稱的上聯合內閣。因為聯合內閣缺乏明確的指標,也就淪為最常被政客濫用的政治鬥爭工具。 事實上,如果以任命非執政黨人擔任行政院長或各部首長就算聯合政府,我國在兩蔣時代就曾任命非國民黨籍的俞大維擔任交通部長跟國防部長,陳水扁時代也任命過新黨的郝龍斌跟國民黨的唐飛擔任環保署長跟行政院長,馬英九也任命了台聯黨的賴幸媛跟無黨籍的王如玄擔任陸委會主委跟勞委會主委,這些算不算聯合政府?他們又化解了多少台灣嚴重對立的藍綠問題? 如果蔡英文要說她的聯合政府是協商式的民主而非只是單純的部會職務政黨分贓,我們就必須進一步問,什麼是協商式民主的本質?依據政治學界的泰斗李帕特(Arend Lijphart)(也是最早提出協商式民主概念的人)的說法,協商式民主的主要特徵就是「決策權力分享」以及「共識決」。採用協商式民主的國家因為無法產生穩定的多數執政或長期存有嚴重且無法解決族群問題,因而必須採取權力分享的方式來維繫政府的有效運作。通常採取協商式民主的國家,例如比利時、瑞士等國,都有其特殊的建國歷史,就是非由一個單一多數民族而是由許多不同的自治邦聯合而成,換言之,那些自治邦在建國之初就已享有高度的政治權力,協商式民主則是基於對於這種歷史傳統尊重之下的產物。 反觀我國藍綠對立的本質是對於「統獨」意識型態的差異,而且這種統獨意識型態的衝突不是基於族群而是基於黨派,因為如果沒有黨派在背後動員,台灣社會其實無法區分出哪些族群必然強烈擁護統獨,就算勉強可以區分,這些族群之爭也並無嚴重到立即影響政府的有效運作。換言之,台灣目前的藍綠對立其實並非純然的歷史跟自然產物,而是帶有許多黨派權力鬥爭的色彩。國民黨跟民進黨以及其他三個小黨就是靠操作統獨的意識型態才能在選舉中獲得支持,也因此把這種虛假的意識型態之爭透過政治動員成為其支持者集體的想像,這種因為想像形成的族群衝突需要的是解咒而非聯合政府。 更進一步,聯合政府的基本精神是權力分享,但是我國憲法的設計並非是以權力分享為原則,也就是說儘管蔡英文可以任命非民進黨人擔任行政院長跟各部首長,但最高權力還是在蔡英文手裡,當與蔡英文意見不同時,非民進黨籍的行政院長跟閣員除了辭職並無其他可以影響決策的體制內方法。何況我國憲法設計是以五權分立為原則,行政權與立法權是「監督與制衡」的關係,如果組成大聯合政府,誰還能在立法院監督行政院? 因此蔡英文跟宋楚瑜拋出大聯合政府的概念無非是過去台灣政治人物一向以來的「吸納政治」翻版,為了打擊對手或是擴大自己的合法性基礎,任命幾位象徵性的非黨籍人士擔任行政院長或部會要職以對外宣示自己的用人大度,但在本質上那些非黨籍的閣員都只是裝飾品罷了!如果蔡英文真的要推動聯合政府,她應該宣示上任後立即推動修憲,將我國改成內閣制及立法委員改採政黨比例代表制,並且讓她自己成為有名無實的虛位總統,才有可能組成她所宣示大聯合政府,但是蔡英文跟民進黨會在好不容易奪回政權後如此自廢武功嗎?我想只有那些沒有判斷力的人才會相信。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