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2/18 20:39:21瀏覽7301|回應6|推薦22 | |
農曆年將至,我的媽媽又將進行她的年度大事,那就是做「包仔粿」。 自創的包仔粿餡料 一般家庭,過年多製作年糕(甜粿)、蘿蔔糕(鹹粿),這些糕點媽媽雖然也會做,但,把主力放在「包仔粿」,主要還是因為她自創的「包仔粿」餡料,口碑太好了! 媽媽是一個勇於追求自我的人,從她少女時代的「逃親」事件可看出端倪,這樣的個性在年節糕點的製作上也表現出了她的勇於研發特質。 「包仔粿」目前在鄉下還算是一種普遍的粿類,不過大部分都以「菜脯米、香菇、絞肉」為主要材料,多年前媽媽因信奉佛教開始吃早齋,為了讓自己做的包仔粿可以不受早齋的限制,因此與好友王太太一起研究素食餡料的做法,她們嘗試用香菇頭、菜脯米、冬瓜糖、豆輪、豆乾(豆皮)、梅乾菜、冬菜等材料以花生油拌炒,試做口味一推出立刻傳出口碑。 近幾年媽媽的「包仔粿」訂單接到手軟,說起媽媽賣「包仔粿」這件事完全是無心插柳的服務,因為剛開始媽媽基於鄉下人家的人情味,把自製「包仔粿」分送鄰居、好友品嚐,由於反應極好,有人開始向媽媽訂購,由於有訂購意願的人越來越多,媽媽只好象徵性的收點材料費,每個20元。 製作耗時的素包仔粿 你如果了解媽媽「包仔粿」的製作過程,就會知道每個20元的「包仔粿」真的是連工錢都不夠! 包仔粿的7種餡料 首先在饀料的準備上,前面提到的7種餡,每一樣都要做剁碎處理,其中最費時的是香菇頭,媽媽說以前光剁香菇頭就可以花上一天,後來媽媽買了蔬果調理機,才節省許多時間,不過,可以用調理機處理的仍只是小部分材料,其他多數材料還是得靠手工切碎。 準備好所有切碎材料,接下來就要用花生油將每樣材料加些許調味料(視材料而定,梅乾菜無須添加)分開炒出香味,最後再加入一起拌炒;這是內餡部分,至於外皮更是件複雜工程。 正在炒餡料的媽媽 包仔粿的靈魂,鼠麴草 所謂的「包仔粿」也有人稱之「鼠麴粿」,<鼠麴草>是一種菊科植物,2到4月常見於鄉間農田、路邊或田埂上,開著黃色小花,民間有在清明節吃「草仔粿」的習慣,草仔粿的外皮會加入<鼠麴草>,所以,<鼠麴草>又名<清明草>,台語則叫「刺殼仔」。但媽媽的「包仔粿」與「草仔粿」並不相同,唯一共同點就是外皮同樣會加入<鼠麴草>增加Q度與特殊清香。 鼠麴草 由於農曆年前還不是<鼠麴草>盛開的季節,有時為了收集到足夠的<鼠麴草>得走上數甲田尋找。 正在田裡找鼠麴草的媽媽 摘回來的<鼠麴草>必須先做曬乾處理,之後經挑揀去除雜物後再放入滾水中煮熟,撈起後擠壓瀝乾備用。 香蕉葉與糯米糰 「包仔粿」的外皮是由尖糯米和蓬萊糯米(圓糯米)以1:2比例磨漿製作(磨漿前,米要先泡水),磨好的糯米漿需放在板凳上綁上竹竿或壓上石頭瀝乾水分(至少一夜的時間),但有些店家有磨漿+脫水的設備,如此可省去瀝乾水分的步驟。 有了外皮和內餡,還要準備包覆的香蕉葉,這香蕉葉必須提前到香蕉田裡割下,媽媽說,如果是本土香蕉葉需找乾的葉子(方便包覆),至於日本香蕉葉由於葉片較小且軟,可採生葉。 採回的葉片需經過清洗和開水燙煮的過程,使葉片軟化與殺菌。以前只要在家,這項葉片的清洗工作常由我協助完成。 乾的香蕉葉(上),需一片片清洗並煮燙過 葉片夠大才利於多層包裹,多餘的葉片可剪除 撕成條狀的香蕉葉是包仔粿的繩子 準備好所有材料,就要進入「包仔粿」的最後製作過程了。首先,將瀝乾水分的糯米糰捏碎散佈在大米篩上,接著灑上紅糖(糯米與糖3:2),之後將已去除水分的鼠麴草撕碎平均分佈在米糰上,然後就是最費力的揉製過程了,媽媽說,揉製的力道與時間決定外皮的Q度,而這常是「包仔粿」好不好吃的關鍵因素之一。 揉好的糯米團 包仔粿怎麼包? 現在要進入包裹程序,從揉製好的大片米糰中取出小糰在手上壓成扁平狀,取適量饀料放置其中包成橢圓形,沾些許花生油在兩手間拍打粿糰,之後將粿糰包覆在香蕉葉片中,以香蕉繩(由香蕉葉片撕成)札緊捆綁便完成「包仔粿」的基本製作。 看媽媽示範「包仔粿」的包法 蒸煮過程 接下來就是蒸煮過程。由於香蕉葉利於透氣,一般水燒開後只需蒸煮半小時就大功告成,不過有時會遇到香蕉葉採摘不易的情況,這時便會用方便取得的耐熱塑膠袋代替香蕉葉,由於塑膠袋不透氣,擺放在蒸籠時不可重疊,且蒸煮時間較長,這是不得已的選擇,用香蕉葉包裹的「包仔粿」才是真正的古早味。 包好的包仔粿以立放方式整齊排入蒸籠 如有用耐熱袋的包仔粿則放在最上層 用最傳統的柴火蒸煮半小時就可起鍋 起鍋的包仔粿放在簳湖仔(ㄍㄢ ㄡˊㄚ) 上放涼 包仔粿好吃的關鍵 這套「包仔粿」的製作過程,媽媽曾傳授給鄰居友人,甚至受邀到古坑鄉農會的媽媽教室做示範教學,只是,學做法容易,但,製作過程能否像媽媽這樣一絲不苟、注重每個細節,才是決定成品品值的關鍵因素。 我的朋友有少數吃過媽媽做的「包仔粿」,小方方尤其幸運,從當了我的室友之後便全家受惠,每年返家帶回台北的「包仔粿」總會幫小方方的家人算上一份。而這「包仔粿」放入冷凍庫即使經過一年仍維持幾近原味的口感。 手藝傳承的隱憂 吃過媽媽「包仔粿」的朋友都會督促我趕快學會媽媽的這項〝即將失傳〞的手藝,但對於長年生活在都市中的我,手藝易學,執行的困難度卻太大,鼠麴草、香蕉葉如何取得?用瓦斯蒸煮的口感也不如柴火,當然,我能否像媽媽堅持每一個細節也是大有疑問! 其實,我的心裡也有著焦慮,因為媽媽近年被心臟病與高血壓纏身,身體大不如前,已無法像往年一樣勞累,不得已今年只好推掉很多訂單,為此惹得部分村里的媽媽不悅,有人甚至三顧茅廬鍥而不捨的遊說請託,但人情要顧,媽媽的健康更無法取代。 我在最近幾年以錄音、拍照和簡單錄影方式紀錄媽媽的這項手藝,便是對歲月無情的隱憂。 2005年,媽媽在古坑舊家(派出所宿舍)包<包仔粿> (上排) 2007年,搬離宿舍後在租屋處包<包仔粿> (下排) 2010年,正在包<包仔粿>的媽媽,穿的衣服與2005年相同(節儉的媽媽)。 每年我總會特別提早幾天返鄉,除了幫媽媽製作「包仔粿」,也享受母女的歡談時光,這才是我心中最感重要的紀錄。 「包仔粿」的做法(媽媽口述版)
過年糕(粿)點寓意 過年要「炊甜粿」糕寓意步步高升;「發粿」顧名思義是「發達發財」;「包仔粿」則是象徵包金(鹹的包金,甜的包銀);「菜頭粿」寓意「好彩頭」。 正是所謂的:「發粿發財,包仔粿包金,菜頭粿做點心。」
(本文收入中時部落格「嚴選好文」)
◎後記: 吃過媽媽「包仔粿」的人,沒有不說讚的,可惜,這項製作過程很〝搞岡〞的年節糕點,過了80歲以後的媽媽基本上已經不做了,我慶幸之前曾詳細記錄包仔粿的製作過程,但,心裡仍遺憾不易再吃到如此美好的食物,這幾日想念媽媽包仔粿的滋味,想得口水與眼淚要一起流下來了……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