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4/13 16:03:06瀏覽516|回應0|推薦0 | |
曾經寫出《玫瑰的名字》、《試刊號》的義大利符號學家、小說家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他擁有三萬冊藏書,訪客眺望滿山滿谷的書都會感嘆驚訝:「這三萬冊書您都讀過了?」艾可教授則回應:「沒有,這些都是我還沒讀過的書!」還沒讀過的書,比讀完的書更有價值。因為這是個知識浩瀚的時代。 浩瀚的書架,是為了提醒讀書人,還有更多要學習的知識。著述《黑天鵝》的塔雷伯為此感佩,稱呼這個概念為「反圖書館」,擁有並不等於善用,閱讀過並不意味有得。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人們所知的書越來越多,但能讀書的時間似乎越來越少。有些作者的書值得擁抱懷中,一讀再讀,很幸運的,在此遇見了希思兄弟。 希思兄弟著述的書,不管是在世界或台灣都有非常高的評價,包含《零偏見決斷法》、《關鍵時刻》與《學會改變》。2020年4月由柿子文化出版的《黏力,把你有價值的想法,讓人一輩子都記住!》,這本書在亞馬遜網站有4.6高分,甚至在好讀網也有六萬多人總評3.95分高評價(滿分都是5分)。我在四月上旬取得了這本書,毫不猶豫就把它列為我的插隊書。 閱讀這本書,可以解構許多都市傳說跟荒野奇談,也可以使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什麼很多概念可以對人們產生高黏度,直到現在都依舊傳頌多時。就以最傳奇─李白的鐵杵磨成繡花針─來談,《黏力》這本書提到要,產生高黏度的原則包含簡單(Simple)、意外(Unexpected)、具體(Concrete)、可信(Credible)、情感(Emotional)、故事(Stories)。 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翹課。有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結果在一間破茅屋看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說道:「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回應李白,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老婆婆點頭示意。 「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李白問道。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麼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簡潔加上核心概念等於『簡單』(Simple),一次只說一件事,而不是企圖拋出太多訊息,最後人們一點也記不住。於是簡單的鐵杵磨針就具備這樣的力量;『意外』(Unexpected)所指的是驚奇與興趣吸引他人注意,拿鐵杵去磨成針,這種高強烈的對比形成了意外的感受性,就如同大江大海之於滴水穿石;有些哲思充滿抽象,不夠具體(Concrete),如何達到意在言外卻又身形其中就很重要。鐵杵乘上時間磨等於繡花針,重點是耐心跟時間的象徵,卻用了鐵杵與針作為具體表現。在這個故事中,有兩者會提高人們的信任指數(Credible),第一是鐵杵確實是可以磨成針的,第二是這是李白的故事,名人代言往往是非常可信的。譬如蔣中正從小看到魚兒逆流而上,因而奮發圖強。情感(Emotional)是這個小故事的底蘊,沒有情感便不具力量,這是一個老婆婆跟幼年李白的對話,如果是一個打鐵工人對李白說的話,或許情感的底蘊就不那麼強烈。最後的高黏力則是故事(Stories),把刻苦努力與時間磨練的概念藏身於故事當中。 我跟你保證,看完我寫的六大原則你可能記不住,但你絕對能記得這個繡花針的小故事,並能跟其他人講述故事的梗概與細節。因為,這就是高黏力的表現。華人的成語與歇後語都具備同樣的特色,譬如孟母三遷的故事,以及看見孟子貪玩而斷機杼、剪破織紗作為比喻相同。雖然不能說每個都具備高黏性,但不管是誰都能唸出幾個。許多電視廣告也同樣使用這六項原則,譬如由吳念真導演製作的『愛之味牛奶花生』,就留下一句經典台詞「電腦也會選土豆」。 嚴格來說,這六項原則只要符合三到四項,就足以構成高黏度效果,至少可以達到一定的吸睛程度。我在一開始寫了安伯托‧艾可的小故事,以及塔雷伯提出的反圖書館的概念。我想,你也會因此記住這個概念。 黏力,把你有價值的想法,讓人一輩子都記住!:連國家領導人都適用的設計行為學 Made to Stick: Why Some Ideas Survive and Others Die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2542?sloc=main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