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8/19 13:14:03瀏覽1084|回應0|推薦0 | |
如果你在家門口為了防堵外人而有預防性攻擊,最後卻被判刑傷害。你的感想是?
最近新聞台灣團前往肯亞旅遊,遊客在當地遭河馬攻擊導致一死一傷,追究原因是拍照離動物太近,而後來經過有關當局表示,傷人的河馬已遭到射殺。動物襲擊人類的新聞並不少見,但很多人會發現同樣的結果,那就是襲擊人類的動物總會被射殺 即使,那是牠在家門口的事情。
曾經讀過一本好書《察沃的食人魔》(後來也改編電影)。十九世紀末,英國工程師派特森前往英屬東非,參與東起蒙巴薩、西至基蘇木的鐵路修築工作。但在工程如火如荼地進行到察沃時,當地出現了一對食人獅,於深夜獵捕人類的行為導致當地工人罷工、工程幾乎停擺,也為這對獅子贏得『暗夜惡魔』的名號。 這場由兩隻食人獅引起的人間悲劇前後延續數月之久,從當地居民到修築鐵路的工人,奪走了約一百多人的性命,最後憑藉派特森的機智和毅力而被獵捕,獅子遺體最終被製成標本放在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 根據動物學家的表示,動物的攻擊行為分為獵捕以及預防性攻擊,簡單地說就是『為了活下去、覓食而產生攻擊動作』,或是『為了保護家人或遺族而有攻擊動作』。
在美國有許多類似的例子:熊隻進入到人類世界覓食而傷害人類,在河邊或沼澤棲息的短吻鱷把小孩拉入水中。覓食與討生活是一種動物本能,但動物學家也必須承認,很困難去識別預防性攻擊或是刻意性為覓食而導致的攻擊行為的微小差異性。因為對動物而言,人類也可以是一種獵物,或者說,是同樣生活在自然環境的敵人。 如果熊隻去掃蕩你家後院的垃圾桶,那是很純粹的覓食。但如果熊隻傷害了你呢?根據野生動物調查人員表示,一旦動物出現了傷害行為,那麼對人類的恐懼感就會更為降低,未來人們遭受到攻擊的機會與頻率就會更大──即使某些動物是不把人類當食物的,牠們不是無路可走的Man-eater,也會遭到同樣的待遇。簡單地說,這是屬於人類的預防性攻擊行為,為了提昇動物對人的警戒心,所以他們必須透過射殺攻擊人類的動物,以讓動物對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有一年,我在新竹的深山跟當地的原住民談過,部落跟當地的野生獼猴形成一種友善的關係。彼此盡可能不打擾或是不踩地盤,所以上山打獵或是採菜的獵人或農人,即使要繞遠路也會刻意避開猴子的地盤,否則可能是換來一陣難以遏止的鼓譟聲。但偶爾會有猴子很愚笨地來到人類地盤,原住民其實可以完全放任不管,但多半會拿掃把或其他器具去驅離或是打跑動物。長老的說法很簡單:「人類這邊,猴子那邊。」 當猴子來到人類環境而沒有受到驅離或遭到不友善對待,那麼這些猴子可能會變本加厲,從一隻到一群來到人類環境。除了可能影響人類生活、搶奪人類食物外,最可怕的,可能是遭受獵捕的機率很高。早期的獼猴是會被獵捕的,如果讓獼猴覺得人類沒有威信與能力,就會有更多人能用更簡單的方法獵殺猴子。所以即使是幼小無知的猴子,部落當地人都會想辦法驅離──讓牠對人類抱持恐懼,而不是覺得可以親近,對動物而言也是一種保護。 猴子呼朋引伴的能力很好,在河濱出沒群聚的野狗也是。最近的日子也出現河濱野狗咬傷跑者或是過路人的新聞與消息。動物的群居性可是為了壯大聲勢,加上人類又無故地踩進地盤,就可能導致出現傷人行為──麻煩之處在於人類已經過度文明化,你無法用氣味或其他資訊去確認動物的地盤界線。即使是美國原住民,至多也可能從動物在樹上留下的爪痕,或是糞便去確認地盤性。 有科學家在左右兩方作探討:一方是一當動物對人類有攻擊行為,不管是預防性或刻意,就會代表動物對人類的戒心將會更低一些,可能未來會有重複的傷害行為發生;另一方則表示,非刻意的捕食或攻擊行為,在遭到外人侵襲導致預防性攻擊發生後,這些動物不會因此轉變成刻意性的攻擊行為。這些轉變行為並沒有太多的數據支撐,當然啦,因為有攻擊行為的動物多半都被獵殺了,也降低了再犯的機率。 野生動物調查人員也有見解表示,射殺侵襲人類領域以及已出現傷害行為的動物,不純粹只是抱持『殺戮』的心情,而是帶有一些殺雞儆猴的警示意義。你必須要讓其他的群居動物或有知覺的動物明確地知道,侵入我(人類)的地盤、攻擊我(人類)就是這個下場。如同人類意外踏入動物地盤會遭到攻擊一般。因為即使人類再友善、帶著年幼的孩子跟相機想留下溫馨的照片,但畢竟動物與人類不是這麼容易有互相的包容性(新搬來的鄰居你也不可能立刻掏心掏肺),所以利用恫嚇或是攻擊保持彼此距離是最好的方式。 後來才會理解為甚麼是這樣的思維?Should wild animals that attack people be killed ? 我們應該殺死攻擊人類的動物嗎?如果出現攻擊行為的動物是出自於覓食或是主動行為 (非受到侵擾),從河中上岸把小孩子拖入湖中類似行為,那麼射殺這些動物就責無旁貸。但如果是地盤性受到侵擾而出現傷害行為,為了要提升動物對人的警戒,似乎射殺牠也是一個必要之惡,即使本來是人類踩到牠們的地盤。 動物是這樣,牠不是你的鄰居,也不是你的寵物,更不是馬戲團中的表演動物。牠的本能是要活下去,如我們人類一般。如果當動物出現攻擊前兆的時候,逃走或退開永遠是較好的選擇。永遠不要用自己的思維去看待動物,河濱自行車道雖然是人工建立,但不代表狗兒不能占地為王。唯一在侵襲地盤時能做的,就是盡可能不要讓牠察覺你的恐懼,以及用避開眼神等辦法表示不是侵襲、只是過路,即使是如此,依舊有可能遭到攻擊。 而令人無奈的是,當人類自以為親近而引起動物預防性攻擊的行為時,換取的結果往往是動物受罪,這一點也不合理。但為甚麼是合理的呢?因為我們是人類,有這分能力把所有原屬於人類造成的錯誤合理化。所以傷害人類的動物必須死,不管牠們是刻意攻擊人類,或是試圖保衛家園。但一點也不能讓人心服。 如果你養了一隻會露出牙齦警示、試圖攻擊家人或你的貓狗的時候,你會不會安心讓孩子們跟牠共處一室。更何況完全跟寵物無關的野生動物。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