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幫有故事的人說話,談人物專訪
2018/04/04 12:19:01瀏覽5125|回應0|推薦0

人物專訪可以說是認識一個人的捷徑,專訪的對象可能是初次見面的陌生人、或是只有從報章雜誌媒體耳聞感受到的半真實人物。當然也有一些專訪對象是交往多年的老友等等。

閱讀專訪可以快速地認識一個人,假若沒有專訪的需求,透過一些重點摘錄跟扣緊的訣竅,亦可以拉近兩個對話者的心靈距離。把『人物專訪』拆解開來,可以解構成『建立真實感』、『內在與外在特質』、『挖掘故事』…等等。這些都是人物專訪的元素。

 建立真實感

讓讀者從文字中感受到『受訪對象』的真實感,一如採訪者實際接觸對方那般。人物專訪中最讓人覺得平淡無味的,是文字撰述後導致受訪人物的扁平化。讀者無法從專訪文字中感受到對象的真實感。也可以透過增加其人物背景的撰寫與回憶,去塑造其真實感。

最簡單地的概念:出生於台灣、出生於台灣桃園、出生於台灣桃園偏遠的小鎮

突顯受訪者的內在與外在特質

新認識的陌生人,不要期待對方一瞬間就能劈哩啪啦傾訴一切。可能必須透過一段時間的磨合與溝通,受訪者與採訪者才能達到同一個水平上的穩定狀況。除了受訪者言談之中的吐露外,採訪者也必須多方關注受訪者的方方面面。福爾摩斯的演繹推理在這裡會有很大的幫助,觀察對方面對外在環境、非預料之外的情境時是如何應對等等。內在特質往往會表現在外在上,而外在的呈現也往往表示一個人內在的思維與想法。

有目的性的專訪或商業型態的考量

如果有品牌合作與行銷合作的考量,必須告知對方此篇專訪的行銷合作以及曝光深淺程度等等。所有的品牌合作行銷,絕對不是死忠腦粉的呈現模式,而應該是彼此加分與雙贏的展現。從『該品牌產品有多好』的思維方式改正為『該品牌的產品改變了你甚麼』去做為方向推敲。

替受訪者發言,或是幫助他發聲

所有人都肯定有情緒與思維,撰文與專訪時必須去挑動對方的情緒與思維,才能讓對方說出他所支持的意見與想法。真正與受訪者好的互動,是能讓對方在採訪過程中袒露真實的一面,即使是脾氣、不理性以及憤怒…等,但一切都必須保持在兩人互動平穩的前提下。

人物專訪不只是介紹一個人而已,更重要的是透過介紹這個人,也讓他的聲音與思維讓更多人感受。牢記『對方的觀點是甚麼』。

挖掘故事與事件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小故事,可能是暗藏於內心深處的感傷或是回憶,或是所經歷的歲月痕跡。每一個小故事的構成組合會讓讀者感受到『之所以成為他』的模式。許多勵志的傳記中,常會看見每一個階段的小故事,讓讀者更能感受其功成名就的過程。

除了用以上的元素去構築受訪對象的故事、思想並符合品牌、行銷合作需求之外,身為採訪者的自己也可以做一些調整與功課。如果以上摘錄的環節是讓人物整體浮出水面,那麼採訪者所需作的功課則是潛入水底。

一定要先對受訪者作功課

這篇專訪可能是受訪者的第一篇或是第十五篇,但無論如何都必須先做功課。預作功課很快能拉近彼此的距離,或是問到『對』的問題。錯誤或平淡的問題,可能換來的『非是則否』的答案。而好的問題則會讓受訪者侃侃而談。

訪綱:給七個申論題,口袋裡另外藏三個

採訪的時間有長有短,為了讓採訪有效率及進入狀況,盡可能在採訪前提訪綱給對方,讓彼此都能做一些準備。訪綱問題要分輕重緩急,由淺入深,由輕而重。很難有受訪者會在一開始面臨重要問題時暢談,先用簡單而淺薄的問題敲開對方的心門,解禁。

除了訪綱上的問題外,口袋裡的問題可能是會導致受訪者皺眉或是觸動其敏感神經的問題,可能會換來白眼或是拒答,但可以溝通『哪些可以寫,哪些不希望寫,或某種程度上的書寫』。如果溝通採訪的過程中並不順遂,口袋裡的問題或許連掏出來都沒必要。

觀察與溝通

從舉手投足間去細微觀察受訪者的反應與動作,一些小細節可以曝光受訪者的內在情緒。譬如有些受訪者喜歡豪邁地大笑,而有些人則是細細地淺笑。這些觀察都非常重要──有些受訪者在面臨藏在口袋裡的問題時會咬下唇,或是皺眉頭等等──這些小線索都可以表現受訪者對問題的反應與重視程度。

哪些能寫,哪些不希望寫,哪些可以有程度的書寫。某些內容題材的書寫是存在門檻的,撰文者必須結合行銷需求、人物隱私以及意義傳達多方考量。這些溝通是非常有必要的。

把專訪過程流程化會是甚麼樣 (以1小時為例)

10分鐘的寒暄

完成溝通並自我介紹,先從互動中找尋媒合點與互動的節奏 (偶爾有些對話會彼此不停地插話,這代表節奏不順暢)。聊一下受訪者最近近況,臉書PO文或是最近的動態,讓受訪者知道採訪人已經更新到甚麼進度上。

「聽說你最近在忙XXX事情?」「那是一年多以前的事情了。」這就是個典型的失敗例子。

20分鐘自然地提出訪綱內的問題,從輕量問題開始

讓一些簡單的問題慢慢去切入受訪者的思維,盡可能把問題問得像是申論題,而不是是非題。問題應該是『為甚麼』而不是『好不好』。簡單的問題可以讓人放鬆,有趣的話題會讓人卸下心防。

20分鐘刻意地提出訪綱內或口袋裡的問題,慢慢加深

讓受訪者去辯駁與提出見解,偶爾要適當地反抗及互動討論,透過討論讓和平的衝突更深刻一點,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回饋與答案。讓受訪者為過去辯駁,為當下提出討論,為未來提出見解。訪談目的性以及行銷需求可以在這裡作一些展現。

10分鐘的討論

專訪很多時候都是QA時間,最後的10分鐘則是結論以及歸納。幫助受訪者傳遞其思維中的意涵。

全力以赴的跑者,傅淑萍專訪

與自然共舞的漂亮女力──KEEN帶你走出戶外

逐夢之心 越跑越強大的珍珠

耀眼笑容的女鐵人,殷婉柔專訪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anko&aid=111408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