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度山林 - 校園(上)
2006/07/17 11:44:07瀏覽1501|回應3|推薦0

回憶當時,我在三十年前剛來到中部的這所校園時,先是坐了近三小時的火車,再搭上約四十分鐘的公車,才來到這個地處僻遠的所在,感覺實在不甚愉快。

沒有高大儼然的校舍,沒有壯觀齊整的椰林,猛一看連建中都不如,怎麼稱得上是一所夠水準的大學﹖荒郊野外,到處是樹木和紅土,建築物都低矮不起眼。坦白講這就是從小生長在台北、還不滿十九歲的我當時的心情。

一年過去了,這種感覺僅稍有改善。但或許是心理上逐漸習慣了,或許是逐漸有空走遍校園各處;再加上交往了幾個好友,談上一場戀愛,對人也對環境慢慢攀附上一股感情,這校園似乎發散出魔法般的使我逐漸喜歡上了。當年建築系教學的方向偏重歐美現代建築,這或許也延遲了我對校舍建築的欣賞;當然更有可能的是我感知上的遲鈍罷。就我記憶所及,當年系上老師偶會舉例稱讚的建築物,除了教堂,就只有一棟藝術館(後來變成音樂系館),那是棟有倒折傘型屋頂的精彩現代建築。但是校園主體建築並非如此,它們不論在配置上或造形上都明顯屬於東方,而這種『東方』我要到幾年後才能體會和——或許稱為感動。 

據說早先的大度山林木不盛,而山風襲人,早期女學生常戴頭巾以免亂髮飄揚。在我唸書的四年中,每年冬季的北風還是會叫人直不了腰。創校時的建築師為這校園構想了一張鳥瞰圖,就像是一幅水墨畫。他為文、理、工(後來又加上商、管理)學院建了一條榕樹大道,校門進來是兩排鳳凰木,通往教職員宿舍的路有一段是是尤加利;除此之外,校舍以外大片的空地他像潑墨般地種滿了相思樹。等到相思木長大成林,配上校園建築的紅磚白牆、黑瓦頂,就自成一種高雅的格局。建築物若隱若現,只有黑瓦斜屋頂高出於樹梢。建築師很有一套佈局的本事。曾聽聞構思女生宿舍之情境為:步下文理道前端大台階、轉入水泥板小徑、左側有教堂、右為桃花林(後已砍除);過小橋流水、入圓洞門,方為女生宿舍云云;而相比之下男生宿舍則是一目了然,雖富坡度之變化,情趣還是差了許多。

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1967~71)樹木還不算太高太密,從校園許多角落都可輕易地看到東南方的大城市。待過得幾年返校任教(1975),才騖然發覺樹已成林,而原本開闊的視界已是綠蔭處處,不能一眼看穿。後來一直要到九零年代中港路高樓疊起,該城市才又進入校園的視線之中。

建校初期,係以美國董事會理想中的五、六百學生的教會大學為目標。以今天的標準看,是個相當迷你的大學。我在此唸書的時候全校也不過八百個學生,以三個學院共九個系來算每系每年不過二十來人。小班制的好處很多,最直接的就是師生關係密切、同學情同手足。那時候晚上無事想找老師聊天,因電話不普及,常直奔老師住處,也不管是否擾人家務。有時一坐三、四個小時,還招呼我們喝茶吃點心。而建築系同學因為常一齊熬夜趕圖,同甘共苦,有時真是比親兄弟還要親。

校園占據在一塊東西較長、南北較窄的土地,而且愈向西愈窄小。或許是當初地大而人稀,早期的教學區配置偏於校地較高的西側,而西側卻也是校地最窄的一區;而教職員宿舍反而配置於校地中間比較平坦的土地。後來學校逐年擴大,這些宿舍反倒成了學校發展的阻礙。要拆除,實在可惜;任何一棟都是磚木構造的典範,全台灣可能找不到幾棟相似的建築。不拆除,未來勢必得在宿舍東邊發展第二教學區。東、西兩區相隔幾百米,要連絡要聽課均不方便。為大局想,當然應該拆除。

那時候校園還沒有游泳池,而舊圖書館前的水池原本是校園中最有靈氣的所在,後來因長蚊蟲而抽乾,實在可惜。我曾在此度過難忘的六年,而那種乾澀的感覺似乎無處不在。其實校園中大大小小的草坪可說隨處都是,但總離「綠草如茵」有一段距離;而每到秋冬草地變為枯黃,你很容易發覺到稀疏的草根下仍是那一片廣大無垠的紅土。

每年除了幾場大雨,可為草木披上一層濃厚水氣外,便總是一片澀。少數幾場大雨會讓兩條乾河溝出現短暫的水流,然後再回復原樣。早年有幾條泥路,或許恰當在雨後未立即放晴時被人踐踏,形成凹凸不平的模樣,待土塊乾硬後就一直維持了幾個月之久。我那時每當要走建築館西側往坪頂的泥路,就總不知那腳步該走高處或走低處才好。到後來鋪上水泥路,好走多了,卻又覺得失去了什麼。腳走在泥土地上,總有一種踏踏實實的感覺。

校園的地勢大約為自西向東呈緩坡下降。雖是緩坡,上坡時可也不能急行,否則仍會喘氣連連。因此這個坡度大致決定了多年來師生行走的步調——比散步僅略快一級。有一陣子少數學生試著以腳踏車代步;但是上坡得用力踩,下坡常需一路煞車,並不如想像般省事。我的師長還因騎腳踏車而摔傷,傷得不輕。

校園幅員遼闊,去那兒都得用腳走(那是一個機車尚未量產的時代)。四年大學下來,不但身體結實,心胸也開朗許多。學校特有的勞作制度,規定一、二年級學生要清理環境和打掃廁所。當年大家抱怨連連,後來都領悟到這種磨練並不壞;一般而言,這所學校的畢業生對工作比較能任勞任怨,也放得下身段。     - 未完 -

照片: 

 1. 老校門(攝影者不詳)  2. 教學區透視(陳其寬繪)  3. 文理大道(阮偉明攝)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mushin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未央歌
2006/10/26 08:38
我在臺北念大學的時侯,家卻在台中。畢業後,有位好友在東海當助教,幾次去找她聊天,我們常在校園裡散步。不知為什麼,東海的校園總叫我聯想起未央歌裡西南聯大的校園。
Living in the present. Living in the Spirit.

孟宗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文理大道
2006/07/30 23:45
今年春天,我漫步在文理大道,留連忘返.........

nothing speci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寫的不錯呀
2006/07/19 09:19

通常 我是 不看這種帶私人屬性的文章 -- 總覺得踏入私領域 有肉麻之感. 

你對學校的描寫 有感情 不至於讓我起雞皮疙瘩.  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