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08 17:11:19瀏覽2092|回應8|推薦109 | |
台中市發生了一起恐怖情人殺人案,兇嫌透過網路認識了小他13歲的許姓女生交往,後來因為不滿對方提分手,而殺傷了許女及其大弟,並殺死了許女的小弟,對此,輿論明顯地把焦點放在許女之社會網絡的結構功能問題,再來就是傾向認定是網路、年齡差異惹的禍。 許女目前被報導呈現出來的情感支持網絡,主要就是父親、乾爹、社工、親友等,學校的老師沒有被呈現出來,也就跟其他網路交友的負面事件一樣(在這部分,媒體向來都認為,是網路本身惹的禍),許女的情感支持網絡之中,很遺憾地,看來網友的核心性還是大過包括父親在內的其他成員,或者是說,許女跟網友平均每週或每月的互動頻率,恐仍比父親等人高。 然而,儘管可能如同目前媒體所檢討的,許女跟除網友以外的其他情感支持網絡成員,包括父親、乾爹、社工或其他親友,過去平均每個星期或者每個月的互動頻率,都不及她跟網友互動的頻率,但恐怕仍然無法完全解釋,許女及其家人會碰到這種事件的原因,而看了媒體的報導,我不禁想要問:男方的家庭、社會背景或社會網絡組成呢?怎沒這麼深入地追? 這就讓我想起一個現象,就是台灣每當發生性侵害、性騷擾的事件,輿論都是傾向檢討女性居多的被害者為什麼這麼不小心,或者這些被害者的社會網絡成員為什麼這麼疏忽,相對地幾乎很少會去檢討,男性居多的加害者為什麼要這樣亂來,實在有失公允。何況這起事件,我認為真正涉及的問題,還是個人面對伴侶情感關係生變之時,其情緒管理方面的問題。 亦即,我認為這起事件還有一個可能更重要的檢討重點,就是在如今的台灣社會中,透過網路發展戀情而最後告吹(情感關係斷裂)者所在多有,而假定媒體報導這種網路情殺案件,其中一個原因真是它在這個群體之中是少數,那麼要問的就是:為何發展網路戀情而告吹的,相對多數者沒有這種行為?是否社會規範對朱男的約束力較弱?或是朱男在這方面的情緒管理能力特別不好? 從警方所研判的看來,主要便是失業連房租都付不出,加上女友變心這兩個,不過似乎也不是每個具有這兩個「條件」的人,都會有同樣的行為,所以主因可能還是回到我前面提的,就是面對伴侶情感關係生變,以及其他人生挫折時本身的情緒管理有問題,或者社會網絡的結構功能也可能有瑕疵,沒能透過情感的支持或勸說來阻止其犯罪,總之我覺得就跟許女一樣,至少也應該要去追一下朱男社會網絡的結構功能問題。 總之,對於這起發生在台中市的網戀恐怖情人殺人案,我認為媒體不能光從犯罪學之「被害者學」的角度來檢討,還是要再周延一點,加上「網戀分手告吹者不在少數,何以不是人人都變成恐怖情人」之類的角度去深入追查,而別只以失業、女友提分手難以接受、網路惹禍、年齡差距太大之類的因素來「結案」。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