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5/04 09:30:18瀏覽769|回應2|推薦29 | |
每當有中國以外之國家的領導人或其他官員、民間社團人士、網紅或其他公眾人物對臺灣說好聽話,或者做出(看似)對臺灣有利而對中國不利的行為時,臺灣主流媒體必大力讚揚,說是臺灣的好朋友,不過我總覺得,這些就像推銷員、業務員的話術或一些客戶討好行為一樣,都不該天真地以為,那是真友情。 把層次降低、把尺度縮小至同事、同業之間,我也觀察許多新聞主播的臉書粉絲專頁上,都會呈現出同事或同業之間一片和樂融融、感情甚篤的景象,不過從張念慈【發現愛的角落:熱血記者的真實記錄】和蕭彤雯【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這兩本書的部分內容可知,同事或同業之間,不可能會有純友誼,一定會有勾心鬥角、互捅刀子,或某人占另一人便宜的情事。 再說國際之間,我想起日前臺灣積極爭取想要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現在改組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TP,結果臺灣主流媒體、綠營政治人物和部分醫師,頻頻以臺灣的外交很辛苦之類的理由,試圖說服民眾接受美國的萊豬、日本的核食,這樣才能加入CPTTP。 結果,美國的萊豬已流入臺灣市面、日本福島的核食也解禁,但臺灣至今還是沒有獲准加入CPTTP,難免使人覺得,賠了夫人又折兵。 同理,辦公室的同事之間也會有一種類似的狀況,那就是你請求一個同事協助、幫忙你的時候,倘若是立刻直接拒絕、馬上表示不行或沒辦法也就罷了,有的卻是不明著拒絕,但卻說要在跟自己的業務主辦或其他同事確認自身的行程之後再告訴你,結果並未說到做到,浪費你的時間。 又或者,那個你求助的同事自身規劃、安排行程的經驗不夠、不知其中眉角,結果前一秒答應你提出的時間,下一秒卻改口要你冒著會得罪人的風險,把你已經跟其他單位、機構講好的行程再調整,好配合他(她)乃至其業務主辦的方便,才肯幫忙你,再不然就是請人家教一下不會的東西,結果人家也說要跟自己的主辦出去,回來再教,但之後回來了也沒教,去找人家問,又不耐煩地改口叫你再去找別人。 同事之間像這樣請求幫忙或協助,結果對方不立刻明著拒絕,但卻吊你胃口,或者叫你先犧牲掉自己的一些權益或便利,來配合人家乃至人家主子的方便才幫忙、協助的情事,我相信不光是在職場上,在其他種社會交換關係之中也經常出現,難怪長輩們常說,求人不如求己。 當然,這種狀況在不同政治實體間必定也會是有的,只是臺灣主流媒體似乎只有在報導臺灣與中國間之關係時,才將這類情事鉅細靡遺、加油添醋、搧風點火般地炒作,反之報導臺灣與美國、日本、韓國、立陶宛等國家的關係時,就反而是說臺灣與這些國家絕對都是純友誼、真感情,即使人家真有佔便宜、吃豆腐、吊胃口等行徑,臺灣主流媒體也是淡化處理,甚至視而不見、略而不提、護航說項。 純友誼情感、純利益交換這兩種極端都只是少數,友誼情感與利益交換摻雜混和的曖昧,才是人際關係的常態,同事、同學、家人親友之間都是友誼情感與利益交換混雜一塊兒了,何況是國際上不同政治實體之間呢?強調真友情的臺X(X=日本、美國、韓國等)友好新聞報導,無疑是餵食政治迷幻藥的愚民教育,但臺灣信的人似乎很多。 也難怪會有人說,臺灣人易騙難教。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