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丁靜怡與「論消費」(上)
2006/12/05 09:48:08瀏覽771|回應0|推薦0

最近,兩則消費新聞的大熱門,都跟動物的身體有關,一則是病死豬肉,一則是皮草事件,不過皮草事件的話題性,似乎比病死豬肉來得強烈,也可以由此看出,當下的人們,對於金錢的態度,也就是金錢生活與金錢遊戲的選擇,似乎是比較偏向金錢遊戲的,不過,事實上來講,這種變化也是一種難以逆轉的變化,大抵為以下這種趨勢:一個由工業社會(industrial society)轉變成後工業社會(postindustrial society)的變遷。

最早指出後工業社會的論調,是D. Bell在其著作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當中所提出的說法,主張後工業社會已經出現了;不過,後工業社會與工業社會的不同,是在於社會本身對於產業的依賴程度,其中特別是製造業與服務業,有一種「此消彼長」的變化,也就是說,在後工業社會裡,人們對於製造業的依賴程度降低,可是對服務業的依賴升高,因此吾人往往可以在媒體上聽到大量有關服務業的報導,如餐飲業、銀行業、百貨業等。此種變化在消費的範疇當中也很明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消費被看作是一場產品價格與消費需求之間的拔河,以病死豬肉的例子來看,在事件未被曝光之前,它一直如同稻米一般,被視為民生必需品,可是在事件曝光之後,市場上的整體需求大幅降低,肉舖與肉攤為了維持收益,往往就會提高豬肉的價格,由於豬肉是需求彈性小的商品,結果使得其餘的消費者對於豬肉的消費支出增加;不過這有一個風險,就是可能會再降低市場的整體需求,從產品市場均衡的角度來看,這樣做根本無法維持最大的收益,比較適當的方法,就是減少豬肉的供給,相對而言豬肉的需求會增加,才比較有可能達到產品市場均衡的均衡點,也就是供需平衡的狀態,才能維持最大的收益。

在社會學方面,消費理論的建立,最早是從十九世紀的Karl Marx開始的,由於消費的原始目的,仍然與人類的活動有關,而人類活動的方式則構成了社會的型態,因此,要討論消費,除了經濟學這種工具性較強的學問之外,也必須用社會學的觀點來看消費,消費的觀察,在二十世紀是最興盛的,當時的社會事資本主義的社會,也就是前面稍微描述過的工業社會,不過,消費理論建立的初期,仍然是把焦點集中在商品的生產,而非商品的消費。根據Marx對商品的界定,一項產品並不是為了使用或消費的目的而製造,而是為了能夠拿到市場去賣,也就是說,在十九世紀的年代,商品的作用並不是如同現在一般,當時的商品特別注重商品本身在市場上的價值,然而它也與中世紀社會的認定不同,中世紀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時代,對於商品的認知,是為了自家的使用與消費,而不是為了拿到市場上去賣。

後來,Marx過世之後,當代的資本主義又產生了質變,不過這種變化,並未符合他本身的預測,這種新型的資本主義,是一種必須藉由連續而不間斷的商品生產,來刺激社會大眾的消費,由於這一種資本主義的所關注的對象,已經從生產者轉變為消費者,因此又被稱為消費者資本主義(consumer capitalism),這種消費者資本主義,其實就如同吾人目前經常看到的消費現象一樣,是一種「只問消費,不問生產」的消費型態。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ues1112a&aid=57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