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05 09:20:43瀏覽460|回應0|推薦0 | |
前面所描述的認同,主要是來自於社會系統的角色期待,是屬於理性的認同,具有一定的標準,接下來,筆者所要談論的,就是感性的認同。它是指個人被加諸的感情期許、崇拜,或者是自我對於自身所處之地位,所表現之角色的認同。簡言之,這種認同多半是來自於情緒,多半是來自於個人的意識,在這裡,個人通常會經歷心理各種不同層次的變化,當個人的基本需求被滿足之後,就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滿足,然而,自尊與社會地位就是這種追求之下,最主要的目標,這層的需求也滿足之後,就會去追求自我實現;換句話說,當個人或得了社會系統的認同之後,通常還會去追求自我對於自身的認同,然而這種認同卻往往是模糊的,它是不能用任何的規範、任何的標準去衡量,到底這種自我認同的條件為何。 這種心理層次的現象與特徵,其實是源自於組織管理的激勵(motivation),也就是透過認同來給予自我表現的誘因,從人際關係途徑來探討,最重要的莫過於Abraham Maslow於1943年提出的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根據這個理論的觀點,前面所提到的認同,包括來自於社會系統的認同,以及來自旁人與自身的認同,在這個理論的層次模性裡面,它們分別為於第四和第五層次,雖然這個理論當初發明的目的,是為了探討組織管理的人際關係途徑,但是後來也被教育學者與社會學者採用,用來描述學習與角色的誘因。根據Maslow的觀點,我想第四層次的「自尊和社會地位」之認同,其實無論在日常生活,或者是職場當中,人人都迫切需求的,但是這有一個弔詭的地方,在我們的社會,很多人連基本需求(如吃得飽、穿得暖、住得舒服)都無法滿足,也就是說,他們根本未滿足第一到第三層次的需求,卻汲汲於第四層次,甚至是第五層次的追求,把獲取認同看得比生活還重要,或許Maslow的這個理論模型仍有一定程度的理性存在,而無法徹底解釋個人心理對於認同,這個高層次滿足的需求狀況。 至於感性程度最深的認同,就屬崇拜或仰慕,關於這方面,筆者在先前的文章中也有類似的論述,那是從文化的角度出發,強調這方面的認同,與其他種類的認同不一樣,它是具有很強烈的依賴性與成癮性,如讓人振作精神、忘記煩惱等心理作用。另外還有一個角度,也是從認同的情緒著手,來研究認同的源起、種類及差異,筆者先前探討的三個社會集體趨騖之概念---時尚(fashion)、時狂(craze)、時髦(fad),便具有這種情緒認同的特性,與其它種類的認同不一樣,這理由情緒所產生的認同,通常不具備任何種類的規範背景,也不具備任何社會系統的角色期待,這種認同純為對人物的崇拜與仰慕,基本上是沒有任何理性標準的。 具體來說,這種認同是一種具有閹割性焦慮的認同,一種嬰兒或小男孩對於母性象徵的依賴情緒,吾人都知道,嬰兒與小男孩,最害怕的事,莫過於他們眼中那個最慈愛的母性精神象徵,與他們產生疏離或脫鉤,但是,儘管變成「大男孩」、「大男生」之後,這種對於母性的渴望卻依舊存在,不過這種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的認同卻有所轉變,因為不同的年齡,或者生命歷程的階段,心理的需求都不同,當然認同的對象、關注的重心也會隨著年齡而改變,進而影響對於異性的好奇與渴望,不過在本質上,對於異性的仰慕,包括對於女明星、女主播的愛戀,其實都出於幼年時期對於母性象徵的渴望,也就是期望有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女性在他們面前,跟他們說話,給予他們這種伊底帕斯情結的想像空間。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