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27 15:56:50瀏覽4148|回應13|推薦75 | |
有媒體人根據幾位綠營基層人士,對於蔡英文出來選總統出於性別的疑慮,而認為說台灣社會還是不能接受,一個女人出來參與總統選舉,而社會文化學對此也缺乏研究,對此我首先想:看來社會學的推廣還真的不夠。這個其實算是政治或性別社會學的領域。 其次,幾位綠營基層人士對一位女性政治人物出來選總統的疑慮,如果就概化成,整個台灣社會對任何一位女性出來選總統有疑慮,覺得怪怪的甚或反對,那可能有推論上的謬誤,因為幾個綠營基層人是對蔡英文出來選總統,無論是出於性別或是能力的疑慮,都只是個案,而台灣社會對女人出來選總統的整體態度是普遍現象,不能等量齊觀。 我覺得包含該位媒體人在內的台灣媒體,在性別平等上面常常有一個迷思,就是光從一個職業或者一個行業當中,男女性別的比例來做判斷,如果女性仍偏少數,就馬上說台灣社會仍然性別不平等,可是在我覺得更重要的判準,也就是性別角色特質與分工的態度上,台灣媒體卻又不時進行傳統性別角色規範的文化再生產,傳遞著傳統的性別觀念。 我常舉的一個例子,就是台灣媒體在訪問公眾人物的時候,對於男性公眾人物就比較常問他們的事業規劃、成就追求,對於女性公眾人物,雖然也會問同樣的事情,但問她們什麼時候結交男性伴侶、什麼時候結婚生小孩的次數,就顯得比男性公眾人物多,隱隱約約透露出台灣傳統性別角色規範,對於女人最好還是進入家庭照顧小孩的期待。 另外一種現象,就是台灣媒體報導一個具有男性特質的女性時,也就跟尋常百姓一樣,對她們是讚譽有加,可是當報導到一個具有女性特質的男性時,讚美的次數就沒那麼多,程度就沒那麼強了,儘管男性特質跟女性特質,在工作、任務執行的時候,彼此之間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可是台灣社會多半還是較會去讚美男性特質,這當然也跟歷史運作有關。 只是從社會心理的角度看,所謂的男性特質或者女性特質,其實也都是刻版印象的說法,無論是好的或者壞的特質都是如此。所以,無論是中央或者地方公職的選舉,其當選者主要也只是在人格行為的特質上,與這些公職在角色行使上的規範期待相符而已,而符合這些公職的角色規範之特質,剛好在我們內心的刻板印象中,被歸為男性特質罷了。 從這點看,地方民代高票當選者不是男性,就是有男性特質的女性,或者台灣選不出或不接受女總統等之類的論調,確實就是性別刻板印象的展現。然而,台灣媒體每次報導、評論就業或公職競選範疇的議題時,總是計較男性多還是女性多之類的比例數字,嚴格講起來,也都可能是性別刻板印象的展現,把這些工作職業的特質硬加上性別區分。 所以,台灣媒體這方面的主要問題,就是一直高呼要兩性平等,可是卻同時又在傳遞性別刻板印象,或者另一方面也在傳遞台灣社會傳統的性別角色規範。像總統選舉,我認為跟是男是女完全無關,重要的是參選者人格行為特質、能力與總統的角色期待是否相符。 茱莉亞音樂學院第一位華人中提琴博士:【趙怡雯的藝享世界】 如白居易之詩的法律介紹:《圖解不動產買賣》 白話之語,發掘生活中的經濟學原理:《庶民經濟學》 生活變化的體認:《學會貧窮:失語稚女單爸網誌》 以物擬人之筆法,探查人心之深處:《尋找幸福的藍眼睛》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