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15 19:46:11瀏覽2060|回應5|推薦40 | |
好友JC鮮師和怡克納米斯發表的流浪說,兩相對照之下,我發現這個行為也跟社會學有些關聯,因為,JC鮮師表示明年打算過流浪一年的日子,怡克納米斯則是表示自己因為工作、家庭、教書的任務而無法流浪,並懷念年輕時那段流浪的記憶,並指出人們具有流浪的基因,但隨著年齡被壓抑下來。 不知怎地,這兩位老哥的論述,讓我想到《愛又何必矜持》當中的〈我們都愛流浪〉一文,作者也指出,人天生就不希望守在一個地方固定不動,反而愛流浪、愛冒險、愛遷移,如果這真的是人性的特徵,那麼很顯然,「人為何流浪」的問題沒有「人為何不流浪」來得有意義,跟犯罪或其他越軌、偏差行為類似,之所以不從事這些行為,八成是社會規範或位置角色運作的結果。 就此,流浪的基因之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被壓抑,依然是因為,我們一生當中,無論在家庭、學校或工作場所裡,大都佔有特定的「位置」,並按照規範行使其「角色」,小時後,我們在家行使子女,在校行使學生,成年後,我們可能在家行使丈夫或妻子、父親或母親,在公司行使主管或屬下等社會角色,雖然角色規範各有不同,但它們大概會把流浪定義為「越軌」的行為。 相較於流浪的行為,上述各種位置的角色行為都是比較規範化的,比較不自由自在的,然而,人們從小到大,在被社會化的過程裡,都不斷被灌輸「扮演好你的角色」這項價值觀,因此,若說流浪的基因隨成長而被壓制,應該就是人們在各種位置上的角色行為及其價值觀,壓制了流浪的念頭、讓流浪的基因性徵,漸漸隱而不顯。 就此,人們可能唯有從自己的社會角色暫時(如留職停薪、大考結束)或永久退出(退休),才可以去從事流浪的行為,譬如,JC鮮師對「調查員」的角色退出、怡克納米斯對「考生」的角色退出。因為,角色退出多半意味,個人不再受該角色的規範與任務限制,流浪的念頭或基因性徵,也就比較不受到壓制,故能夠從事原先其社會角色比較不允許的流浪行為。 你或許也可以聽到,正在行使某個社會角色的人,對你表示:「我希望能夠放下現在繁瑣的俗務,到不知名的地方去逍遙自在!」或者,對於一個卸下某職務的人,我們也可能會用解脫之類的辭彙來形容人家,所以,除了不希望守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外,人們在天性上,可能也不希望守在一個固定的社會位置,行使一個固定的社會角色,有時就會想退出這個角色,而去浪跡天涯。 而我,現在也因為正在行使兒子與學生的社會角色,因此,雖然我叫天蠍浪子,有時也真的有浪跡天涯的念頭,但頂多只能從事精神與心靈的流浪,還無法從事雙腳的流浪,不太能夠像明年計畫留職停薪的JC鮮師、剛考完高中職與五專入學考試時的怡克納米斯那樣,真的去實踐流浪的想法。 Long Stay原先的意涵與馬英九或其他政治人物下鄉深耕的意義大不相同,還請參考台灣長宿休閒發展協會(Taiwan Long Sta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的相關介紹與訊息,以釐清這個重要概念。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