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AI幫助病蟲害管理?
2024/07/21 00:34:03瀏覽164|回應0|推薦16

農藥減量、生物防治資材增量是當今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趨勢,病蟲害整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由此而生,不過這種管理模式在臺灣看來仍未普及,因為採用這種管理模式的農民,還是會被農業媒體當成新聞在報,例如【田間祕笈:IPM作物管理溯源,破解病蟲害成因】。

有關病蟲害整合管理,民國908月第110期的《農政與農情》以〈作物生產整合管理〉這篇文章加以介紹,該文提到病蟲害整合管理有三項基本原則:(1)將害物之族群維持於經濟危害水準之下,而非趕盡殺絕;(2)儘量採用非化學製劑之防治方法;(3)當藥劑之應用已無可避免時,宜慎選藥劑,將其對有益生物、人類及環境之影響降至最低。

所以,病蟲害整合管理之管理策略,應掌握下列原則:(1)可實際執行(practical)且簡單易行;(2)施行之最有效時機極易掌握;(3)符合經濟(economical)原則,實際施行時所須耗費之人力及時間,須不超出栽培管理所能容許之最高限;(4)切合實際(realistic),具彈性但可確實執行;(5)可貫徹完成者(achievable)

日前,輝達NVIDIA公司執行長黃仁勳來臺演講及跑行程造成一股旋風,臺灣掀起一股AI熱,有些今年高中()剛畢業的小朋友因此選擇就讀AI技術相關的大專院校科系,而在我看來,AI技術其實在病蟲害整合管理事項上,已經有一些應用,首先,〈作物生產整合管理〉一文,或者《智慧農業應用場景》、《智慧農業:智慧時代的農業生產方式變革》都提到了地理資訊系統/全球衛星定位儀(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IS/GPS),用於監測蟲害棲群和雜草族群之分布狀況,以及造成病害的微氣候因子。

另外,綜合《智慧農業應用場景》和《智慧農業:智慧時代的農業生產方式變革》三書關於AI應用在病蟲害管理的介紹,相關的技術尚有影像處理技術、遙測(Remote SensingRS)技術、農業智慧系統之資料獲取系統技術、Map/Reduce平行運算框架之大數據運算及資料探勘技術、作物逆境分析、微氣候模型,還有無人機空拍、作物病蟲害識別、路徑規劃與精準病蟲害防治技術,以及以物聯網為基礎所設計,包括感知、網絡和應用層的智慧農業溫網室,其中的應用層可開發病蟲害診斷系統。

以上所列舉的病蟲害管理AI技術中,經我歸納下來,除了無人機精準病蟲害防治技術是透過全球衛星定位儀定位無人機位置和有病蟲害之農作物的位置,給無人機提供飛行路線,結合AI的路徑規劃技術以精準噴灑農藥之外,進而控管用藥風險,確保農作物安全採收外,其餘的AI技術都著重於病蟲害及雜草(含銀膠菊、小花蔓澤蘭等外來入侵植物)危害的辨識及預警,因為黃仁勳而被吹捧的生成式AI技術,我認為真能運用在病蟲害整合管理才實際。

再者,AI技術不只是要研發,也還要被推廣並加以採用方為正辦。

臺灣主流媒體近日關於AI採用做了一些討論,不過AI技術的採用,我認為依照美國傳播學者埃弗里特·M·羅傑斯(Everett M. Rogers)之「創新擴散理論」的觀點,可區分成知曉、興趣、衡量、施行、採納等5個階段,並可依時間先後分成先驅者、早期使用者、早期多數、晚期多數、遲緩者等5種群體,他還主張創新擴散是一種要用社會學之觀點來探討的社會現象,此套理論觀點,農業推廣的研究也有借用。

而由於技術的採用是一種實踐行為,故新技術採用的先驅者、早期使用者、早期多數、晚期多數及遲緩者的區分,看來就是不同種類的實踐行為,依照法國社會學者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觀點,我認為會有這樣的區別,就是因為各人的慣習(認知、態度、行為意向、價值觀、秉性等)、經濟資本(可支配所得、財產、財力等)、社會資本(人脈、門路、社會關係網絡)、文化資本(知識、經驗、見聞等)都不一樣所致,臺灣的農政單位推廣任何一項新農業技術,無論是病蟲害整合管理或者智慧農業領域的技術,我認為都不能忽略受眾的上述個人特性。

AI便可拋棄人文社科知識的論調是短視的,AI技術要能推廣,不能沒有社會學或傳播學等人文社科的學科當基礎,有AI便認為人文社科領域的學科沒用的想法,恐怕是代表沒有讀通、不懂應用。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ues1112a&aid=180724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