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7/18 12:45:11瀏覽1556|回應8|推薦19 | |
自由時報刊登了一則讀者投書,名為【關公媽祖從來不是中國人】,裡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成立以前,沒有一個國家是以中國為正式的國名,而這番論調,我其實之前便有看其他網友主張過,甚至在我還在念高中二年級的時候,教我們班的國文老師便主張對岸很多有名的歷史人物,都不是中國人。 不過經我查詢,中國一詞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1038年西周的【何尊銘文】,該銘文提到:「余𠀠宅𢆶中或」,釋讀為「余其宅茲中國」,意思是我要去殷商故地定居,而銘文中的國正寫為或,做地域解,指的是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 中原地區的範圍,最早是包含今天河南省的西北部,還有山西省的中部和南部,以及陝西省的東部,是一個地理位置的形容詞,與中土、中州同義,就此而言,關雲長(關羽)是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的司隸河東解良人,該地在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的運城市,該地級市位於山西省南部,靠近河南省西北部,依這地理位置來看,關雲長確實是中國人,也是中原人、中州人、中土人。 後來的【尚書·梓材】則提到:「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懌先後迷民,用懌先王受命」,【尚書】是記載上古至夏、商、周君臣之間的對話,而該段所提及的中國,意思則變成居天下之中的邦國,另依照【史記·楚世家】的記載,楚國在周夷王時代一度自認為蠻夷而對周王無禮,不過到東周/春秋時代早期情況就改變,之後中國的地理範圍便納入楚國,所以在楚國出生的屈原也是中國人。 整個東周/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秦國統一天下為止,中國這個地理名詞指涉該時期的華夏諸邦,而華夏一開始是周朝的代稱,後來凡是遵從周禮的諸侯國也算入華夏,魯國的統治者是周王室的後裔,是保存周禮最完整的諸侯國,從春秋時代立國一直到戰國時代被楚國消滅的期間,魯國的統治者未曾稱「王」,而以周朝王室所封之諸侯五等爵中的「公」為稱呼,算是華夏諸邦之一,故作為魯國人的孔子也是中國人。 到了西漢,中央朝廷的外交開始用中國一詞,例如西漢使節陸賈便對當時的南越王趙陀說:「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轝,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往後,例如唐太宗賜薛延陀國書也有:「中國禮義,未始滅人國,以頡利暴殘,伐而取之,非貪其地與人也。」 大唐之後的五代十國,被北宋認為是分裂的中國,而在北宋與契丹人建的遼對峙的時代,基於政治目的而彼此自稱為中國,而北宋的首都汴京在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開封市,是一個在中原地區建立的政權,故北宋也確實算是中國,所以出生在北宋時期興化軍莆田縣的林默娘(也就是媽祖)同樣算是中國人。 之後南宋與女真人建立的金對峙時期也互相自稱中國,後來元世祖賜日本、高麗的國書,還有明太祖賜日本、明神宗給豐臣秀吉的詔書均稱自己的政權為中國,後金、大清在薩爾許之戰以後也以中國自稱,之後大清與俄羅斯帝國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正式將中國當作現代國家的概念使用,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中國一詞才變成國際法現代主權國家正式名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變成是該國的通稱。 綜上所述,中國一詞其實早在西周就開始被賦予國家的意義,只不過它一直都是用來形容建立在中原地區、居天下之中的邦國或政權,是個地理位置的形容詞,中華民國成立以後,才變成國際法現代現代主權國家的正式名稱。 然而,如果說因為在中華民國以前,中國一直未成為主權國家的正式名稱,因此關公、媽祖、孔子、屈原等都不是中國人的話,那麼從2016年總統大選前開始被臺灣主流媒體(尤其是親綠媒體)捧為臺灣之光並持續至今的周子瑜,也從來不是臺灣人,儘管臺灣本島在1895年4月17日至10月21日間曾出現一個叫臺灣民主國的政權,但這個政權未獲國際普遍承認,而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次被取代以前,都是得到國際普遍承認的。 所以,那位投書自由時報寫出【關公媽祖從來不是中國人】一文,有標準綠腦袋的退休教師,也別對外自稱為臺灣人,否則就犯了綠營政治人物或支持者的通病:雙重標準。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