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4/10 20:25:48瀏覽1705|回應3|推薦14 | |
最近臺灣豬肉也頻傳漲價的風聲,有業者說是因為烏俄戰爭持續延燒、進口飼料上漲之故,而農委會過往對於臺灣豬肉價格上漲,除了也說是因為飼料價格上漲外,還說是因為豬隻藍耳病、下痢,還有豬隻夏天胃口不好,以及COVID-19疫情延燒、中秋烤肉、清明祭祖導致民眾豬肉需求量增加所致。 其中,飼料價格上漲是相關業者、農委會都有提出的豬肉漲價理由。 臺灣養豬戶所用的飼料,以玉米(玉蜀黍)、大豆為主,而這兩種作物大都仰賴進口,而從烏俄戰爭2014年開始至今(2022年2月24日普丁宣布進軍烏克蘭,而臺灣主流媒體炒作之前,烏俄雙方便已是半戰爭狀態的低強度戰爭),臺灣對於飼料用基改玉蜀黍的進口以美國、阿根廷、巴西或南非為主要進口國、飼料用非基改玉蜀黍則以緬甸、泰國、印度、巴基斯坦、美國為主要進口國。 而飼料用基改大豆的進口國以美國為主、飼料用非基改大豆的進口國則以印度為主。 目前臺灣主流媒體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般地炒作的烏俄戰爭,其中俄羅斯從2014年至今從未供應臺灣飼料用玉蜀黍或大豆,而烏克蘭則是在2017、2019、2021、2022這4個年度有供應臺灣飼料用基改玉蜀黍,惟供應量遠不及同年度的美國、阿根廷、巴西或南非。 以此,雖說國際上大豆、玉米等飼料用作物價格的上漲,與臺灣豬肉價格的上漲脫不了關係,不過烏俄戰爭的發生要跟臺灣豬肉價格的上漲扯上關係,則要先確認烏俄戰爭真的有造成美國、阿根廷、巴西、南非、緬甸、泰國、印度或巴基斯坦對臺灣飼料用作物的運銷管道受阻、運銷成本增加或進口量減少等,否則就只是藉口。 對此,我還是覺得臺灣目前的農地,用來種植黃豆、玉米乃至同樣屬於戰略作物的小麥者太少了,臺灣這三種戰略作物近些年來均極度仰賴進口、自給率偏低,結果臺灣主要仰賴進口玉米或大豆的畜牧業,往往受制於國際飼料作物的價格波動,一些業者也總能以國際飼料價格上漲為理由,買新聞帶漲價風向。 另一方面,臺灣目前閒置、荒廢、休耕或違規使用的農地頗多,但這不代表新聞媒體帶風向鼓吹釋出農地轉作非農用就是對的,農地釋出轉作非農用若沒有任何規劃、配套措施,最後還是到了大財團,或者有權有勢之政商名流的手中,做的還是房地產炒作,對其他工商業的發展還是沒有實質幫助。 反之,目前閒置、荒廢、休耕的農地,最好還是要輔導地主自行或租給有意願、有能力的農民去種植國人目前的主食-稻米,或者種植大豆、小麥、玉米等戰略型作物,至於違規使用的農地,也應該在確認地主已繳罰鍰、已排除違規態樣、沒有被檢方列管偵辦,且確認沒有被劃進地層下陷區,或被公告為污染整治、管制場址或污染管制區後,同樣輔導它們種稻米、大豆、小麥或玉米等糧食作物。 臺灣主流媒體習慣將土地視為可以自由買賣的商品,因而鼓勵炒作房地產,並主張把農地也納入炒作範疇,且一些媒體業老闆自己也炒房地產,違規使用農地;另一方面,他們也喜歡在公共議題的討論上,舉出美國、日本、德國當例子,但他們從不提,美國、日本、德國對房地產炒作的限制都比臺灣多,而德國更傾向將土地視為基本人權的一部分,而非視為自由買賣的商品。 土地攸關一個人的生存權、財產權,兩者都是【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所規定的基本人權,把一位以農業為生之農民的農地奪去搞房地產炒作,那是相當不公不義的,而且若那又是原本持續種植稻米、大豆、小麥或玉米的農田,對於糧食主權、畜牧業之生存權也會造成衝擊。 要想減少原物料價格波動對臺灣飲食消費、畜牧業的衝擊,那就務必要盡可能讓農地種植稻米、大豆、小麥或玉米等關鍵的糧食或飼料作物,至少目前閒置、荒廢或休耕,還有違規使用而將來依法恢復農用的農地,就該如此。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