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0/31 03:00:07瀏覽2152|回應21|推薦96 | |
“ 你自那裏來? (Where are you from?) ”
在美國,這問題相當於的華人文化裏的 “府上那裏?” 或者 “你是那裏人?”
時不時,我會被人問這個問題。
問的人不一,場合也不一,而我隨著年歲的增長,答案也不一。
剛來美國的時候,想都不想,馬上回答 “臺灣”。
過了些年,念完書在北加州待下來,我的回答變成“南加州”,畢竟在那兒待過一段不短的時間,如此回答也算合理吧?
又過了些年,我在北加州居住的時間已經遠遠超過南加州與臺灣加起來,再有人問這個問題 (通常是出差或新認識的人),我的回答成了 “北加州”。
大部分的人對我的答案微笑接納。但我不是土生兒,膚色與口音,偶爾讓聽到 “南加州” 或 “北加州” 這個答案的人會繼續追根究底。
我的侄女也被問過這個問題許多次,她也思考過如何給一個好的答案,二十來歲的她回答是 “我是雙岸人” (I am bi-coastal.) 。她生於美國東岸,自幼隨著父母搬遷在東西兩岸之間,自西岸大學畢業的她現在在東岸上研究所,這個答案十分恰當。而她出生的城市,再回去探訪,只是過客。
我也是,回到出生地,只是過客。所以我究竟是那裏人?臺灣人?加州人?或是地球人?
這個問題精神層面的意義遠遠大於實際層面。不論答案是什麽,能在心底定錨的,就是好答案。
“你是那裏人?”,同樣的問題,在古典音樂史裏也曾出現過,主角是鋼琴大師李斯特。
李斯特生於匈牙利的萊丁,父母是德國人,他從小學習德文,直到晚年才學會用匈牙利文書寫。歷史上大家說他是匈牙利音樂家,但追根究底,這是一個不太容易回答的問題。還好音樂無國界,當我們想起李斯特,腦中是飛躍的鋼琴音符,那一國人又有什麽要緊?
Franz Liszt (李斯特)是十月壽星,這位以琴藝超凡的音樂琴大師,絕對是古典音樂世界裏最耀眼的星星裏其中的一顆,不論是在他活著的十九世紀,或是在過了兩百年後的今天。
李斯特生於 1811年,父親是貴族的管家,任職的貴族家族也是海頓當年任職的同一個家族,艾森特哈齊家族。雖然兩人任職的時間相差超過五十年,主持家族的也不是同一人。李斯特的父親是一位業餘音樂家,李斯特自小耳濡目染,十一嵗時便在貴族家開演奏會,超凡的琴藝一鳴驚人。
於是貴族們紛紛解囊為家境不富裕的他籌學費,小小李斯特就這樣爲自己贏得獎學金。然後父親辭去工作,帶著他前往維也納研讀音樂。在維也納李斯特師從貝多芬的學生徹爾尼爲師,因爲這樣的緣故,當十二歲的李斯特在維也納開演奏會時,貝多芬也到場聆聽。聽完之後,他感動得親吻李斯特的額頭,讚賞他的琴藝。
李斯特與朗朗的成功之路有個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他們都有伯樂父親。而且爲了栽培孩子,兩個父親都放棄自己的生活,伴著孩子到異鄉深造。李斯特的父親照顧李斯特的起居,敦促他的學習,安排他的演出,同時也是他精神上的支柱。不幸的是李斯特十六歲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之後李斯特與母親一起過日子,年少的他就以教琴的收入奉養母親。
父親走後,還是青少年的李斯特,在音樂時尚地巴黎尋找機會。他一心想進巴黎音樂學院深造,卻因不是法國人被拒在門外。但這並無影響到李斯特的前途,該成功的人總會有辦法成功的。
十九歲的李斯特在巴黎聽到小提琴大師帕格尼尼的演奏,是完全的震撼。帕格尼尼這位帶著神秘色彩的大師,琴藝無人能及,於是大家傳説是魔鬼將絕技傳授給他。在聽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之後,李斯特下定決心,他要成爲鋼琴界的帕格尼尼,擁有如魔鬼傳授的絕技。
於是李斯特告別演奏廳好些年,專心練琴,每天至少練八到十二個小時。這般的努力再加上原有的天賦,不消説功力大增。其中一項技藝是明明是兩隻手彈琴,聽起來卻像是有第三隻手同時在鋼琴上。
與李斯特同年的蕭邦曾説:我多麽希望我能像李斯特般彈奏我自己寫的鋼琴練習曲。大他一歲的舒曼說:李斯特以他獨特的技藝牽扯觀衆的心,鋼琴在他的手指下閃亮輝煌。後來的布拉姆斯也曾説:若不曾聽過李斯特的琴音,就不算聽過鋼琴演奏。
從貝多芬到布拉姆斯,浪漫派的大師們莫不推崇李斯特。夠厲害吧?!年輕的李斯特也風迷了全歐洲的樂迷,從巴黎到莫斯科,他到的地方莫不掀起一陣旋風,喜歡他的樂迷無數。
做爲音樂家,李斯特不僅僅只靠琴藝取勝,他也希望在作曲與指揮有所成就。在無數的演出之後,三十過後的他沈澱自己,搬到德國威瑪,轉向指揮,作曲與教學。有別以往的交響樂的制式四樂章,他開啟新的曲式交響詩,將詩詞或藝術以音符譜出,將主旋律變調或重複。他也讓聽眾們知道樂曲的創作來源,讓大家聽音樂時能感受到出處的詩詞與藝術的美麗,並與之連結。
李斯特另一項專長是將大型曲目,例如交響樂,改編在鋼琴上奏出,這樣聽眾們在沒有整個樂團演奏時,也能從鋼琴上感受到交響樂的美麗。他也改編他的偶像帕格尼尼好些曲子,將帕格尼尼神乎其技的琴音轉到鋼琴上來。這些改編並不是直接抄過來的,也不是一項容易的工作。我認為他是個將鋼琴裏外摸得熟透的人,很有些技術性底子,加上音樂才華,任何音符在他的鋼琴上都能展現最璀璨的風華。李斯特曾這麽説:我的鋼琴,就是我非常的自己,也是我的生命,我的母語,我十個手指頭下飛躍的琴鍵,是場上百人演出的音樂會。
指揮與教學方面,他不僅僅指揮自己的作品,也無私地指揮同期作曲家的作品,像是白遼士,舒曼,華格納的曲子。他也教授許多學生,幾乎是有求必教。歌劇大師華格納便從他受益許多,華格納的成功,李斯特有一定的功勞。這兩人後來成爲翁婿,但最後翻臉,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1861年是李斯特生命的大轉捩點,50歲的他離開威瑪,離開音樂圈,到羅馬念神學,四年後成爲專職神職人員。這段期間音樂大師覺寫下不少宗教音樂,因爲他覺得改良教堂音樂是自己的使命。
之後的十多年,直到他去世,李斯特來往於羅馬,威瑪,與布達佩斯特,成爲音樂學院院長。這段期間他從事實驗性的新創作,推翻過去的曲風,爲二十世紀的新時代音樂的前身。雖然這些音樂太前衛,無法被當時的人所接受,但李斯特成就了一個跨越時代的傳奇。曾經聘用他的公爵這麽説:李斯特,王子就是該像他這般。
公爵的話道出李斯特的氣質與内涵。真實人生中,李斯特是位美男子,異性緣好得不得了,所到之處迷倒衆多女人,而且多是氣質的貴族美女。與許多人不一樣的,李斯特一生沒有結婚,兩位同居的對象都是公爵夫人的貴族兼美女作家。第一位是巴黎的瑪麗,瑪麗28歲,李斯特23歲,認識之後瑪麗抛下丈夫與李斯特私奔到瑞士,同居十年生了三個孩子,最後因爲性格不同而分手。
第二位是到俄國演出時遇上俄國親王王妃卡洛琳,與瑪麗一樣,卡洛琳也抛棄了丈夫,直奔李斯特而去。這一年李斯特三十六歲,一生中他和卡洛琳與教會奮戰無數次,爲的是能成爲合法夫妻。可是教會不准卡洛琳離婚,當然兩人也結不了婚,同居三十九年的歲月。
兩位女主角不約而同爲李斯特抛棄丈夫,放下公爵夫人擁有的尊貴頭銜與優渥生活,選擇與他同居,這問題究竟在那裏?是公爵們太遜?或是李斯特太有魅力?愛情啊愛情,可不是從無道理可言?
李斯特是位長壽音樂家,七十五歲時去世。他在遺囑裏這麽寫著:我所有的歡樂都得自於她,痛苦也能從她那兒找到慰藉,無論我做什麽有益的事,都歸功於這位我渴望能用妻子這個甜蜜的名字稱呼她的卡洛琳。
精彩的一生,精彩的愛情,如同他精彩的音樂,這就是李斯特。
讓我們來聽音樂。
李斯特寫了一系列的匈牙利狂想曲,記錄他在母國匈牙利聼到的吉普賽音樂,以上影片是第六號。演奏鋼琴家阿格西是1965年蕭邦鋼琴大賽的冠軍,今年79歲,這是她獲獎隔年的演出,年輕的她真是秀氣。
以上的影片是李斯特改編的帕格尼尼練習曲,第三號《鐘》與第四號《琶音》。演奏家 Andre Watts 母親是匈牙利人,父親是美國人,他在德國出生。他小時候學音樂,母親就是用李斯特來啓發他。老鄉對老鄉,感情還是不一樣。
上面的影片是李斯特改編的白遼士《夢幻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演奏家與白遼士一樣同爲法國人,看看是不是彈出白遼士的味道?下面的影片是白遼士的原曲,與李斯特的改編比較一下。
以上的影片是白遼士的《夢幻交響曲》第二樂章,與李斯特改編的曲子對比一下。
上面的影片是李斯特的交響詩之一《普羅米修斯》。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偷了天上的火給人類,因此改變人類的生活,但他也受到天神無盡的懲罰。在樂音中我們體會普羅米修斯的無奈,悲傷,苦惱與希望。
十月就這麽來到尾聲,幸運的我,半年前撿回來的玫瑰枝條扦插成功,即將開花。
希望大家與我一起感受開花的喜悅,在這暖暖的秋天陽光中。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