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1/18 07:46:22瀏覽544|回應1|推薦16 | |
同樣應邀參加「杏林心、故鄉情」音樂會的另一位宣教士,也奉獻了一生的黃金歲月為台東的兒童健康把關,而被稱之為「台東小兒科之父」。今年78 歲的龍樂德,英姿挺拔,一對迷人的酒窩是他的正字標記。他在台行醫25 年,是台東基督教醫院第一位榮獲醫療奉獻獎得主。龍樂德醫師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堅持「尊重生命」及「病患不能等」的信念,每一位來到醫院的小病人,都是他的寶貝。 因為父親從軍的關係,龍樂德從小便習慣變動。「成長過程中,我讀過八間小學及三間中學。高中是在德國的一所中學畢業的。」 雖然有固定的教會生活,但從沒有與上帝建立個人關係。龍樂德在18 歲那年參加了葛理翰牧師的佈道會,決志信主,並獻上生命為祂傳福音。他經常告訴上帝,「如果這是你要我走的路,請你開門,否則就把門關上。」 從德國畢業返美後,龍樂德面臨申請大學的問題。「我一直很喜歡小孩兒,所以心想成為一個小兒科醫生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上帝應允了他的禱告,有三間醫學院同時接受他的申請,龍樂德選擇紐約。就讀醫學院時,每週主日結束後,他經常與其他同學受邀到一對熱心的夫婦家中作客。這對夫婦當時有一位在外地讀書的女兒,比龍樂德小7 歲,虔誠愛主,後來成了他的終身伴侶。 醫學院畢業後,龍樂德先後在琉球、印度、尼泊爾及馬來西亞的醫院駐診,當時全亞洲有32 個組織需要小兒科醫師,龍德樂與妻子在禱告中尋求上帝的旨意。1970 年代,越戰方酣,龍樂德與妻子帶著三個1-3 歲的幼兒前往烽火中的越南。 「當時,許多人覺得我們不是瘋了,就是太偉大了?我告訴他們,如果這是上帝的旨意,證明我們既沒瘋,也不偉大。」 在峴港(Danang)的五年,龍德樂在一家有100 張床的兒童醫院駐診。經常,他是醫院裡唯一看診的醫生,忙碌的程度可想而知。1975 年越共進駐峴港前三天,龍德樂帶著妻小五人,拎著一只隨時為逃命而備的皮箱,倉惶逃離越南。 從戰火中劫後餘生的龍樂德,返美後到哥倫比亞聖經學院進修。當時葛理翰牧師從他一本著作「天使」的版稅中奉獻一筆基金,指名要在「台東基督教醫院」成立小兒科病房。於是,龍醫師透過所屬教會的支援,1977 年來到台灣的後山。 台東的多元部落文化及可愛的原著民孩童,讓龍樂德立刻愛上這塊土地。他的妙手挽回許多早產兒及病重兒,不輕易放棄生命是他行醫的理念。 有天,診療室中出現了一位剛出生十天,體重一點三磅、握在手中不過巴掌大的早產兒。在醫院三個月裡,醫護人員細心照料加上持續的禱告,女嬰終於成功存活下來。龍醫師並親自為小女孩命名為「美安」。他退休回美之前,參加了美安的高中畢業典禮。 1980 年代的台灣,學童並沒有例行健康檢查的習慣。龍樂德有一次到醫院附近的學校為800 個學生進行健檢,發現罹患疾病的人數眾多,而這些病症都必須透過健檢才能發現。於是他大膽寫信給當時衛生署長張博雅,請政府參與「台東全縣學童健診計畫」,由衛生署與東基一同合作。 「一年半之內,我們跑遍了台東縣125 個小學,為24000 個學童做他們生平的第一次健康檢查。」龍樂德驕傲的說。歲月的更迭絲毫不減輕他愛孩子的熱情。 曾經受惠於龍醫師的病患不計其數。有一位柯先生小時候心臟不好需要長期追蹤治療,當他第一次出院後返回門診時,聽到龍醫師說他必須再住院,立刻拔腿而逃,沒想到龍醫師對他窮追不捨,一邊追跑一邊喊他的名字,最後追上了、抱著他說:「你的病一定要住院治療才會好。」在龍醫師連哄帶騙下,他只好乖乖住院。大三那年,龍醫師告訴他病已經痊癒。 回顧這一生的醫療宣教生涯,龍樂德說他最欣慰的是透過全家人一起事奉,五個孩子們都在主裡成長茁壯。「我聽見我的兒女們按真理而行,我的喜樂就沒有比這個大的。」(約翰三 : 4) 如今自己當父母的他們,也樂意用基督精神教養下一代子孫,薪火相傳。 「我的醫學院同學裡,很多人開名車、住豪宅,可是與孩子不親,婚姻關係破裂; 儘管擁有世間的財富,但一點都不快樂。」 兒孫滿堂的龍樂德,正積極籌劃明年的祖孫行。近80 歲的他要帶三個15-17 歲的孫子一同前往越南度假,「我還沒告訴三個孫子呢,想給他們一個驚訝!」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