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進幸福,轉進愛! (一)
2015/05/03 12:40:42瀏覽417|回應0|推薦4


她有三個名字:努爾古力亞森,Dena , 李瑞雲。

她出生於新疆阿克蘇,實際年齡介於17-20 之間。

母親生下她之後難而死。姨媽對當時年僅17的父親了一句話:你年紀還輕,很快就會再找到一個女人幫你生孩子。這個孩子如果帶在身邊,你沒有工作,要怎麼養她?

就這樣,她被姨媽賣給了別人,中間轉手幾次不知道; 反正,最後警察發現她時,她正在垃圾堆裡找食物。

從小到大,因為自己維吾爾族人的身份(新疆人經常被視為暴亂、恐怖份子),處處受欺壓; 在學校裡,功課差,又出身孤兒院,沒有一個孩子願意跟她做朋友。

成長的路,她比別人走得艱辛一點; 人情冷暖,她比別人感受的多一些。但是,自六起便認識上帝的她,始終相信自己是幸福、蒙恩的孩子。受挫時,經常鼓勵自己的一句話是:這一切都會過去!

這是一個現代版的灰姑娘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我小姑的養女,我們習慣叫她Dena ,一個出身於中國最底層社會的少數民族女孩兒。她有著一副中外混血的外表:白皙的皮膚,立體感十足的鼻樑,一雙棕色眼珠子。走到哪兒都被當作是外國人,其 實皮膚底下的她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北京兒。

比起同年齡的女孩兒,Dena 的起跑點比較不一樣,甚至可以比別人落後一大截,完全沒有任何<幸福>的條件。但是,上帝的作為奇妙可畏,讓她在千迴百轉的人生路上,轉進了幸福,轉進愛!

**************************************************************************

五、六之前,我住在新疆福利院(育幼院),經常挨打。有一個高中姊姊一次找不到考試複習卷,硬是我了,把我鎖在一個垃圾箱裡,要我找到為止。我找不 到,被她賞了好幾巴掌,到現在還記得臉上被摑掌的情景。有時候半夜我睡覺睡得好好的,會被她挖起來,讓我給她擠痘痘、做事情的,我不依,就得挨一頓打。被 打了還不准我,有一次差點被她給打死。

我從小就想被領養,想離開福利院,但是到哪裡,我也不知道。總之,在院裡每天看著小孩兒一個個都走了,心裡就一直禱告(那時候不認識上帝,只覺得心裡有一個人,常會跟他許願),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跟他們一樣有一個家。

小時候我老跟著大姐姐們屁股後面。有一天院裡來了個叔叔,要帶四個孩子到北京。當時名單上沒有我的名字,但是院長看到我跟在姊姊們後面,手一揮,「你也一塊兒走吧!」就這樣,我搭上了到北京的火車。

坐了五天五夜的慢車抵達北京。到了北京福利院裡,覺得很溫暖!他們都是基督徒,對我們很熱情,特別是些小夥伴們。但是換了個新環境,因為陌生,經常半夜起來哭。

那時候,我不到六,一句漢語都不會,就直接上小學一年級。上課時,完全聽不懂老師講些什麼,所以學習很差。那時候,因為我們是福利院的孩子,學校收我們也是心不甘情不願,院長得送好多禮物給學校才答應。

因為我基礎不好,學習自然很慢; 被同學欺負不,連老師都當眾給我難堪。有時候我考試成績差了,老師會經常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當初福利院把你撿回來做什麼呀?讓你死在馬路上多好!

有一次,我作業不會做,抄別人的。老師發現了,要我實話; 我招供之後,他卻把作業本扔在我臉上。每個星期裡,總有四次,福利院院長崔叔叔會被校長請到學校去,老師們希望我留級或轉學,但是我不肯。每次快被留級時,我就努力把成績考好。

小孩子都喜歡跟家裡有錢的、或者功課好的人一起玩。小學六年,我沒有交到半個朋友,因為沒有人願意跟孤兒院的孩子做朋友。也很奇怪,從小學到中學無論排什麼隊伍,排到最後我總是那個多出來的一個,好像我天生就是多餘的!

在學校裡受了委屈,回到福利院裡可以跟我的姊妹們訴苦。院長每週日會帶著我們一起聚會、經、唱詩歌。從聖經故事裡,我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耶穌都會在我身邊,因為愛我!

開家長會議時,看著別的同學有爸爸、媽媽出席,心裡好羨慕; 但是自己已經超過12 了,被領養的希望很渺茫。曾經有人想領養我,卻每次都被我的親生爸爸拒。(我不知道爸爸是誰,只知道有這麼一個人存在)

每次傷心難過覺得自己走到谷底的時候,就會聽這首歌《有一天》,上帝好像藉著這首歌對我話,聽完又振作起來,繼續往前走。

有一天,你若覺得失去勇氣
有一天,你若真的想放棄
有一天,你若感覺沒人愛你
有一天,好像走到谷底
那一天,你要振作你的心情
那一天,你要珍惜你自己
那一天,不要忘記有人愛你

那一天,不要輕易放棄
這個世界真有一位上帝
他愛你,他願意幫助你
茫茫人海,雖然寂寞
他愛能溫暖一切冷漠
這個世界真有一位上帝
他的雙手渴望緊緊擁抱你
漫漫長夜,陪你走過
他愛你,伴你一生之久

(待續)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ssdrptr&aid=2274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