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怡克納米斯
老百姓對於政府官員的發言相當困惑甚至是惱怒,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尤其是對物價的發言與見解,無感的程度也是令人咋舌,這最大的問題來自於政府官員的說法是針對「平均值」,而我們對於「極端值」會比較有感,所以才有媒體批評官員們普遍「吃米不知米價」! 舉最新發布的二月份CPI為例,指數為102.85,也就是以民國100年為基底,二月份的物價相對上漲了2.85%,和一月份(農曆年影響)比較,跌了0.4%。這樣的宣告光是第一句話一定會被攻擊,物價的漲幅有「這麼低」嗎?但我們也同意二月份的物價因為過年後會恢復,然2.85%這數字就會定義為「無感」。 其實,從分類指數來看,二月份食物類指數是106.24,又比去年同期漲了2.54%,這就「有感」很多了。從商品性質分類的「非耐久性消費品」來看,指數是106.31,也比去年漲了1.81%,這也有感。而服務類的「外食費」為105.24,也比去年同期漲了1.79%。 看起來,二月份的物價從分類指數來看,有感的程度比平均物價而言高了許多,我想,爾後官員在陳述這類的訊息時應該倒過來敘述,先陳述分類指數有感的部份,再說明總體物價的變動。 同樣的,從購買頻率來看,一個月購買一次以上的商品指數為104.88,與去年相較漲了0.88%,如食物類和油料費這類的每天或者每週購買頻率的交易,當然感受比一年以上才一次的交易有感甚多,這類指數才100.18,甚至比去年同期跌了3.31%。 接下來,所得的高低當然對於物價感受不一,朱門酒肉臭的同時,路上可能有凍死骨,二月份所得最低20%、中間60%與最高20%的指數分別是103.17、102.99、102.79,反應愈低者對於抵抗高物價愈沒有能力,如薪水沒漲,物價卻又漲太多。照理,所得較低較容易在乎價格,價格彈性可能會較高,但如基礎民生物價如果其揚的話,幾乎無法閃避,價格彈性反而變低了,不吃水果可以,不吃肉亦可,但不吃菜、飯行嗎?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我比較好奇的是所得最後20%在食物類指數只有105.84,卻又明顯低於其他所得族群(也低於平均值),剛好指數又呈所得遞增,難不成愈高所得的人在二月份享用的食物剛好都是那些大魚大肉和水果,故影響較大?而所得愈低的人,僅能粗茶淡飯度日,故影響較為輕微呢?我反而認為這個結果,是應該關切,確沒有被關切的啊!
已出版書籍:
- 《發現虛擬貨幣藏寶圖》:華人世界第一本虛擬貨幣專書。
- 《巷子口經濟學》(二版)繁簡中文版及韓文版,博客來十大趣味經濟學選書,金石堂2008趨勢行銷年度排行NO.22,2010年簡體中文版獲大陸福建省政府選為年度100本推薦選書。
- 《搞笑經濟學》繁簡中文版,博客來十大趣味經濟學選書,與亞當斯密之《道德情操論》同獲選為大陸上海市政府2009年50本推薦書。
- 《火星人經濟學》繁簡中文版,大陸國家圖書館港澳臺文獻推薦書。
- 《老百姓經濟學》繁簡中文版,2010年正體中文本獲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推薦。
- 《經濟學下午茶》
- 《神鬼經濟學》(出版中)
怡克納米斯信箱:e-mail to 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