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19 08:00:00瀏覽15112|回應11|推薦35 | |
文/怡克納米斯 這陣子以來,大家對於物價的看法有點見仁見智,各方說法不同,有經濟學者(馬凱)指出臺灣有通貨緊縮的疑慮,但央行和財經部會卻都支持臺灣的物價非常平穩,非但沒有通貨緊縮的疑慮,連通貨膨脹都摸不到邊。但是,市井小明感受到的可不太一樣,物價飛漲的程度可不是「一趴兩趴」,而是「十幾二十趴」,感受明顯異於主計總處所公佈的物價指數(CPI)。民生物資紛紛喊漲,老闆們紛紛說Hold不住了,只能忍痛漲價,接下來,我們只會感受到荷包愈來愈薄了。 到底出什麼問題?為什麼一個物價,官、民、學三方的感受與認知,竟然全然不同呢? 舉最新發布的二月份CPI為例,指數為102.85,也就是以民國100年為基底,二月份的物價相對上漲了2.85%,和一月份(農曆年影響)比較,跌了0.4%。這樣的宣告光是第一句話一定會被攻擊,物價的漲幅有「這麼低」嗎?但我們也同意二月份的物價因為過年後會恢復,然2.85%這數字就會定義為「無感」。 其實,從分類指數來看,二月份食物類指數是106.24,又比去年同期漲了2.54%,這就「有感」很多了。從商品性質分類的「非耐久性消費品」來看,指數是106.31,也比去年漲了1.81%,這也有感。而服務類的「外食費」為105.24,也比去年同期漲了1.79%。 一個數字從不同面向看,可能得到不同的詮釋,馬凱認為CPI增幅太低(每月),有緊縮的疑慮,這也沒錯,但以年度計算的CPI,物價其實是慢慢增加的,所以,一個看年度,一個看月度,感受可能不同。但市井小民感受的又大不同,是因為CPI的組成有不同的物價來源,我們當然直接感受的到的是食物類指數,敏感性當然遠高於其他類別。 所以說,以臺灣的物價來看,沒有通縮也沒有通膨,兩者都不是,但臺灣的物價有些是「補貼」與政府「干預」後的結果,假定我們把補貼和干預拿掉,還原成真實物價,也許我們會離通膨「近一點」,離通縮「遠一點」才對。 其實,我感受到物價調漲如山雨欲來的壓力,三餐的費用增加不說,物價一點火後,可能萬物齊漲也說不定,但是,政府該干預物價嗎?或者,如立法委員建議,漲價者應該受罰嗎?其實,大部分的經濟學者都認為政府不該干預物價,正因為物價能夠傳達出相當重要的價格訊號,萬一這訊號失準或者是扭曲,很多事情可能會「偏離正道」,這問題太過複雜,我也不便說明。 但在萬物齊漲的同時,我卻觀察到一個現象(應該說好奇很久了),怎麼麥當勞的產品價格卻不漲反降呢?據說,還要推出39元早餐,加上先前的超值餐,可能會打擊到其他的餐飲店。然我也常說,觀察麥當勞價格的波動趨勢,應該可以印證經濟是否成長。 以大麥克的價格為例,現行售價是一個79元,然從2000年以來,也才調漲過兩次(想想看你家附近的早餐漢堡價格漲幾次了?),分別是2004年的5月從原本的70元調漲到75元,漲價7%;第二次是在2013年的1月從75元調漲到79元,漲價5.3%,湊巧的是這兩次漲價正好反應GDP成長率,是巧合嗎?我也說不上來。然各位可能忘記了麥當勞雖然漲價,但在尖峰用餐時間還有超值餐,這就不太符合邏輯了,照理應該是尖峰漲價而離峰降價才對,怎麼麥當勞會反其道而行呢?我認為這反應一個現象,就是消費力,大家的消費力降低了,消費力在外食費用上的價格彈性又相對高,於是乎麥當勞這種表面漲價,實際跌價的作法本來就合理。那麼,我可以主觀上這樣說,麥當勞超值餐何時恢復原價,臺灣的經濟就在那個時候恢復元氣!然現在看起來,超值餐的活動持續,是不是說經濟元氣的那隻春燕,可能還沒報到呢?(好吧!算我烏鴉嘴!) 我對大麥克的好奇程度絕不僅僅於此,我試著去經濟學人雜誌下載「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和臺灣的CPI進行對應,計算價格平減後的價格和原始價格進行比對,我發現一個事實就是目前大麥克的實質價格,竟然比2000年的實質價格還低(如下圖),總的來說大麥克愈來愈便宜(物價漲幅高於價格漲幅),也難怪說我到麥當勞用餐的頻率愈來愈高,這不是說我對麥當勞有忠程度,而是程度上反應物價的選擇,寧可啃漢堡也不願吃便當啊! 但各位有沒再發現兩個現象,第一,大麥克平減後的價格和物價指數完全背離,CPI愈高,大麥克愈便宜。第二,價格平減後大麥克價格趨勢,怎麼和我們主計總處公佈的實質經常性薪資的跌幅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巧合(物價漲幅高於薪水漲幅)?而且價格平減後大麥克價格又與美國價格相較後平減的價格相關係數高達65%,這難道說明了新臺幣真的過度貶值嗎? 已出版書籍:
怡克納米斯信箱:e-mail to me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