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是比較重視心意的人。我常常會做一些沒有實用價值的事,讓人覺得沒有必要。可是長久下來,卻往往因為這些額外的用心,讓我得到比別人更多的收穫。有些時候這種收穫是很久很久以後才降臨,時空背景早已完全不同了,當初的利害關係早就不存在了。但就因為當初多用了一點心思,使得在脫離那層利害關係後,讓真正有價值的事物留了下來。這種價值,也許可以稱作「美」。
關於「美」的價值觀,跟五專時一位老師的教導有關。我們是學平面設計的,這位老師卻時常跟我們講《易經》的東西。他每次都會自編講義,上面畫滿令人費解的各種神秘圖案,即使經過他的說明,還是顯得虛無縹緲。多半學生都不太能理解他上課的內容,事實上也根本不願意理解,因為他的講義很明顯一看就跟設計扯不上什麼關係。學生希望學習跟設計直接相關的知識或技術,而不要在這些沒有實用價值的東西上浪費時間。所以這位老師上課,通常只有一半的學生來,即使來了也只是當作打發時間,可有可無的應付一下而已。以我自己來說,大部分還算可以理解老師所要講的,但會感覺他所講的多半偏向於形而上的理念層次,比如陰陽的概念、某種原則性的設計概念,甚至只是一種生活態度等,確實有點不著邊際,讓人學了不知道有什麼用。其實老師的上課方式和所教的內容並沒有什麼不好,應該說是我們年紀太小,無法體會其中的價值。因為他在夜間部或進修部給其他年紀較大的學生上課,有不少學生願意聽且願意跟他聊的。
如果總結老師的上課內容,我發現他似乎很重視整體的均衡或所謂人的核心價值吧(而非侷限於設計的核心價值)。所以他認為理念的層次最重要,特別是關於如何做好一個人、一個有思想有理念的人,設計僅是人整體中的一部分,至於知識、技術和能力對他而言都是更為枝末的。有一次他私底下告訴我系上的其他老師多半並沒有探索設計這門學問真正價值的精神理想,而只是形式上寫個論文求升等而已;他不求升等,但他真正探索了設計的核心價值(以上並非他說話的原文,只是取其大意)。以我當時的年紀,不太能理解他的意思,只覺得他有一種「古來聖賢皆寂寞」的孤高性情。當然我是十分欣賞這種性情的,因為我覺得自己也頗有類似的傾向。
老師教給我最重要的一件事,確實就跟如何做好一個人有關,而且也可以包括設計在內。這件事,老師把它稱作「美」。有好幾次他會藉著某件事鄭重的告訴我們,這件事怎樣做才美,怎樣做不美。而他所謂的美與不美,是在指我們的心態。一開始我聽了也不覺得怎麼樣,聽的次數多了,突然覺得老師好像很在意「美」這個字,幾乎什麼事情都用美與不美來衡量。我也不曉得為什麼要這樣。直到專四最後一個學期上他的課,他很早就宣佈了期末作業的內容,要我們用浮染的方式,結合某個立體造型做一件作品。聽起來這是一個很正經且明確的作業,不像他的有些作業,讓人不知道要做什麼。可是到了學期末,如往常一樣的,交作業的人並不多(因為大家知道老師不會當人)。我當時是該科的小助教,負責收作業,但我自己卻也還沒做。那陣子各科的作業大量湧現,忙得不可開交,連續好幾週一直熬夜做作業,根本沒空搭理一個不會當人老師的作業。我告訴自己遲交一下沒關係,只要成績還沒送上去,放暑假再交也可以。然而就在最後一週上完課,我把其他同學的作業交給老師,老師問我的在哪裡,我說還沒做。老師這時候看著我,有點語重心長的說:「你這樣做不美。」
老師講這句話只是平平靜靜的,但卻讓我震了一下。我萬萬沒想到,原來不用心,或者昧了心,就是不美。很多同學都沒有交作業,老師也不會告訴他們美不美的;但我沒有交,就變成了不美。什麼原因呢?我想是我跟老師的關係不一樣。既然我平時接受老師對我特別的關心,我也會主動多跟老師交流,我就不能把自己當成像那些沒交作業的同學那樣,對老師的事情不當一回事。這樣不合道義,或者說這樣違心了。當天回去,我十萬火急的排除萬難把作業做了出來。原來其實並不用花很多時間,只要稍微用心想一下,就可以做出一件像樣的作品。隔天我拿著作業去給老師,老師看了以後知道這並不是草草率率做出來的,至少算是有用心做。他於是說:「你這樣做就對了,這樣就是美。」
從那以後,我開始對「美」這個字有了完全不同的體會。它不僅侷限於藝術或設計的層面,而跟人的整體有關。「美」代表的其實就是一種心意,可以藉由藝術的形式表達,也可以藉由其他任何可感知的形式呈現;但美的範圍遠遠不只是規範中的藝術形式,而是包含在人類生活的各種層面中。當你足夠用心,你將會在一些很平凡瑣碎的單調事物中發現美的價值;當你不用心,則任何偉大特殊的創舉也會顯得平庸無奇。一個人如果喪失了感受事物的能力,他就會讓一切美好的機遇都變得毫無價值可言。
往後的人生經歷中,我了解到這個世界的有些事情,特別是跟心意有關的事情,是不能用頭腦去理解辨析,也不能用語言闡述詮釋的,而是必須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付出,才能領會那樣的心境。所以我發現愈重視心意的人,往往生命層次愈高尚。他們甚至可以直接用心意跟人溝通,而不需要語言。心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議!就因為用心,人可以變得高貴,最終臻於人類心靈的至善境地。這或許是最有價值的吧。
【備註】 上文中的老師黃無忌先生,病逝於2006年4月17日。今年(2016)適逢老師逝世十週年,僅以拙文略記其教誨,兼述個人體悟,聊表追思之意。一點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