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09 22:37:14瀏覽2226|回應1|推薦43 | |
一年的時間可以用什麼方法形容呢? 「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去年的舊穀已盡,今年的新穀已熟。鑽燧已改用新木,如此一年之期不就可以了嗎。(期讀作ㄐㄧ,一年之期) 多麼富有詩意的寫法啊!細膩的表現出傳統農業社會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日常生活步調,以穀米柴薪的循環輪替呈現天地萬物生生不息之景況,令人油然而生嚮往。其中,鑽燧改火特有深意。意思是依季節的變遷,鑽木取火也要改變所使用的柴薪。在《周書.月令》中記載,「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因此當鑽燧改火,復取榆柳之時,就表示新的一年來臨。 古人對生活的體驗多麼細膩啊!到底這段話是出自哪位豪傑之口呢?宰我是也。在《論語.陽貨第十七》中,宰我向孔子請示關於三年守喪的問題,就用了這段話來比喻一年的時間,並且提出是否應把三年喪期改為一年。當然孔子是反對的。因為「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一般的小孩子從出生直到三歲為止大都離不開父母的懷抱,因而在父母亡故後也守喪三年,聊表對父母的一點心意。 在原來的經文中,重點在於討論父母喪期的疑義。這是由於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一般人已經不願意按照古禮守三年之喪,因此宰我特別就一般人對此事的態度提出來請示孔子。歷來許多人根據本章對宰我大加批評,抓住經文中孔子評論宰我「不仁也」而大肆渲染。事實上,宰我從頭到尾都是在假設一般人的觀點,他一開始所提出的君子三年不為禮樂而致禮樂崩壞,正是引用當時的普遍說法。而正因為他對庶民百姓的生活觀察入微,也才能講出穀米柴薪以一年為循環這樣貼近平凡生活的比喻。而當孔子問他,對於守喪滿一年後即享美食著華服,這樣過日子是否能心安,宰我毫不考慮答了一個「安」字,事實上這也是在模擬一般人的觀點。宰我一開始就沒有以自己的觀點介入,他所提的全部是他觀察到的現象,此處當然也不是以自己的觀點回答。孔子也了解這點。後文中孔子評論宰我不仁,其實也只是針對這個模擬的假設觀點評論罷了。 我們怎麼知道宰我的觀點是假設性觀點呢?比如說,宰我曾經假設過另一個問題,他問說假如有人告訴君子井裡有行仁之事(比如有人掉進井裡),君子是否聞義必徙,立刻跳入井裡行仁。孔子則答覆說君子應該先親自確認是否屬實,乃行其仁。由此可以說明宰我本身即是一個喜好觀察各種生活情境,並從中發掘各種角度問題的人。這種人通常也不會對某個議題抱持決斷性的見解,而只是單純觀察各種觀點並提出問題而已。事實上孔子也明白宰我的性情。我們可不要忘了,孔子把宰我列在言語科之首,子貢列於其後。而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那宰我不是更善於瑚璉了嗎? 撇開嚴肅的禮崩樂壞之憂思,且用宰我單純的眼光欣賞穀米柴薪的生之循環吧!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