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23 09:05:14瀏覽1623|回應1|推薦34 | |
美好的一天從一碗拉麵開始。 一個星期來為了賞景,我們幾乎每天太陽公公下班了才入住旅館,翌晨陽公還未上班,便上了車。只是今晨有點怪,臨去前竟有服務生持熱水瓶上車來詢,需不需要加點水?之後大陣仗的在車外列隊恭送?讓車上的人們高興得揮著老手,與窗外的帥哥美女相呼應。(事後導遊相告,旅館作業失誤,未提供我們瓶裝水,而以這種方式致歉)
↑旅館早餐安排了現場拉麵,也許食材新鮮,也許手法得當,今天的拉麵軟硬適中,口感特Q,配以各色蔬菜,入口叫人舒暢無比。
↑離去時,旅館工作人員大陣仗的列隊恭送我們
五月廿三日晨,車子開出了旅館停車場,不久便到達嘉峪關景區,下得車來,但見遊人如織,「天下第一雄關」斗大的金字,蒼勁有力地鑲在巨石間,於此換景區的車子直達嘉峪關。
↑東大門景區前遊人如織 嘉峪關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關城位於嘉峪關最狹窄,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因地勢險要,巍峨壯觀而著稱於世,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與千里外的山海關遙相呼應。 嘉峪關城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當時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看到嘉峪山西北麓地勢險要,因而選為河西第一隘口,開始築城設關,歷時168年施工於1540年建成。 嘉峪關關城有三重城廓,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它由內城、甕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簷歇山頂式高台樓閣建築和城壕、長城峰台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
↑入了關城,城內關帝廟正整建中,左上為光化樓,右上為角樓,角樓也叫戍樓,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
↑關城內的戲台-建於1792年,是清代守城官兵、城內居民及過往商旅的娛樂場所;如今戲台仍在,當年的演戲與看戲者不知去向何方?獨留兩側對聯-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 ↑柔遠門-在城的西面“柔遠”二字,指明王朝對邊陲(關外)各遊牧民族實行“懷柔”政策,安撫邊遠地區,以實現長治久安的治國方略。
↑城東為光化門-意為旭日東升,瑞氣普照大地,光耀城樓的城門採黑山開採的石條鋪成;城門後便是光化樓 ↑光化樓建於明正德元年(1506年),為三層三簷歇山頂式結構,樓高17米。精雕細刻,五彩裝成。樓閣第一層為磚木結構,第二、三層是木結構榫卯咬合而成。雖經五百年多年的風雨及地震等自然災害,仍巍然屹立於關城之上,盡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高超和精妙。
↑登光化樓-行人走台階,馬走左邊的邊坡,今日常有頑心未泯之士選擇馬道登城;右下圖是護城利器 ↓城牆上的風光
嘉峪關以內城為主,周長640公尺,面積2.5萬平方公尺,城高10.7公尺,以黃土夯築而成,據說當年建關時,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後,用工用料十分準確。負責監督修關的監事官不相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的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官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磚,都要砍你的頭,而且要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甕城門樓後簷台上。監事官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監事官一聽,不敢再追究。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如今此塊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定城磚 嘉峪關關內城牆上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等十四座樓房,是長城眾多關城中保存最為完整和最大的關隘,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
↑東甕的朝宗門,表示過往朝廷官員雖遠行“極邊”,但仍不忘朝廷和君王。
↑西甕的會極門,意從西域來的諸侯,仕官,商旅,親善友好在這裡相會,並從通過此門向中原王朝朝貢。
↑登城樓遠望,長城似蛟龍遊於戈壁灘
↑關城樓屋頂,造型可愛的飾瓦 離開嘉峪關後,巴士載著我們奔向瓜州的榆林石窟。 看啊~看不盡的石山與沙漠,儘管陽光猛烈,光秃秃的石山找不到一絲綠意,了無生機的,我的目光仍細細撫過每一寸土地,腦海浮現2006年五月到敦煌參訪的畫面,一幅幅的清晰如昨,短短數日參訪了榆林石窟和莫高窟,並與敦煌研究院的攀院長一見如故,如今舊地重遊,不知院長可好?還有送我觀音畫的牛教授是否仍在敦煌? 不知不覺中,巴士停在一條河谷上方,導遊告訴我們-榆林石窟到啦~接著告訴大家:石窟裡是不准照相的,大家帶一瓶水下車就好,其他東西都不要帶。 下得車來,站在垂直的河床上方,望著河谷一灣綠水,循著綠水往上凝視對岸石洞的同時,我的腦波努力搜尋記憶的版圖,可是再怎麼想,也無法把眼前這幕和六年前的景像銜接起來?難道我記錯了,或者走錯了地方,及至順著石階而下,到了河谷才釐清思緒,原來上次是車子直接開到石窟景區,而這次搭大巴士,大車只能停在景區外,徒步進入景區。
↑左下-榆林石窟就在河谷裡;左上-石窟開鑿於垂直的崖壁;右上-上次來時車子直接開到景區裡;右下-河對岸未開放的石窟 戴著墨鏡進入石窟,一團十餘人就著解說員一支手電筒觀賞壁畫,內心無限懊惱!前次造訪時,有解說員,穆總和司機相陪,一路不但茶水無虞,復有專人替我安排行程,準備沿路所需配備,到石窟參觀時,有專人替我指引,還有人替我持手電筒,我只要用耳聽,用眼觀,安心記錄,除此參觀石窟裡的時間可長可短,爾今,雖受禮遇,但團體行動,不可因我一人而打亂參觀原則。 榆林石窟位於安西縣城南的榆林河峽谷中,石窟開鑿於河谷兩岸的斷崖上,現存洞窟43個,其中東崖32窟,西崖11窟。 榆林石窟規模雖小於莫高窟,但因洞窟結構特殊,陽光不易直接射入,因此壁畫的顏色保存完整;榆林石窟創建年代無從考證,據其時代背景及洞窟形制來看,應不晚於莫高窟。↑第二窟的「水月觀音」,隔著浩渺碧波,透過虛白圓月,安坐於珞珈山上的觀音(敦煌研究院牛教授的臨摹作品)↑第25窟的西方淨土變-樂隊中的樂師們神情各異,有的神態自如,有的十分陶醉,連綢緞的衣裙也隨著悠揚的樂曲在飄動當晚我們與鳴沙山為鄰,入住敦煌山莊,在山莊頂樓的摘星閣餐廳就可看到稜線分明的鳴沙山。敦煌山莊也是絲路之旅中,第一次住兩個晚上的地方。
↑從敦煌山莊頂樓遠望鳴沙山 5月24日鳴沙山、月牙泉、西千佛洞、白馬塔寺,敦煌夜市 今天是溯古絲綢之路以來,唯一不必起早趕晚的日子,雖說如此,早飯後便出了門,先訪鳴沙山,前次來是等太陽快下山了才進入景區,今日太陽初昇便入了園區。 導遊安排我們先騎駱駝上山,五隻駱駝一組,由一人牽著駱駝,依序排去形成長長的一條駱駝隊伍,下山時看到自己的影子映在沙漠中,彷彿千餘年前的商隊橫越沙漠。
↑翌晨(5月24日)在山莊頂樓拍日出
↑遊鳴沙山的旅人多了一雙鞋套(防細砂跑進鞋裡)
↑騎駱駝登鳴沙山,看自己的影子印在沙漠上,彷彿回到古代
↑登鳴沙山,有人靠駱駝,有人靠雙腳
用完午飯後,一行趕往敦煌市35公里外的西千佛洞。由於石窟位於鳴沙山和莫高窟的西端,並開鑿於黨河河谷西岸的峭壁上,因此被稱為「西千佛洞」。 西千佛洞東起南湖店,西至黨河水庫,東西綿延長2.5公里,遺憾的是洞窟常年受河水沖刷,加上崖壁土質不夠堅硬,致許多路段的石窟都已崩塌,原來究竟開鑿多少個石窟已無從考究,現存四十個窟龕經敦煌研究院編號的有19個洞窟,其中只有保存較好的九個窟開放,其他各窟因無法登臨,只能在崖下仰望。 西千佛洞裡大部份的石窟都開鑿於北魏時期,保存較好的9個石窟中,每座石窟的正中,都有一方型石台,石台的基座四壁繪有金剛及力士像;石台四周牆壁鑿有楕圓型的龕,龕內塑有佛像,龕外牆壁繪有賢劫千佛圖、佛跌坐說法圖或佛的涅槃像等。這種格局,提供了進入石窟者在賞壁畫,禮佛時,還可以繞著石台經行,此地的佛像造型樸拙,色彩艷麗,畫風與台灣的鄉土畫家-洪通相似,一方方的千佛萬佛,初看以為是千篇一律,相貌雷同,實則每一佛各有自己的型態。
↑石窟牆上的佛像
↑敦煌石窟分布圖 西千佛洞規模雖小,但風光綺麗,環境幽雅,而且離絲綢之路極近,是內地經敦煌出陽關的最後一站,也是西域人東進中原的第一站,因此古來所有的商賈和高僧大德,路過時會在此留宿,燒香,拜佛和開鑿洞窟,造佛像等,可惜最初的洞窟由何人何時創建,已無從考據。 西千佛洞窟下方,便是黨河淤積而成的台地,紅柳和檜木,鬱鬱蔥蔥,參天的古木,像一把把巨傘,把毒辣的陽光擋了回去,在燥熱的沙漠裡,能有一片濃蔭蔽日的樹木,復有涓涓溪流,若能在樹下泡壺茶,三五知己天南地北的談禪論道,必勝神仙矣~
又是個晴美的一天,上午我們將往莫高窟參訪,到了莫高窟,研究院已安排好了經驗的解說員,2006年來時我花了兩天的時間在莫高窟,這次僅四個多小時,可說蜻蜓點水,故我把2006年的敦煌夢藏在下址,歡迎延伸閱讀。下篇將報告新彊段,敬請耐心等候。
http://blog.udn.com/bauswj/2158996 我的敦煌夢一 http://blog.udn.com/bauswj/2159024 我的敦煌夢二 http://blog.udn.com/bauswj/2159033 我的敦煌夢-鳴沙山與月牙泉 http://blog.udn.com/bauswj/2159051 我的敦煌夢四-雅丹地貌公園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