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3/23 20:24:22瀏覽3782|回應1|推薦34 | |
完成「阿朗壹古道」健行後,解說員安排車輛送我們到旭海公共停車場,分道揚鑣後我們走台26線公路往鵝鑾鼻。 出發前,我只知道我們將走「台26線公路」到鵝鑾鼻,知道從旭海到鵝鑾鼻大約47公里,但是不知道台26線公路這麼美!幾乎可用「絕美秘境」來形容。 從旭海到滿州鄉港仔約八公里,路沿太平洋海岸而築,順著蜿蜒的公路,依山傍海而行,路的一邊是一望無際的碧海藍天與美麗的海灣,另邊時有層層疊伏的蓊鬱山丘,偶有大片的岩壁,我想這應該是全台少數保留原始自然的海岸景觀公路。
↑最初路段,路旁盡是鬱鬱森森的綠林,那葉,彷彿抹了一層油,青翠無比!接著出現奇石礁岩,老爺開車我則欣賞美景兼拍照。 ↑依山傍海的台26線,被視為南台灣最美麗的秘境公路,早年因軍事管制封閉多年,沿途人煙稀少,加上禁止大型遊覽車進入,車流稀落,車行其間,宛如置身於遺世獨立的天涯海角,壯闊的山與海,令人開襟納爽,所有瑣事悉隨風而去。雖然台灣還有一條從宜蘭到花蓮的公路,途中的清水斷崖景色也十分迷人,可惜車流量繁忙,公路築在山腰間,垂直的山崖下是浩瀚的太平洋,稍一不慎滑出車道,即人天永隔,車行其間很難放鬆心情,更別想能在路旁停車賞景了。 ↑旭海到鵝鑾鼻路段就不一樣了,先是公路離海岸不遠,車流不多,沿線呈現著牡丹灣的多樣面貌,沿途設有小型的停車場,停妥車就能吹吹海風、看看風景,藍空白雲與一望無際的蔚藍大海,頗為療癒。
↑噴水的地方就是「鯨魚噴泉」,其實並不是真的有鯨魚在那裡噴水,而是海浪衝擊礁岩時,從石縫中噴灑出來的水花,狀似鯨魚噴水而得名。據說,可以看到噴泉,還得時間配合得宜,漲潮時若海水漲得太高,或退潮時水位太低都不易看到噴泉。
↑「風吹砂」,是台灣珍貴的風蝕和風積地形景觀之一,這裡距鵝鑾鼻大約六~七公里,因砂與風共舞,形成特殊的砂河與砂瀑。
↑原來形成風吹砂特殊景象的原因是:附近海灣地質屬珊瑚礁岩,唯獨這裡的地層是紅土及沙,土與砂經雨水和風力長期侵蝕而成為沙。冬天東北季風盛行時,風將沙吹到崖頂;夏天雨季時,雨水和沙順著地形流向海洋形成沙河,有些由台地邊緣垂直滑瀉七十公尺的則形成沙瀑。砂丘連綿總長約1500公尺,寬約200公尺,分南北兩條帶狀發展。 1979年開闢台26線公路時,林務局陸續在這裡種植木麻黃,此舉阻礙了沙的流動,爾後逐漸為蔓生植物覆蓋,昔日漫天沙石宛如置身大戈壁的情景,今雖不復見,但站在山崖上,強風吹來,還是能感受到風的強勁力道。
↑憑欄看海,微風中的海面,後浪推前浪,揚起白色的浪花,如綾若綢在海面跳起舞來。無涯的大海給了我靈感,面對大海,才能懂得什麼是寬廣與博大,什麼是浩瀚與恢弘,領悟出海納百川的胸襟。面對大海,我懂了寬容和包容,懂了人應該以一顆平和從容之心去看待人生…只有如此,心胸才不至狹隘,目光才不再短淺。
↑哇~!經年累月與太平洋為鄰的巨石,直挺挺的拔地而起,在風吹雨打與陽光洗禮中,石面滋長了各種微生菌,拼湊出多彩多姿的色塊,豐富了台26線公路的景觀。
↑途中,漂流木、石頭...等,都是景觀工程師就地取材融入自然生態,大大的漂流木化作木椅,有的被綁成涼亭,讓過往的旅人休息賞景。
↑層層疊伏的山丘和一望無際的碧海藍天,煥醒人們對生命的熱愛,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
↑坐在路旁觀海浪起伏,望著後浪推前浪,浪撞岩石濺起白色浪花,恍如一簇簇白梅。
↑一路車少人稀,掌方向盤者與賞景者格外輕鬆,這山,這海,朵朵浪花,叫人身心歡暢。
↑黃昏來到鵝鑾鼻砂島生態保護區,於此遙望半月彎另端的那塊白,那棟白色建築是我們當晚住宿的地方。
↑終於抵達我們的入住的地方—墾丁享念海灣海景民宿,老闆說,民宿裡的每一間房間都可以欣賞海景。
↑翌日,又是晴美的一天,台灣最南點是我們當天的行程,讀書時知道鵝鑾鼻燈塔在台灣的最南端,但現在已被「台灣最南點碑」取代了。
↑「台灣最南點」位於鵝鑾鼻公園與龍坑生態保護區之間,最南點步道入口離鵝鑾鼻燈塔不遠,從燈塔前的車道走出去,就是最南點的停車場,再沿步道前進,穿過茂密叢林便可抵達。
↑轉幾個彎遠遠的便見「台灣最南點碑」。
↑台灣最南點(意象標誌)是一座水泥製成的石碑,外觀呈尖頂向天的筍,旁邊是弧度優美狀如海螺的牆,據說兩塊分離的碑身,意味著海陸相依。立於木造平台,憑欄遠眺,想著此刻自己立足於台灣最南的疆土,凝望太平洋與巴士海峽,湛藍海水與天相銜,未知這東西兩大海洋的水流與溫度是否相同?人類又如何區分兩洋的水流方向?我想,海水的本質應該沒變,而是人類為其加上名詞罷了。在大海面前,人類實在太渺小了!想想自己竟能站在兩個海洋的交會處,這也是一種難得的體會。
↑面向巴士海峽方向的岸邊,礁岩與海水相依偎,想來岩石間的綠色物體,應和北部的老梅綠石槽相似。
↑面向太平洋方向的海域,可見低矮的綠色樹林。
↑谷歌的傑作,把兩張相片組合成一張全景。
↑離開台灣最南點後,我們轉往「墾丁森林遊樂區」,因疫情之故,遊客不多。進入園區,沿著森林步道,享受芬多精,漫步濃密的森林間,偶一抬頭,一棵樹幹彎曲有緻的巨木,如鶴立雞群的展現其美麗的枝幹,及至巨木下,方知是棵樹齡超過三百的「茄苳樹」,這棵老樹從種子落地萌芽以來,就懷抱著礁岩,深根土壤,枝幹雖然中空了,卻依然茁壯茂盛! 茄苳樹是台灣普遍的樹種之一,因其名「茄苳」和台語的「加冬」相似,因此又有叫「長壽樹」或「重陽木」。茄苳樹抗風、抗污染、易栽種,木材堅硬耐用,可作為建築材料、枕木和農具,其根、皮、葉都可作藥用。 茄苳樹也是台灣原住民邵族的聖樹,象徵祖靈和子孫世代繁衍。除此台灣很多地方也以茄苳為名,很多地區的民眾視茄苳巨樹為樹王或樹公,為其建屋設桌供人膜拜。足見茄苳樹與台灣人民的情感。
↑墾丁森林遊樂區,是台灣第一座熱帶植物林,我們依指示進入仙洞一探究竟,看能否遇見仙人指點迷津。入洞後才知道原來園區所說的「仙洞」,就是我在美國看到的「鐘乳石洞」!沒想到台灣也有鐘乳石! 仙洞全長127公尺,洞穴呈上窄下寬的三角形,屬珊瑚礁洞,洞中有狀似佛耳及寶蓮燈等岩景,加上洞內淨涼而得名。
↑洞中有狀似佛耳及寶蓮燈等岩景,加上洞內淨涼而得名 ↑榕樹是熱帶雨林常見的樹種,鳥類吃了榕樹果實之後,種子隨糞便排出,也許落在地面,也許落在某棵樹的樹根附近,種子需要水和陽光才能生長,於是這些榕屬植物便以附生方式,生長在其他樹種身上,以爭取充足的陽光並長出粗壯的氣根,漸漸的寄生取代了原生樹幹的地位,榕屬植物生長快速,枝葉生長茂盛,蓋住了原生物的樹冠,讓原生植物得不到陽光,無法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最後受到氣生根的纏勒而被絞殺而枯死!榕樹之所以巨大無比,枝幹粗碩,氣根如簾,那是因為它的氣根多,一旦觸地都能吸取大地養份,回饋主幹,其争奪地盤的能力不是一般植物所能抵擋的啊~!
↑古榕步道旁遍佈白榕,盤根錯節,氣根、支柱根、千枝百柱的,令人嘆為觀止!
↑左:植物的氣根應該是柔軟,是沒什麼力道的,然而為了生存,柔軟的氣根竟能鑽入岩石,想方設法獲得養分,那怕是一點點,它也會努力,其力量之大,連岩石都無法抵擋! 右:原本像左邊的鬚鬚,往上長出枝葉,往下長出的就是氣生根,當其碰到土之後,吸收水分和養份,日積月累的,慢慢變粗變壯,其豐盛的,堅韌的生命力令人折服。
↑46年前一對新婚夫妻到這裡渡蜜月,當年兩人曾在一棵板根樹前合影,爾今兩人再度重遊,興致勃勃地在園區尋找當年那棵樹。幾經尋覓,終於見到了昔日兩人合抱樹幹時還能十指相扣的樹。不同的是,同樣的一棵樹,今日已粗壯了好幾倍,兩人合抱時再也勾不到彼此的手指~!而且樹已老,老到園區以鐡柱支撐樹幹,兩人望著這棵板根樹,望著八條板根從樹幹向外延伸,最長那根竟達10公尺,最高達180公分!不禁嘆謂著歳月不饒人。 沒想到最初規劃參觀「台灣最南點」的,竟因途經26號公路,認識了沿途有奇石礫灘、沙漠景觀、熱帶海岸原林等多樣風情的秘境公路。 台灣真的很美,我把相片存在這裡,歡迎前往瀏覽。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