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3/17 20:23:32瀏覽3456|回應1|推薦34 | |
古道之夢 「阿朗壹古道」,又稱「阿塱壹古道」,原為清代琅嶠卑南道(今屏東縣恆春至台東縣卑南的其中一段)。是台灣現存的古道之一,位於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至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之間,東臨太平洋,鄰近區域保存了台灣少數僅存的海岸原始森林。 我在美國時經常看到阿朗壹古道的相片,對湛藍晴空與海水相銜,陡峭崖壁與墨綠山林十分嚮往,尤其是先人以雙腳踏踩出一條往來台東與屏東的古道,每次回台時都想前往一探究竟,囿於路途遙遠,復需事先申請通行許可證,在無頭緒之下,走「阿朗壹古道」之夢,就這樣擱了下來,此次因疫情滯留台灣,這陳年老夢又被翻出來研究。 這一研究才知道欲窺古道風采,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阿朗壹古道」被屏東縣政府劃入「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並進行遊客總量管制。想走古道者,首先得向屏東縣政府網站提出申請,條件是三人方可組成一隊,同時每隊需請一名解說員帶隊才能進入(換句話說,只有一個人是不符合條件申請),我左思右想了好久,那裡去找三個同伴前往?最後找到了當地的解說員,由他們包辦組隊、手續及準備回程車輛,我想了多年的心願才能付諸實踐。 南下旭海 首日行程,從埔里到屏東縣牡丹鄉「旭海」全程322公里(約201.5英里),這距離對久居美國的人而言是小菜一碟,然而對台灣交通還不太熟的人來講是有些挑戰的。 從楓港轉入9號公路(南迴公路),車潮少了些 ↑直到轉入199縣道之後才甩掉車潮。路,就在屏東縣和台東縣之間穿梭,約莫走了一個小時,終於抵逹當晚的住宿處—旭海阿嬤的家民宿。 放好行李,兩人便迫不及待的一窺旭海真面目,原來旭海是牡丹鄉唯一靠海的部落,斯卡羅族是最先來此開墾形成聚落的族群,接著陸續有恆春阿美族、排灣族、平埔族及閩南、客家等族群來此地開墾,形成一個依山面海族群融合的漁村聚落。 旭海溫泉 牡丹鄉的十大景點,旭海就佔了兩個,分別是旭海大草原和旭海溫泉,溫泉為一水質清澈、無色無味、可飲可浴的碳酸溫泉,水溫約45℃,酸鹼值約7.3。旭海溫泉最早出現在文獻中的記載為:西元1887年英國探險家泰勒(Taylor)隨著當時斯卡羅族琅嶠十八社大頭目潘文杰,經卑南琅嶠古道前往台東途中,在此停留時發現溫熱泉水。目前牡丹鄉公所在此設有泡腳池、露天池、湯池及公共浴室及單獨的溫泉池。 出門前數度致電牡丹鄉公所主管溫泉的承辦人(一連數日,天天上午打,下午也打,都無人接聽,心裡納悶著:這是什麼單位?最後約到了我們到訪日下午四點的。當我們依時前往報到時,管理員表示他們己不再接受預約,往後泡溫泉者必需在現場排隊等候。 ↑我們訂的小湯屋環境清雅乾淨,水溫適中,正好閉目養神,滌去舟車勞頓。
旭海無菜單料理 黃昏,我們依約前往無菜單的「瑪邵家餐坊」用晚餐,店家門前一座巨大的磚窯非常吸晴。 ↑餐廳內部乾淨明亮,原木的桌椅和牆,簡約質樸。牆上貼著原住民部落斯卡羅大頭目潘氏家族的故事。 兩人坐定才知晚餐每人四百元,而我們是當晚餐坊唯一的一組客人。我倆一葷一素,換句話說,主人得準備葷素各一套菜,當我還在想著主人如何出菜時,主人已送來: ↑用外頭磚窯烘烤而成的麵包,外皮很酥,麵包體烤得鬆軟綿密;地瓜經窯烤,集鬆軟綿密與香甜於一,剛出爐吃起來越嚼越香。 ↑店家介紹:這盤菜叫「情人的眼淚」,我納悶著為何叫情人的眼淚?經查原來「情人的眼淚」就是「雨來菇」啦~!雨來菇又名地皮菜或草木耳,只有雨季過後才會冒出地表,故此原住民給了浪漫的別名—「情人的眼淚」。 ↑雨來菇其實不是菇而是一種藍綠藻,富含高纖維、各種維生素及人體所需的氨基酸,營養價值極高,被視為雨中珍寶,是恆春半島季節性的食材,用薑絲、蔥絲同炒,吃起來軟軟脆脆,口感介於黑木耳和海藻之間。 ↑旭海與太平洋為鄰,海產種類多,店家以這道烤魚和烤山猪肉作為葷菜的主食。
↑集合各種野菜炒成一盤味道特別的佳餚,細看連南瓜的花,梗全派上用場。 ↑原住民的粽子是我當晚的主食之一。 ↑旭海的街道很短,名字也很特別,單看店名就知道內容包羅萬象。
↑旭海社區空白的牆上總能看到各種原住民的壁畫。 終於看到了太平洋 清晨,依約提早十五分抵達「集合點」等候解說員及其他隊友,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目送一組又一組全副武裝的健行者列隊通過,就是等不到我們的隊友及解說員,數度致電都連絡不上解說員,我想會不會是小米酒喝多了,忘了兩個老人在此痴痴等候,距約訂時間過了十來分,才等到一位年輕人騎機車前來,原來我們的集合地點並不在這裡,而是往回走大約一公里的地方。 ↑我們這隊是三對夫妻檔,集合後解說員講解途中注意事項,接著要我們先在這塊證書前拍照存檔。他說古道通常是從台東的南田開始走到這裡,之後再和證書拍照,而今天我們是從旭海出發,等大家走完全程後不可能再回到這裡拍照,因此出發前先拍照以茲證明。 ↑穿過旭海小漁村後踏上古道,最初這段路況良好,昨夜大雨,部份低窪地區留有積水,氣溫也降了幾度,加上防風林替我們擋些陽光,清風拂臉,令人精神抖擻,心曠神怡,邁開大步向前行。 ↑漸漸地,為我們遮陽的防風林變成了伏地而生的勁草,太平洋由淺入深,海面呈現出來的藍也不同。 ↑我納悶著,進入古道的條件嚴苛,還需要另花三千元請一位解說員隨行,可是我們從入口至今走了一大段路,並未見管制崗哨或人員來盤查...,就在我回首欣賞旭海方向的海灣,轉身要繼續前行時,忽然走在前面的一對驀然停下腳步!大家原地站立,原來前方出現一個少年,一手抱著資料,一手握著筆說:「我需要檢查各位的身份證,等一下核對完的人請站到這邊來,沒叫到的請立刻回頭。」我們六位已五位唱名移步到年青人的左邊,剩下我一人站在年青人的右邊,我湊近一看,老天~!我們的資料全部用電腦建檔還打印出來,可惜我的姓較少,致年輕人找不到。因此不是未設崗哨而是盤查站未到! ↑從這裡開始,我們得上上下下的沿著海邊巨石間的小徑行進,背著個人的小背包都走得汗流浹背的,思及昔日往來於台東與屏東兩地的先輩們,或挑貨物,或背家當,在海邊行走出一條小徑,其艱辛不知比我們辛苦多少倍!
↑古道時而狹窄,離海很近;時而離海有點距離,以石塊鋪成的天然步道,走起來高低不平,日頭赤炎炎的,走不了多久就大汗淋漓! ↑台灣東部海岸獨有的南田石,這些石頭因近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而得名。岩層在形成過程中,因擠壓之故,石塊中被壓入白色的石英,產生黑白相間的條紋,成了石頭收藏家追逐的目標。 ↑據說疊石頭可祈求好運,疊得越高、風吹不倒,代表願望越容易實現。疊石頭,除許願希望帶來好運之外,也考驗著疊石者的耐心、細心、毅力與智慧。是的,如何把七塊石頭疊好不致傾倒,是需要技巧和耐心的,也許一個小小的動作,就前功盡棄。 ↑海岸佈滿了橢圓形的南田石,由於石塊較大,石與石之間的間隙也大,走起來石頭不穩也不好走,故此需全神貫注自己的足下安全。 ↑沿走累了,解說員終於開口說,大家先坐下休息。難得可以坐下,而且還是坐在石頭上,伸直雙腳,凝視海浪拍打岸邊渾圓飽滿的石塊,石塊受海浪衝擊滾動,相互碰撞的微響,彷彿是首輕快的樂音,這也是當地人說的「南田聽海」。 ↑休息片刻提起精神繼續向前行。
↑照說六人配一解說員,我們的行程應該是沒有壓力,可以邊走邊賞景,還有足夠的時間讓我們拍相片,結果解說員在隊伍前昂首闊步,我們亦步亦趨的在後追著跑,沒什麼時間讓我停下來好好拍照!於是整個古道健行,我幾乎都是拍隊伍的行進背影。
↑深怕自己腳步慢讓大家等,我邊追邊看,忽見石縫中長出幾株美麗的小紫花,匆匆拿出相機先拍再說,回家查了這花名叫蔓荊,別名海埔姜,在台灣全島的海濱都可見到她。其葉可治跌打損傷,消腫,止痛,風濕痛,止血等;果實有疏散風熱,清涼利頭目,治風熱感冒頭痛等。可惜她們長在古道上屬國家財產,只能觀賞不得據為己有。 ↑伸出海面的軍艦岩 ↑一路追趕,來到巨岩下,其他隊友早已坐在岩石上賞景,解說員說這便是軍艦岩,眾人於此休息片刻。 ↑由於岩石太高,需手腳併用才能攀爬而上,想想我還是在岩石下等候就好,眾人說,既然來了沒上去賞景太可惜啦,於是我也依著大家指示,一步一步的攀上去,軍艦岩上果然視野開闊,風大太陽也大。
↑接著我們必需走右邊相片中的路段,從山下仰望,老天!路又長又陡的!這幾乎垂直的路,要爬上去實在困難,我想我還是走最後一個,至少我可以慢慢走,誰知解說員指名要我走第一個!?他說,別怕,這種路段不可求快,先把呼吸調好,只是呼吸配合腳步,肯定沒問題的啦~!既然解說員都這麼教了,我只能硬著頭皮,呼吸配合腳步,不仰望前方也不看山下海景,如實地,一步一步的向上走。
↑這真的是一步一腳印,手腳心併用,終於快成功了。 ↑爬上了觀音鼻的峰頂,雖然喘了些,立於崖邊放牧視線,林間清風特別涼爽,景色真是超級無敵啊!解說員說,我們將在林子裡吃便當和閉目養神,大家分頭找可以靠背的樹,坐下來把腳伸直,掏出便當開始祭起五臟廟。不久,另一隊從台東南田端出發的隊伍也抵達,頓時六七十人同在林子裡會和,彼此交談之聲此起彼落,熱鬧非凡的,靜聽他們談論此行心得,大部份的人都是第一次走阿朗壹古道。
↑美麗的海岸線,雖有點懼高症,但還是要拍一張壯麗的、超美的海岸線! ↑飯後休息片刻後繼續行程,沒想到好不容易爬上觀音鼻山之後,竟需要再下降到海邊!
↑下山比上山容易多了,幸好有關單位細心維護古道,不但兩旁設有粗繩輔助,連階梯都以當地樹幹埋設。 ↑岸邊椰樹溢透著南洋氣息
↑岸邊巨石在太平洋海水衝刷拍打中,石面光滑圓潤,滋養了許多附著其間的生物。 ↑經日曬風乾後不知名的生物,在陽光下格外醒目。
↑基本上,古道大部份沿著海岸邊行進,放眼望去,盡是特有的依山傍海景色,春秋兩季氣溫不太高時是一種享受;夏季前往,熾熱陽光當頭曬,加上海水溫度,走起來汗流浹背是正常的。古道保存了豐富的生態林相如稀有的竹柏、恆春福木,運氣好的還可看到綠蠵龜及椰子蟹等動物。
↑有人說:「凡人走過必留痕跡」,海岸邊留下許多人類的垃圾,它們或許是島上居民的垃圾被洪水沖到海邊;或許是人們到岸邊活動而留下的,或許是太平洋沿岸地區漂流而至的,為了人類的未來,如何減少垃圾,如何保護環境,值得大家深思。有幸走過古道,除緬懷先人披荊斬棘,為這塊土地打拼,也感謝所有保護這塊土地的人們,今日得有機會循先人步履走一趟古道。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