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23 13:23:25瀏覽1170|回應0|推薦1 | |
對王正方先生這篇文章感興趣,除了因為自己的職業正是英語教育工作者,也因為真的很有同感。雖然教哪一科的老師,常會認為那一科最重要、非常重要或蠻重要的,英語老師給人推測起來,應該也都會是認為英文非常重要,甚至認為英文的重要性超過中文。但是,看到許多人,尤其許多孩子重視英文到反而輕視中文或嚴重忽略加強中文能力的地步,或者以為自己英文好就足以自大的態度,這些現象真的讓我感覺是一種失策和偏差。 身為台灣的華人,除非想讓自己的生活圈要邁向全然英文化,甚至想移民到英語系國家,否則中文不夠好,只會讓自己跟華人的文化圈脫節或無法顯出自己豐厚的華人文化底蘊。中文好,才有堅實的根基,憑藉中文充分吸收母國知識文化的東西,在華人文化圈自如地與人溝通。英文也好,則可以憑藉英文自行擇取西方知識文化的菁華,有機會也可結交外國友人。 同樣地,英文由於是學校教育重要的一科,受到重視是好事,但是有時父母師長重視英文的言行態度,有時卻也可能讓孩子重視英文的態度有不同情況的偏差──有的學生認為說英文很做作,是在賣弄,有排斥感;有的學生以為自己英文好就自豪到有自大的態度,或過於輕視本國文化。當然,就我了解,也有學生是英文不好,但肯定他人英文好﹔也有學生英文好,但是態度好學謙沖,知事知禮。 不管如何,英文和中文一樣,是一種可以承載知識、文化的語言工具。雖然早期學習,是有把握語言黃金期的優勢,但是如果學習方式安排不當,不幸影響了中文的學習或形成了偏差的態度,未必比較好。晚一點學,只要在少壯時期以前,人仍有相當的學習潛能,依然可能有良好的效果,即使年紀稍長,學習潛能或許較低,但是人的潛能仍可能因為學習而提高。 以下是王正方先生的文章︰ 許多年輕父母問我:「孩子應該什麼時候開始學英語?」 坊間的雙語幼稚園林立,以外籍教師為號召,所費不貲。有廣告詞:用美語讓孩子認識世界。(用中文就認識不了世界?)很多國民小學一二年級就教英語。 學外語像醃醬瓜 用的醬要正 早早學外語,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孩子參加什麼競賽都未定,從何輸起?平白加重小孩的負擔,每天愁眉苦臉,小孩子應以玩耍為業,玩耍中有學習。 學外語要從小開始,因為孩子記憶力超強,事半功倍就掌握了外國語。學語言如醃醬瓜,用的「醬」要正,黃瓜放進醬缸醃一段時間,味道具足。只偶爾在黃瓜上抹醬,效用不大。台灣是否有足夠合格的英語教師,存疑。此地英語環境差,聽、看都困難。有美國青年說,要說帶台灣味的英語,人家才懂。 深化讀聽寫能力 口音不要緊 台灣或大陸都是以華文為主的文化體系,英語是建築在母語上的第二語言。學好外國語必須先把母語學好,中文詞不達意,學的外國語準是「洋涇濱」。語言是文化的代表。不停的逼孩子學外語,他的中文水準當然大受影響。 學好外語,不是為了在公眾場合炫耀,引人注意。掌握一種外文,可以深化程度,生活、知識、視野、見解、素養等由平面轉成立體,美不勝收。閱讀力、聽力和寫作程度最重要,言談帶點口音,並不要緊。 有些父母經濟寬裕,送子女入國際學校或美國學校,孩子每天口中ABC不絕,感覺很正。孩子可能陷入極度的文化認同錯亂,不中不西,兩頭不著邊,痛苦一生。會說流利外語而沒有程度,最是悲哀。有人向希特勒薦才,某某會說六國語言。大魔頭回應:「他應該去高級餐館跑堂。」 英文好的留學生 中文都紮實 老一輩的人,頭一次學英文字母在初中一年級,按部就班在國內學英文。到了國外留學為情勢所迫,必須過語言關,才廣泛閱讀、努力下功夫學寫作。日後英語有程度的,竟然無一例外,都是原來中文程度較紮實的學生。 雙語人材難得,民國年間首屈一指的雙語大師是林語堂。林太乙在「林家次女」一書中,詳細記載她父親耐心長期的教導三個女兒學中英文。幽默大師頻頻誘導她們「好學」,在讀書中找到樂趣,一旦上癮,中英文書籍自此愛不釋手,父親就放心了。 下死功夫學英文 隨時都可以 學英文要學到有程度,必須認真寫作文。語文專家認為,一個英語生字要出現使用了四十多次,才能說認識它。認真作文時,把平日所學的詞彙、見解、還不甚嫺熟的句法,通過段落組合、用正確的文法串起來,賦予新生命,那是自己的生命,否則一切都是虛的。 記得黎烈文教授說過:「學好一國語文沒有第二條路,要下死功夫。」 奠定扎實的中文基礎,一心「好學」,肯下死功夫,任何年紀去學外語都能成就。 (本文作者為電影導演)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