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品德教育,更需要「人」的角色
2009/07/04 20:16:44瀏覽1311|回應1|推薦5

記得以前,不知何時,由於電腦功能日新月異,曾有人說過,很多事都會由電腦取代人腦,甚至老師的角色,也可能由電腦取代。當然,電腦仍有其限制。人的成長潛力,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人的創造能力,人的種種能力和角色,都是電腦無法取代的。不過,畢竟電腦的功能大大改進,顯示介面愈來愈好看,速度愈來愈快,應用範圍愈來愈廣,人愈來愈依賴電腦,無形中也愈來愈重視電腦的不可或缺性。

然而,電腦作為一項傳播資訊與運算工具,固然便利,但如果沒有人的導引,兒童與青少年透過電腦與網路,是獲得更多的知識,還是接觸到更多有誤導性的資訊。我擔任國中一年級導師的這一年,發現許多國中生寫部落格,常常以紓發(發洩)情緒或心事為主。其實,這也是部落格的良好功能,不過,或許因為青少年的法律常識不足與習慣的影響,部落格中放肆謾罵、髒話隨時出現的情況很嚴重。看了洪蘭教授這篇文章中,提到網路可縮短城鄉差距。這讓我想到,網路真的可以縮短城鄉差距嗎?城鄉差距,是在哪一方面?

城鄉差距,我想,在教授的文章應該是指資訊取得的便利性、教育事業發達程度的差距。不過,由於城市孩子藉由網路而發展出不當的網路言論習慣,我想必須正視的問題是,光有現代先進設備,沒有人的引導,反而使孩子面臨另一種教育問題,這個問題甚至比缺乏現代設備更加嚴重。

一個沒有網路設備的鄉下地區,孩子們可能少了藉由網路吸收資訊的管道,但是相對的,可能更加依老師的教導;放學後可能少了上網的機會,但是相對的,可能會在更單純的環境中與父母家人相處,在父母的指導下做家事,做學校老師出的功課。

當然,有了網路,鄉下地區的孩子雖然可能面臨都市孩子一樣的教育問題,也就是受到各種誤導的資訊所影響,但真的多了吸收資訊的管道。就像有了電視,鄉下的孩子一樣可以看到最新時事,不過也跟著看到電視上政治人物似是而非的相互批評。

不管都市或鄉村,擁有電視、網路,是時代的趨勢。但是因為有電視、網路而「污染」了心靈,卻也是時代的「文明病」。如何治療這種因為資訊工具造成的「文明病」,我想終究還是要由父母師長多付出些心力。試著以適當的方式,以「人」的角色,站出來為下一代提供更健全的人文思考觀點,以免他們迷失於紛亂的資訊之中

引用文章洪蘭:品德教育 應該從生活做起 

【聯合報╱洪蘭】

2009.07.04 03:34 am

最近去澎湖的離島演講,發現學校並沒有寬頻,很是驚訝,縮短城鄉差距最好的方式不就是圖書與網路嗎?在回來的飛機上,看到教育部花八十萬元請公關公司辦活動來宣揚「品德、品質、品味」政策覺得很難過,這八十萬元可以給十個離島學校立即充實他們的圖書設備或讓他們的電腦升級、淘汰CRT,為什麼要請大專女生穿短裙、高筒長靴來跳熱舞呢?熱舞跟推動品德有什麼關係? 

不知從何時起,穿著清涼大膽、扭腰擺臀變成社會的時尚;三字經變成問候語;聲音大變成有理;動手打人、罵粗話變成草根性、男子漢。當罵在外交場合替弱勢孩童義演的元首夫人「耍猴戲」而仍能在大學中為人師表時,請問這品德教育要怎麼教?

大人怎麼表現 孩子就怎麼學

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人一生下來大腦中就有鏡像神經元,才落地的嬰兒就會模仿實驗者的表情,有樣學樣。我們處處給孩子不好的榜樣,卻要求孩子要有品德、品味,豈不是緣木求魚?

重視品德是對的,因為它是做人的根本。目前社會已經向下沉淪到是非不分,可以說到危急存亡之秋了。但是在推動上,不應把民脂民膏拿來這樣花。不知有多少偏鄉學校圖書館數年不曾添過一本新書,電腦不曾升級過。品德教育來自大人身教與言教的潛移默化,尤其當孩子會認字後,許多做人的道理更是透過經典小說中的典範,如《中國歷史故事》、《搜孤救孤》、《三國演義》、俄國的《罪與罰》、狄更斯的《塊肉餘生記》等,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就是這個道理。

品德、品質、品味要從生活中去體驗,進而內化成行為的準則,不是教條宣傳可以得到的。我們要先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成長環境,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不管多狂妄的人走進教堂或參加葬禮都會自然噤聲,因為氣氛莊嚴肅穆。教育不能跟生活脫節,尤其品德教育更要從生活實做中去落實。

只看標準答案 扼殺了創造力

現在我們社會科的教法仍是死背課本,考學生東港的三寶為何、馬太鞍最著名的是什麼、村里辦公室的九大工作項目為何、導護商店由哪個單位授證等,背這些對孩子品德有幫助嗎?尤其到現在仍在要求標準答案,更是匪夷所思,有個小學一年級的段考題目為「下列哪種會生長?1桃樹、2小草、3種子」,標準答案為2,因為課本說「桃樹開花、小草生長,種子發芽」。

孩子是聰明的,兩次以後,他就知道自己怎麼想不重要,老師怎麼說、課本怎麼講才重要。標準答案不但扼殺了創造力,也讓他學會不必思考。不思考,沒有自己的個性,哪有品味出來?

當教育和生活脫節時,花再多錢宣導都是徒勞無功。品德教育從生活做起,沒有別的捷徑。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jer&aid=3103735

 回應文章

晨星
台灣文化到底是什麼呢?
2009/07/06 10:30

常聽支持獨台或台獨的朋友說台灣擁有或保存的中華文化比大陸優,並以此自傲,某方面說這是好事,但這種論調會不會又陷入藍綠政客的愚民陷阱,並阻礙了台灣基礎建設與精神文化建設的進步,可能也值得深思與討論。當支持獨台或台獨的人士認為自己並不是中國人時,中華文化就變成外來文化,台灣擁有的中華文物就變成1949年自大陸搶奪而得的贓物。當中華文化自現有的台灣文化去除後,無管制的濫建(高密度建築,低比率綠化)與店招、忽視他人的駕駛習慣、喜歡任意穿越馬路而造成紅綠燈過度設置、汽機車因缺乏管理政策及公權力執法而導致的的能源浪費和空氣污染、稅制不健全造成社福預算的不公平執行以及社福制度不完善、在校成績無公信力導致升學制度無法徹底改善、亂吐檳榔渣及蹓狗不除便造成社區環境污染和公園草地兒童不敢進入玩耍‧‧‧,當這些真正影響日常生的重要事務不能改變時,台灣文化到底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