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17 01:34:31瀏覽5077|回應7|推薦13 | |
這篇文章說的真好,與我長期以來的這種感覺不謀而合︰「作文」有時似乎就是因為有點過於「做作」或制式化,因而失去了精采。 記得小學時有寫日記的作業。我的哥哥大我兩歲,總是開頭就寫「今天…」、「今天…」。我當時則總是覺得,這樣的開頭實在沒什麼特別。所以,我每次日記作業的開頭,雖然不是用什麼特別的方式寫,但常常都是使用不同的字詞。每一篇日記文章開頭之所以使用不同的字詞,我也不確定當時為何會有這樣的寫作傾向,但感覺自己就是覺得,有點變化,感覺比較好。 國中高中之後,我學到了「起、承、轉、合」的概念,感覺這似乎是不錯的概念。直到高中畢業後,我曾在考夜大之前去參加自己學校附近補習班的「夜大衝刺班」。雖然作文老師教的一套頗制式的聯考作文技巧頗實用,但是我真的感覺,那樣似乎無啥趣味。或許以應付考試為目的的作文,難免會產生這樣的僵化問題。 在求學階段,作文是一定要給老師看過的,是一定要評分的,因此寫作文似乎就成了一種痛苦。寫作本質上是個人紓發想法、心情的管道,有著自由的意義。但是當有考試、評分的壓力降臨時,寫作的創作自由便難免受到限制了。適度的限制,可引導學生練習作文,增強文字表達能力;過度的限制,則可能造成年輕學子的表達機會受限,或是練就一種寫「做作之文」的文字習慣。記得國中時代,國文老師曾在課堂上談到,她曾教過一個學生,這個學生每次作文都會以「所以我們要光復大陸國土…」作為結語。 年紀漸長,已三十好幾,我發現,文章要寫得好,要有內容,有通順適當的辭藻,除了需要練習,讓自己嫺熟於文字的運用外,也需要有足夠的人生體驗和體認。 「寫作之道無他,認真生活而已」。說得好! 引用文章廖玉蕙:看見生活裡的繁花盛景 「作文課真是讓人傷腦筋哪!」 每次去和中學教師切磋教學方法時,第一線的老師常常這樣反應。當他們設定題目時,學生常一邊哀號題目差勁、一邊寫出見證一言堂教育成功的相似文章;而當老師決定開放學生自由命題,學生又總是抱怨每天上學、下課,生活單調、無趣,乏善可陳,想不出來有什麼題材值得寫。這樣的苦惱,在每回前去大學指考或學測閱卷時,可以得到充分的驗證。考卷上大部分的文章不是缺少心意、言不由衷,就是人云亦云、鮮少新意。 要破除寫作題材貧瘠的困境,翁森的<四時讀書樂>裡有秘訣:「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只要有一顆溫暖、好奇的心,就不愁找不到寫作的題材。一般說來,能敏感地發現周遭環境的變化、對複雜的世態人情產生好奇,且偶而會抬頭看看天邊雲彩或樹葉光影的人,才容易找到落筆的材料。 問題是,我們的學生往往因為過度關注考試成績,捨棄基本的人生關照,跑到補習班去尋求速效,讓技術掛帥的補教老師傳授一套「以不變應萬變」的奧步:讓學生熟背一段詞藻優美的文章後,無論考題為何,硬拗強拉,胡亂填塞,以乍看有理的華麗藻繪企圖亂人耳目。因為人數眾多,遂成厭套,蔚為考場奇觀,讓人啼笑皆非;甚至還曾經因此驚動高層諸公,下條子要閱卷老師特別注意此種瞎掰胡扯。 讓我們平心靜氣想一想:對所處的社會沒有意見、沒有想法,怎麼寫議論文?對周遭環境不屑一顧、對人際關係漠不關心,怎麼寫記敘文?對親情、友情滿不在乎、對社會人群沒有同情的理解,又怎麼寫得好抒情文? 學校不該淪為填充、灌輸的機器,課堂上,老師得想法子開發學生的情意,讓他們有機會回顧、整理自己的人生,並提供思考、討論的時間和環境,不要只是讓學生抄筆記、畫重點,要鼓勵他們動動腦袋想問題,否則,看到題目當然只有發呆的份!提起筆來也只能人云亦云。而有些父母慣於嬌寵兒女,只要考試能拿高分,一切勞役均免,所有需求都為兒女置備齊全,拿孩子當沒有行為能力的曾祖父母侍候,每天嚴加看管,甚至接送到校門口,除了考試,彷彿這世界再無其他,這樣子長大的孩子,既看不到生活裡的繁花盛景,自然描繪不出美麗的天光雲影! 其實,寫作之道無他,認真生活而已。想寫好作文,不要光想著走捷徑,而是要結結實實下功夫:一方面多閱讀,汲取別人的智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看,讓自己的視野更寬、更遠;一方面老老實實過日子,把眼光稍稍從課本上挪開,凝睇人間的美醜妍媸,好好地將看到的風景或人情在心裡過一過、在腦子裡想一想,再學著說個有情有趣的故事或歸納分析出一番說得過去的道理。這樣,不但學好了作文,也連帶學會了做人。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2009/10/12 聯合報】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