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30 02:33:48瀏覽3905|回應0|推薦3 | |
南方朔在文章中以Robert Herrick的詩Delight In Disorder﹙失序的樂趣﹚,談論組織單位的效率與能力的問題,真的給讀者指引出一個很有意思的思考方向。我曾購買且看過南方朔的書達五本以上,對於他對大眾議題的關心,以及對大眾語言意涵的研究、對詩的愛好與延伸思考,深感佩服。將文學帶入公共議題的討論中,除了帶來可貴且實用的啟示,有時也可以帶來閱讀文學的樂趣。 關於<失序的樂趣>這首詩,先來談一下詩本身的意涵。這首詩我是在讀了南方朔的這篇文章才知道,而後才找了英文原文(英文詩來源:http://www.emule.com/2poetry/phorum/read.php?4,11952)讀看看,並查了一些相關評論。也才發現,這應該只是一首情詩(中文翻譯是參照原文與南方朔的翻譯而修改)︰ Delight in Disorder 凌亂中的喜悅(失序的樂趣)
聽聽朗讀版: 雖然與南方朔對於這首詩延伸討論的重點無關聯,但是這首詩本身的確是一首情詩(love poem),所預設的敘事者是男性,預設的讀者是女性。這首詩還曾被一位叫Brett Wainger的人拿來討論,以論文探討Herrick在許多作品中對男性與女性的描寫有「差別對待」。Wainger認為,Herrick在許多作品中,對於男性往往較常描述其「內在特質」(internal features;例如機智、智慧等),對於女性則較少描述其內在特質,而是比較重視其「外在特質」(external features;例如美麗)。Wainger還認為,這首詩所顯示的女性外在美,還是男性感受到的美,也就是偏重以男性觀點來看女性,這反出映男性重視女性外在美的傳統文化。(Brett Wainger的論文來源http://www.cbu.edu/Academics/honors/hj2k3_women.htm) 姑且不多談Herrick對男性與女性的描寫方式的差異,就只談這首詩裡說的失序或凌亂(disorder)。就我所感覺,那是一種失序之中蘊含的美感、性感或自然的風格。例如,有些抽象畫之所以受重視,就是因為它在失序中有著某種美感,或讓人看了感覺有某種感動或啟發。記得以前有部電影<魯賓花>,影片中的主角是一名愛畫畫的男孩,他所畫的東西比起班上某個富家子同學所畫的,是比較不工整、比較「不寫實」,不過,他的美術老師卻看出他的畫作的優點,後來把他的作品拿去報名國外美術比賽,結果得獎了。就我的印象,在電影裡,那位美術老師說到他不工整的繪筆筆觸,畫出了對茶園的觀察和茶蟲的可怕(茶蟲的大小被他畫得「誇大」了)。所以,有時透過「失序」,可以呈現「有序」所缺乏的美感、意義、樂趣。 不過,Herrick所寫、所感受的失序之樂,我覺得也可能和「醉翁之意不在酒」有類似的情境。衣著失序之所以美麗,除了來自衣著服飾本身的視覺美感外,也可能來自穿衣的人──美麗的女性。就像戀愛中的男女,可能對於彼此的一舉一動、穿著的衣飾、使用的大小物品都感覺有著不凡的意義或美感。 當然,要了解、臆度Herrick為何感受到凌亂中的喜悅,還是應試著就文本本身去研究,正如FratFiles網站上提到的: 「一般而言,凌亂或失序帶來困惑、憤怒與挫折。但是Herrick在凌亂中發現喜悅。凌亂並沒引發憤怒與挫折,反而在他內心激起幸福與滿足的狂喜感受。凌亂如何、為何能引發喜悅而非厭惡?要回答這樣的問題,就得探討他的詩<凌亂中的喜悅>。」(譯自http://www.fratfiles.com/essays/178116.html ;FratFiles是一個付費提供研究論文與讀書報告的網站) 所以,Herrick這首詩所談的「失序」或凌亂──女性衣著上的「失序」,可以說和組織單位的任何「失序」或紊亂無關。不過,兩件無關的事情,透過人的聯想和創造力,仍可以帶來可貴且可用的啟示。 南方朔在文章中談到,體制的整齊與同質,是禍不是福。文中的論點,非常值得所有組織單位來參考。這讓我想到最近的一則新聞: 有一名似酒醉而意識不清女子在夜店門口被兩名外籍男子帶走,她醒來後發現自己衣衫不整,於是報案控訴該兩名男子強暴,兩名男子做完筆錄後被飭回(或是交保?我忘了新聞內容細節)。後來其中一名男子趁警方再找上他之前,離境回韓國了。因此,她的家屬和民意代表開記者會指責警方竟然沒通知相關單位對他作出境管制。警方的回應則是:一切合乎程序。 上述這則新聞事件,警方的作法「一切合乎程序」,但是顯然實施的結果是,無法保障受害者,讓加害者鑽漏洞,跑了。 為何「一切合乎程序」、「依法」、「盡職」,結果卻讓是「無能」、「失職」、「縱容非法」?難道「依法行政」錯了嗎?我想,「依法行政」沒有錯,可能的錯,是錯在「依法行政」時卻少了「更多的警覺心」、「更周密且靈活的思慮」、「更多的行動力」──少了「更多的活力」。如果上述案件處理的過程中,警方承辦人員不墨守成規,針對該案件的特質,能有更周密的思慮,想到加害者是外國人,想到出境的問題,並積極通知相關單位,那應該就能避免「失職」的情形。 我相信警方回應「合乎程序」的同時,也懊悔加害者竟然得以成功逃避台灣的法律制裁。我想,警方應該會從這個案例的「經驗」吸取教訓,作改革措施。要避免這種看似盡職卻失職的情形,其實所有組織單位的成員都應該將這幾句話當作「似是而非」的笑談︰ 「苦幹實幹,做給天看;東混西混,一帆風順;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不妨改成: 「苦幹實幹,給自己看;東混西混,小心滾蛋;多做多對,少做少對,不做全錯!」 《完美的紊亂》這本書的第一章,開頭引了愛因斯坦的這句話,說得很好(英文引言來源:http://www.aperfectmess.com/cost_of_neatness.html): 如果雜亂的書桌代表了雜亂的心,那麼,空無一物的書桌代表了什麼? If a cluttered desk is a sign of a cluttered mind, of what then, is an empty desk? —Albert Einstein 十七世紀英國主要詩人赫立克(Robert Herrick 1591-1674)寫過一首很著名、近年來被延伸討論的詩作〈失序的樂趣〉: 衣著上一種可愛的失序 它那種沒來由的樣式激起了服裝的美麗。 肩膀披件上等細麻布 產生使人心神迷醉的美妙感受。 蕾絲花邊任意在這在那低垂 使得紅色小胸衣讓人目亂心迷。 隨意反摺的袖口,以及 輕輕亂飄的緞帶 在那讓人心亂的襯裙上 造成迷人的波紋,吸引了許多眼光。 那不經意所結的鞋帶,在這裡 我看到它沒有章法的優雅。 這些隨意而無序的美麗讓我迷亂的程度 更甚於那些每個部分都精心安排的藝術。 赫立克的這首詩,是在說失序而不照常規的裝扮,比起那些照本宣科的服裝,反而更能凸顯美的本質,產生美麗誘人的效果。在這首詩裡,赫立克其實已點出了近代政府和企業管理上日益重要的一個課題,那就是一個體制通常都會有兩種走向: 秩序 帶來平庸與無能 一種是「秩序」(order),它指的是該體制高度的官僚化與科層化,事事皆照本宣科,一切按規矩辦事。最後是例行的工作因為有常規可循,它可以應付裕如;但所有新的事務,特別是新生的複雜事務,它就完全無能為力,不是凸槌連連,就是小事出大亂。這是體制的平庸化與無能化,它當然已不再可能創新了。 一種是體制對「失序」(Disorder)及「紊亂」(Mess)的潛力能做正面評價,因而體制無論配置、彈性、異質性等都能保持住活力。因而它還能掌握住創新的原則,也能有除弊的預警能力。這種體制很清楚的知道,一個同質性很高,大家都相似的科層官僚構造,最後會根本做不出對的事情來。 最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商學院教授阿布拉罕遜(Eric Abrahamson)及作家富里德曼(David H. Freedman)針對這個問題,寫了一本《完美的紊亂》(A Perfect Mess),該書有許多學理部分,其實非常值得引介到台灣。該書指出,目前全世界日益複雜,無論政府、公司或組織,若還像過去那樣講究「整齊」(Neatness)、「照本宣科」(Schedules)等品質,最後不但會失去效率與能力,甚至會連生存能力都一併失去。在它的各種失敗症候群裡,有一種是它的各種問題細節完全不能事先掌握,完全找不到重點,每件事情都是好高騖遠。歸根結柢,就是這種體制在整齊、照本宣科的平庸化過程中日益無能。 失序 找回組織的活力 體制的整齊但無能,近年來在有些大型跨國公司早已有所警惕,許多重要的專案都寧願簽約去找氣質完全不同的外人來幫忙,目的就是要避免掉「秩序」和「整齊」的致命缺點,而去從「不同」、「失序」裡找回組織的活力。 最近,世界銀行發表報告說,台灣政治亂局已大幅改善,但政府效能卻大幅下滑,這實在是個很值得做學理深入探討的課題。政治亂局改善,政府不是應更有效率嗎?沒有了外因掣肘反而失去了效率與能力,不是體制本身出了問題又是什麼?這時候阿布拉罕遜教授在《完美的紊亂》這本近著裡所提的警戒,似乎也就格外有針砭的意義了。(作者為作家) 【2009/07/24 聯合報】
http://classicpoetryaloud.podOmatic.com/entry/2008-05-15T03_02_19-07_00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