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也談文化與成語
2009/05/03 11:59:35瀏覽644|回應0|推薦0

引用文章余光中:九十論百里

對於余光中這整篇文章,我可以說是幾乎完全贊同他的看法。

賽因斯先生的表面,是船堅砲利,還有富足的物質生活,但是沒有節制的盲從他,少了傳統的人文道德心的「調節」,人們可能反而成了更無可節制的自私小姐或殘忍先生。德謨克拉西先生在台灣算是充分的受到推崇,但是許多人忽略了他是屬於「全民」的,而不是屬於自己所歸屬的「部份」群體,所以非我群體的意見常常被視而不見或扭曲。所幸,台灣還羅(Law)先生和傅﹙Freedom﹚先生幫忙德先生處理它無意中帶來的亂象。

中國文化的重要因素,孔子與正體字,真的是中國人還有台灣人的至寶。大陸已經從「批孔」回到「尊孔」的路了。這是值得欣慰的事,畢竟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中,孔子佔了很重要的部分。台灣則幾乎一路都是在尊孔﹙日據時期我就不太清楚了﹚。各地孔廟從明鄭時期、滿清時期屹立至今,在現在的民國時期﹙當然很弔詭的是,現在的「民國時期」卻與大陸的「民國時期」只約有兩年是平行同在的,大致可說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時期與區域﹚依然受到重視。

雖然綠色執政八年中,有所謂「去中國化」的問題,其中的杜部長對於「成語」議題的談話備受爭議,余教授也在文中章大致以負面影響論之,而說到「其勢仍未止」,不過,我個人認為,民進黨執政在進行「台灣化」的努力中,對於暨成的「中國化」的事實之言論與處理,確實有粗糙之處,令許多人尤其藍營支持者誤以為要連根拔起中華文化。其實,那可能只不過是要強化長期被忽略的「台灣」主體性問題。記得我國中時代,地理、歷史上的是大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與民國時期大陸的各省地理,我們的所在地台灣的史地所佔份量則頗少。雖然當時我很認真在念,擔任三年的班上歷史科負責人﹙小老師﹚,地理也常常在家努力地背各省山脈、河流、鐵路、農作、都市、人文等資料,但是也曾有種感覺,就是好像我們受到的教育,是要去管理全中國!而對於台灣本地的史地,尤其日據時代的台灣史地,上課教到的似乎不多。當然,這些不夠重視台灣史地的問題,目前早已修正了。只是,加強「台灣化」,或許排擠到「中國大陸化」,但是畢竟培養「愛鄉土」精神的教育,這應是舉世皆然的常態,實在無須受到過多非議。或許綠色政府在當時許多舉措言行給人的形象太負面,還有媒體的負面評價,所以原本有的良善本意,變成人們眼中的「不良居心」。

至於杜部長對於「成語」的議論,早在胡適在世的時候就曾有這類說法﹙提倡白話文,建議多按自己的想法為文造句,不墨守成語﹚。不過,杜部長會遭受到如此多的非議,自己可能也須負責,因為身為教育部長,應該留意他的言論是否會造成中小學老師的困擾。縱使成語的使用是一種值得討論的議題,但是杜部長兩三句就在媒體前把它這樣交代過去,還出現了這句「用成語是國文教育的是敗」,似乎完全忘了中小學國語文老師的存在。就我看來,杜部長當時關於成語的那番言論,是學術界要討論成語議題時值得參考的言論,但是也未必全對,因為有爭議,不過就那樣以教育部長身分說那樣的話,效果就可說是「全錯」了。

成語、典故或其他傳統文化中的文字、藝術、文物、風俗,都是傳承文化的重要憑藉。讀了、用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成語,可以讓人們透過成語記得古代曾有個故事,那個故事背後是古代的徵兵等歷史故事。就像讀了Achilles' hell﹙阿基里斯的腳後跟﹚,除了可以用來表示「唯一的致命傷或弱點」,也可以讓人藉此容易記得那段希臘神話故事。台灣的歌仔戲、布袋戲保留了許多台語﹙閩南語﹚的詩文和漢人服飾裝扮方式,可說是保留了一種傳統的漢文﹙其中有許多文言文﹚和背後的古代漢人社會風俗故事。當然,過度依賴程與或濫用成語,沒有在真正理解吸收後,加入更多創新的思考和當代的人文因素,也可能造成語言發展的停滯或不長進;歌仔戲或布袋戲如果沒有經過傳承,再加入創新的努力,也可能停滯而完全走入歷史。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jer&aid=29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