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3/02 11:26:01瀏覽1061|回應0|推薦13 |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當自己還是個小孩時,如果你在家表現得還不錯,譬如像是──下了課後準時回家、主動寫完功課、或是乖乖起床吃好早餐,還一面幫著母親照顧弟妹……。還記得嗎?當你做了這些事情之後,曾經得到過父母親什麼樣的誇讚? 漸漸的,你長大了,努力爭取到某家公司上班,你每天準時打卡,認真把份內工作處理完畢,找到一份合約上的錯誤,安撫了客戶無理抱怨;偶爾,你還熱心幫忙整理影印機旁的再生紙……。請問,當你做完這些事時,老闆給了你什麼褒獎? 該有什麼反應 仔細想想看,「想到了嗎?」還是你會和多數人一樣,皺著眉搖搖頭告訴我說:「當時好像沒有人有什麼反應耶!」然後心裡暗忖:「做這些事不是應該的嗎?怎麼可能得到表揚呢?」 過去,當我們隨手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往往得到外人的反應都是──「沒有反應!」是的,不要覺得奇怪,就是「沒-有-反-應」。既沒有人注意到你的善行,也沒有人想為這事說些讚美的話,因為大家都以為:「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嗎?沒做到才該被修理吧?」 是的,你終究還是會吸引到別人的目光,但那幾乎都是在你「出錯的時候」。從小到大,我們都在做錯事的時候才受到比較多的關注,不是嗎?當你問一個孩子:「你怎麼知道自己最近表現不錯?」他可能會說:「因為媽媽這幾天都沒有罵(打)我!」如果你再去請教一個上班族,對方可能會回答:「最近都沒被老闆叫去唸。」 讓好事被看到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曾說:「一個好人一生最妙的部分,在於一個細小的、無名的、不被記憶的善行與愛心。」這句話如果能夠做些修改更好。因為,如何確認自己做到了一個細小的、無名的、不被記憶的善行與愛心呢?「我們還是需要某些外界的回應,不是嗎?」無論是受惠者感恩的眼神,還是旁觀者的微微頷首都好,但就是不要被晾在一旁沒人理會! 小時候,我們在父母和師長糾正的怒罵聲中長大,也就學會了只去注意「做錯的事」,並習慣對那些負面行為加以抨擊。結果『否定式反應』(不要去做…)便取代了『正向式反應』(這麼做才對…)。大家可以想像一件事:「如果你把狗狗關在陽台上,牠一直亂叫、抓紗門想要進來;你想讓牠進來,卻不想屈就於牠的張狂行為,怎麼辦?」打牠?罵牠?還是不理牠? 如果是一位優秀的馴獸師,他會說:「這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等待。」,「等待?」對,「等狗狗叫累了,不抓紗門了,靜靜坐下來搖尾巴的當下,你就走上前去把門打開放牠進來,並抱起牠大大稱讚一番。這樣的互動必須多幾次,直到狗狗完全弄懂了為止。」那麼,狗狗在這過程中學到什麼?「哦!原本如果我想進去,只要叫幾聲後,乖乖坐著,搖尾巴,耐心等主人過來,就能進去了。」很好,這就是我們對狗狗行為所設定的『正向式回應』──叫幾聲後乖乖坐好等於可以進客廳。 真正該做的事 寵物可能會在一天當中做出各式各樣無意義的動作,像是狂叫、搖尾巴、坐下、搔癢、趴著……。而每當牠們做出某個我們期待中『表現正確』動作時,如果主人馬上利用聲音、動作為這個行為貼上一個『Good標籤』,那麼久而久之,牠們就知道哪些行為是被讚許的,往後這些正確行為也很容易因為持續被激勵,而重覆出現。 從小被大人指正錯誤,極少受到肯定的孩子,長大後也容易只看到別人和自己的錯誤,知道很多「不能做的事」,但判斷不出「什麼才是真正該做的事?」而這,就是『否定式反應』和『肯定式反應』之間最大的差別了。 所以,當我們下回期待寵物、孩子、同事、部屬、另一半……有正確行為時,記得要在當事人逐步走向「正確」的途中,不吝時時給予掌聲鼓勵,好讓對方有信心繼續朝向那個方向前進。而當那個「正確」的無意識行為再次出現時,要趕快用讚美讓對方明白「就是這個,你做對了!」那麼,你身邊的至愛們,都將慢慢懂得,什麼是「表現良好的事」了! 對於中途做錯了,或做不好的那些事,要儘量「忽略它」,不要大聲斥責和辱罵,免得提醒對方又學會了一堆『否定式反應』。 您已經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了吧?對,很好,你真的很棒!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