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6/02 11:31:14瀏覽970|回應0|推薦12 | |
圖為「獾的禮物」繪本 狐狸很久沒見著獾兄弟了,於是想說打電話問候問候吧。這一開口劈頭便問:「獾兄,好久不見,還好吧?」 「挺好!挺好!」獾在電話這頭應聲回說。 「最近都在忙什麼?」狐狸問。 「厚!忙到不行。這兩天有人找我談個大案子,回到家還得趕寫雜誌社的邀稿,整理帶團解說資料,你知道嗎?上回貓頭鷹請我幫忙的那件事啊…。」獾隨口把半年來發生過的所有事都編串在一起胡謅了一番──其實獾這陣子閒得很,才去圖書館借了一堆書回來看,爽到不行。 「忙好啊!這年頭有事可忙是好事呢…」狐狸哪裡知道實情,只不過聽說獾有一籮筐事擠在手頭,便忍不住開心地附和著。 大人真的是很奇怪吔,好像巴不得別人都忙死、累死才高興!難道你就真的那麼樂在工作了嗎?還是喜歡整天忙到跟個無頭蒼蠅似的,不然沒事幹嘛老安慰人家說:「忙好啊!」。 好什麼好啊? 想想自己,跟久未謀面的朋友碰面時,是不是一開口便習慣問道:「最近都在忙些什麼?」,其實這句大家熟悉的問候語中,隱藏了很大的問題呢!它暗示了一個原本可能並不存在的假設,那就是──你『一定』很忙,或是你『應該』很忙!同樣的,當你用「呷飽沒?」打招呼時,是不是也已經假定對方吃過飯了?那「人活著有什麼意義?」這句話呢?不也擺明了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絕對有某種意義嗎?所以,這輩子非得想辦法找出那個自己幻想來的玩意兒不可。當然,有時我們也會不自由主的痴心妄想:「怎麼樣才可以讓自己『更』帥一點呢?」是誰說你曾經『帥』過啦? 窮忙與很閒 也許,「很想知道你都在窮忙些什麼事?」才是我們內心真正想了解的真象吧?而追問對方都在窮忙(哦!又是一個假設)些什麼,和發現有人忙得跟個無頭蒼蠅似的,對提問者來說又有什麼好處呢?是反過頭來慶幸自己的悠閒嗎?還是肯定自己的工作效率?這是我的好奇! 我們不太願意隨意對人表達:「最近很閒。」之類沒事可幹的悠哉,彷如社會道德規範裡明文規定了「人千萬不可以輕閒下來。」,否則就是一種罪惡,是懶惰、不負責任、沒有進取心的脫序表現,也是必遭天譴的不應該!一生忙碌的人在文明社會中佔了多數,於是這樣的行為反倒成了常態,是積極、有生命力的──至於忙些什麼似乎並不重要,反正就是手邊要有很多事同時在做,或看起來很匆忙就行了。 莫非這個世界上,『忙碌』已成了正道? 你會不會屢屢抱怨自己生活步調混亂,不知為何而忙?而卻又在朋友說出同樣話時,安慰對方說:「忙好啊!」為什麼你不願意讓彼此都輕鬆自在呢?不是說,「快樂的人,才有能力帶給旁人快樂。」嗎?那你分享了什麼自己的"快樂經驗",而為其他人帶來好心情呢? 你跑到球場看世界盃足球賽,支持的隊伍進球了,你開心得不得了,決定開香檳慶祝。難道你沒有發現球場上有另外一半人看起來很沮喪嗎?你說:「快樂的人才有能力帶給旁人快樂!」那你的快樂有為他人帶來快樂嗎?什麼人又因為你的快樂而同時感覺到快樂了呢? 公司同事向你透露了個八卦,說當年能力沒你好,結果被公司遣散的小劉,現在當上了某家公司的高階主管,薪水已經遠遠超越你了!你聽完了有一絲絲的歡愉嗎?你不是口口聲聲說:「快樂值得分享!」嗎?我怎麼一點也看不出來你聽完小劉的快樂後,有任何開心反應? 相聲裡有個橋段,說「當有人大笑時,就表示剛才有人倒大楣了。」喜劇不都把笑點建築在另外一個人的失落上嗎?考第一名的喜悅何來?中頭彩的興奮又是什麼?不就來自於除了你之外,沒有人同時被滿足嗎?而當你聽到有人感情受挫,身體不適,薪水比你少,工時比你長,而你積極安慰對方的同時,內心是不是也有更多的沾沾自喜呢? 親朋好友傷心難過了,你去關心他,很好;你發現在安撫的過程中,充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和一絲欣慰。若是朋友的工作、婚姻、生活都比你好時,你會不會反而有點悵然失落呢?有人說,心靈受創的人比較能夠接受同病相憐者的慰藉,這其中又隱藏了什麼樣微妙的互動關係呢?究竟是陪伴者的表現幫助了弱者,還是弱者的無助壯大了陪伴者的成就感? 我們在別人的卓越成就上鄙視自己的能力與價值,卻從眾人的苦難中討了回來。於是你說出了:「忙好啊!」,「別再難過了!」,「放心,你會好起來的!」而不願意真心示弱,說出:「你真的比我幸福多了。」,「我好羨慕你的生活。」 而最後,我們也變得不敢表露出自己真正的快樂,而學會用「我也很煩啊、最近好忙、工作真沒意思、男朋友糟透了…」等等包裝過的善意,來降低探問者內在的惆然。 獾的隱喻 有件事跟這篇文章無關,但我覺得很神奇,也十分有趣,順便寫出來跟大家分享。 我發現自己很習慣在寫森林故事時,借用"狐狸"這個角色。在東亞古代傳說中,修煉千年的狐狸可以化作人形,變成口出人語的狐狸精。雖然我不知道請"狐狸"代言,跟這個傳說有沒有什麼關聯?但我相信會借用這個角色,必然有其暗示。 書寫此文時,原本考慮用"狼"作為對話中的另外一位主角,可是後來修稿中,腦袋突然冒出"獾"這個字。"獾"是什麼動物?我很好奇。於是我上網查了一下維基百科。上面說"獾"嗅覺靈敏,善掘土,晝伏夜出,喜獨居生活。又說,只要有登山客因體力不支昏倒,獾就會從林間竄出,用牠捲曲的尾巴傳遞一份溫熱,讓人們不至於因體溫過低而失了性命。不過老婆對此說法頗有意見,說印象中有此善良個性的動物應該是"貂"才對,還說獵人也因此而更容易捕捉到牠們。我比較了一下貂和獾的習性特質,覺得老婆的推測好像比較正確,可能是因為牠們倆同屬鼬科,也都出現在寒冷的北方,才會有此誤傳吧。 改稿後沒多久,我參加了「安寧療護/臨終關懷」研習會,台大翁瑞萱護理長在課堂上談及臨終症狀處理時,推薦了幾本繪本,其中一本就叫做「獾的禮物」。 我忍不住跑到遠流博識網,查看這本書的故事大綱: 獾離開了牠的身體,也離開了所有的動物朋友。雖然,獾說過,牠死了以後,希望大家不要太難過;但是,在寒冷的冬天裡,這對大家而言,實在好難。直到春天來臨,所有的動物聚在一起懷念獾,分別想起自己曾經與獾一起完成過的事,大家的悲傷才慢慢撫平。獾雖然永遠離開了,大家卻常利用牠留下來的那些禮物,互相幫助。 我大概猜想出來,自己為什麼會在冥冥之中,改用"獾"來說故事了。 ………… 「忙點好,忙點好…。不說了,有空約個時間聊聊嘛!」狐狸習慣性的在結束話題前說了些客套話,不過一聽就知道這樣的承諾無需費心期待。 獾掛掉電話,決定走進書房,打開電腦寫下有關於「分享自己的快樂,到底能不能為別人帶來快樂?」的感想,就如同你現在見到的這章…。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