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29 10:49:17瀏覽2025|回應0|推薦8 | |
上完坤楨老師的『冥想』,原本興奮地想馬上動筆記下課堂上的種種,卻因著連續八天帶團行程,讓這事給耽擱了下來。寫課後心得是我這三年多來,往返北高兩地學習心理課程期間,持續不斷在做的功課。文字除了可以幫助我回憶當下感受,寫完後貼在部落格或轉寄給練習伙伴,也是蠻不錯的學習回饋與分享。 這次課程,對於艾瑞克森催眠模式『以來訪者為中心』,以及『與被催眠者共同合作完成治療』的人本精神,又添更多體會!也剛巧前不久,在圖書館裡手癢摸到一本《心理治療的新趨勢──解決導向療法》,忍不住就借回來放著,一直到近日選了兩天上午,窩在圖書館裡一口氣看完,這才發現談的也正是這樣的精神。 老師說,這次課程的目的,主要是教會大家如何帶領一個冥想,進而可以設計出一個冥想稿。而四天當中,有幾個對做練習時的有趣經驗,是我覺得值得寫出來與大家分享的…。 文章內容中的紅色註記部分,是坤楨老師的回應,本文同時刊登在凌坤楨˙催眠師之夢˙NLP心智地圖 。 蘋果樹的故事(註0) 「蘋果樹的故事」是一篇描述大樹對小男孩無私奉獻的隱喻故事,你可以在網站上搜尋"蘋果樹繪本",找出詳細內文,這是篇很適合做冥想練習或當作小孩床邊故事的短文。因為對配合的練習伙伴已有某種程度的熟識,於是我想抱著『以個案為中心』的態度,依照對方的獨特性,重新修改文稿內容,來增強當事人對故事力量的感受度。 首先,我用伙伴名字中的某個字轉換諧音Sam(山姆),作為小男孩的名字,再把大樹"命名"為「蘋果樹爺爺」,好讓劇中人物更具生命力。同時,在一開始說:「從前有一棵蘋果樹…」時,添加了更多視覺性的場景描述,譬如像是:「從前,在北歐的森林和草原的交界處,有一個小小的村落,而在村子外頭,長著一棵高大的蘋果樹…。」當然,如果時間夠,可以再多加些聽覺、嗅覺或觸覺方面的感官描述更好,這樣對方就能快速而順利進入故事當中。 在此補充一點,說隱喻故事時,為了不要讓對方察覺你影射的企圖,千萬不要直接用對方名字或綽號當作主角名稱,否則當事人很容易在冥想中清醒,回到意識層的判斷上,想說:「我又不是那樣的人!」或「你現在是在說我嗎?」,諸如此類的辨識、分析和比較,進而產生意識上的抗拒。 接著,我在故事中增加了許多口語化的說法,也試著轉換腔調,譬如用沙啞蒼老的聲音說:「孩子,來來來,趕快爬到我的身上來,我們來玩盪鞦韆吧。」來取代原稿中比較偏向文字性描述的句子「來啊!孩子,爬上我的樹幹,抓著我的樹枝盪鞦韆。」 最後,我利用文章中,「小男孩靠坐在大樹根旁安心休息」的結束句,直接連結到對做伙伴閉目半躺在椅墊上,當下的身體現況,而自行多加了一段引導詞。我說:「當小男孩舒服的靠坐在那時,大樹在他耳邊,輕輕說了一些它一直想對男孩表達,卻始終沒有開口說出,心裡的話。」這時,我將身子湊近伙伴耳邊,然後說了一段像是:「無論你遭遇到什麼困境,我都會在這裡。」和「我永遠會支持你。」之類祝福激勵的話,將能量和信念植入在對方腦海中,就好像大樹在對小男孩說話一樣。(註1)(註2) 變身想像力引導練習 接下來做的這個,是想像自己雙手逐漸變熱,額頭卻同時變冷的瞬間改變感官練習,其中還包括想像身體變重、變輕,變大、變小的冥想。據說這個練習可以幫助我們維護生理健康,在生病時轉變內在疼痛感,並產生自我復元的力量。 活動雖然聽起來很有趣,我卻十分擔心。因為這一回的對做伙伴體質較為敏感,之前常在練習時因為專心融入,而在結束後感到身體不適和頭痛。於是我想,該用什麼方式,讓對方能能在練習時保護自己,而不至於失控呢?最後我決定採用童話故事裡的虛幻手法,讓伙伴在安全的狀態下體驗這項練習。 我在引導進入冥想狀態前,透過觀察對方雙手交叉,置於腹前的平臥姿勢,說了一句引導詞:「也許,我們可以想像自己就像是童話故事裡的睡美人,或白雪公主,躺在那裡。也因為是童話故事裡人物的關係,所以待會兒我們做的所有事,都像是個遊戲,只是玩玩而已…。」(註3) 後來,伙伴回饋我說,「只是玩玩而已」這個想法,確實讓她在過程中找到出口。因為是「玩一玩」,所以可以大膽嘗試那些原本不太可能發生的事,也因為放心而產生的放鬆,卻讓伙伴在回來時有了過去做完練習時,完全不同的清醒和舒適。不過她也說,如果我能提到愛麗絲夢遊仙境,或許更能貼近她當下的頑皮! 其他還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因為與當下情境有關,就先不在此贅述太多,我只多提一個就好。 我在讓對方感覺到額頭愈來愈冷的過程中,因為擔心會產生不適感,於是加了一句:「那感覺有點像是到了某個下雪的地方旅行,冷風吹在額頭上的感覺。」因為我假設大部份的人可以找出旅行時的愉快經驗,所以利用它來轉換那個冷帶來的不適感,而我不直接說出地點,是我不確定對方是不是去過下雪的地方。 一個奇怪的挑戰 課程尾聲的最後一項練習,依舊是捉對廝殺。有位之前每次做催眠和冥想時必然會睡著的伙伴問我:「願不願意接受挑戰?」──看我能不能不讓她睡著的完成一次冥想? 由於這次練習是臨時決定對做伙伴,所以我必須在前往隔壁教室的途中,很快想好該怎麼做? 我腦袋裡一下子沒有什麼想法,只好先坐下來等伙伴調整好姿勢。沒想到,這傢伙竟然大剌剌地找了個枕墊,就直接躺了下來,還邊躺邊說:「我坐著比較不會睡,但躺著很快就睡了,所以我要用躺著!」你娘卡好,分明就是擺爛嘛! 我才這麼想著,突然靈光一閃。過去,我們在做催眠練習時,都很自然把自己交給練習者,好像能不能進入催眠狀態,全是練習者的責任。而艾瑞克森不是強調「合作取向」嗎?那是不是意味者,被催眠者是否能順利進入預期的催眠狀態,雙方都有責任呢? 那麼,我可不可以利用對方內在「不想昏睡」的那個部份(或潛意識),來幫助我在過程中隨時提醒她配合呢? 於是,我在開始進行前隨口說了一段話,而那話又好像是我在等待她調整姿勢時的閒聊,我說:「我不知道,在你的內心深處,是不是有個部份,很想清楚的觀察到自己的冥想過程?」我看她閉著眼睛點了點頭,並嚥了一口口水。於是我接著說:「那很好,也許我們待會兒可以一起合作,用妳的方式(吞口水)對,來讓我知道妳正處在清醒狀態…。好啊!也許我們現在可以開始了…。」(註4) 後來,我就是用她不斷吞嚥口水的回饋,來驗證,並將她不斷帶進帶出前意識區。當然,我並不能確定這樣的作法,是否會讓她一直停留在意識區,而根本沒有進入冥想狀態,但根據我的觀察和對方回饋,至少她體驗到某種過去不曾經歷過的變化,而相信自己其實是有能力可以不睡著的。(註5) 對於這個部份,我更想多聽聽坤楨老師的意見…!(註5) ………… 總結這一次四天的學習,讓我覺得『以對方為中心』的確是個非常重要,而又值得多多練習的人生態度。而假設前題的問話技巧,則是要常揣摩,並養成的說話習慣! 我不知道對於曾經一起學習過的伙伴,以及那些還沒有上過冥想課程的朋友,什麼時候會開始將這些技巧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只知道,不斷練習確實可以提昇自我的溝通能力;而當你將自己跟別人對話時的內容錄下來,重覆聽了之後,你自然就能明白,到底該如何改進了! (註0)冥想工作坊是一個訓練課程,強調實作與做中學。我們提供了許多稿本──聲音的練習、語意的練習、引導詞的練習,還包括幾篇完整的冥想引導,以及(冥想中的)故事─蘋果樹、葉子、毛毛蟲等。 (註1)練習給人祝福,在冥想和催眠治療師的課程中,初階的訓練我都蠻喜歡讓大家學習著給出祝福(我稱之為宇宙性的祝福)。我認為,冥想(催眠也一樣)是可以給人的一項禮物! 更深一層來看,透過助人者的四個原型,每次做冥想與催眠,就是我們的心靈在觸及另一個人的心靈,四種原型(戰士愛人魔法師國王)──給予力量、給予愛,協助轉化,以及,賜予祝福。 (註2)這是很棒的『引述語』技巧,透過故事中的人物說出來的話,巧妙地結合成此刻我為你的祝福。(在冥想課堂上我們曾簡短地示範了…當場掰了一段神父對我對學員說的話^^ 。) (註3)「擬似」「假裝」技巧,在NLP裡頭是用「As If」frame。這會強化催眠入神trance的狀態。 催眠引導技術花博士 Dr.Flower 裡頭就會用『望著前方的牆壁,好像可以看透牆壁一樣地,看到一幅風景畫。讓你自己輕鬆舒服地看著,好像像是作夢一樣地望著這幅風景……』 (註4)很棒~!輕描淡寫的幾句話,深具艾瑞克森催眠模式的精髓。 (註5)催眠(與冥想)是一個教育/訓練的過程,在讓他學會/體驗到自己有某些個能力─包括深層的知覺和進出潛意識的能力。我想你這次幫助了你的伙伴體驗到了也學到了「他能夠」(能力上的和信念上的)。 對於有些人一被催眠或帶冥想就直接進入「類睡眠」的狀態,我們能怎麼辦呢? 除了跟當事人的當下的身心狀態有關,以及他是否具有「問題意識」之外,冥想帶領者/催眠師蠻需要一些小技巧。 (關於『問題意識』。將另文討論。) 在這次高雄的催眠訓練課堂上練習了分辨三種意識區段的生心理指標,也練習把人喚醒上來的七種技巧(分別為七種強度)。 一位學員用其中兩個技巧,充分地讓一個每次都睡著的伙伴,不斷地進出意識和無意識──他無法真正睡著,因為三不五時會醒上來一些;他也無法真正清醒,因為一直被帶下去催眠的深度裡) 而阿sir你在這裡用的方法很好,很優雅,一方面要非常有敏銳的觀察和即時回饋,再者也運用到了艾瑞克森的「運用」的精神!我猜想你帶的伙伴正是在那個沒有睡也不清醒的中間波段上下浮沈著。 帶領一個人的冥想時,觀察對方的呼吸和身體放鬆度,若是懷疑他「睡著」了,改變聲音和刻意呼吸不同步,好把它喚醒上來一些,是最常用的手段了──這些我們在冥想課有提到。讓我讚嘆的是阿Sir自行「運用」了當事人的反應(心理的和身體的)來達成這個結果。 帶領一群人進入冥想,而又想要讓他們維持著不睡著而在潛意識跟隨,可以使用中途喚醒模式(屬傳統催眠手法)或多重喚醒模式(艾瑞克森取向的方法)。 (這次冥想課我們經驗了一次『假性喚醒』,然後再一次迅速入睡及真正喚醒。) (嗯,或許我另寫一篇『假性喚醒與多重喚醒模式』好了。)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