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背著包袱扛大柴】
2010/08/24 06:50:03瀏覽851|回應1|推薦14

動物園裡的果子貍與大紅鸛為了「什麼食物最好吃?」爭執不下,最後各自帶著怒氣,和原有想法回到自己巢穴。

貍決定明天去問問犰狳對這件事情的看法,鸛則決定寫張字條讓貓頭鷹來評評理。螞蟻忙著搬運食物而沒有時間參與討論,牠只說:「文字總是詞不達意,交談往往漏掉了最好答案。」

最近,在一連串的學習當中,不時看到有人帶著自己過去學過的技巧來到課堂上。過程中不但習慣性的拿出非課程中所教的方法與伙伴對做練習,也常常在課餘時對其他同學表達:「這個老師教的方法,沒有我以前學過的好用!」之類批評的話。

擔任助教的老學員聽了不以為然,覺得對方不像是在學習,反倒像來踢館似的;而且不以課堂中所教的方法與伙伴互練,也侵害了其他同學來此上課的權利。老師聽完大家在課後檢討會上的仗義直言,只淡淡聳聳肩,笑著說:「之前還碰過更糟的呢!」

學著做一塊海棉

在學習的路上,你如何評斷什麼是「最好」的方法?

我們從小就聽過海棉吸水的故事,說人在求知時,要像海棉先把腦袋裡固有的觀念放在一旁,才好留下空間裝入新想法。就好像要把手中的杯子裝滿清水之前,必須先把杯裡原有的水倒出來一樣!這道理說來輕鬆容易,但要學會覺察自己的「比較心」,還真不是件簡單的事呢。

我常常跟來台灣玩的大陸客人說:「出門旅遊,是來發現,而不是來比較的。」比住房,再好的棉被大床,也沒家裡臥室讓人睡得安穩;比餐食,再怎麼樣家鄉菜永遠最合味口;台灣的古蹟景點,又怎麼跟神州大陸各大歷史名勝相比呢?但如果抱著"發現"的心情出來玩,就能充份感受到台灣山水的秀麗,和人文素養的豐富──這不才是旅遊精彩的地方嗎?

而學習的歷程,又何嘗不是一場充滿驚喜的探索之旅呢?

但仔細想想,生活週遭又有多少人能說到做到?會不會常常在無意間,就被自己長年累積的豐富經驗給綁住了,遇到事兒總忍不住來回分析、計較一番,然後在大家面前發表高論,說出像是:「我早就說吧」或「我覺得還是」之類僵固思想下被塑形的結論?

有時,我很好奇那些抱有成見的人(當然也包括內在的自己):「在眾人面前表達高人一等的優越,那會為你帶來什麼?」而我也知道,身為凡夫俗子的我們,未來還是會忍不住去比較,去碎碎唸──而這難道不是一種自我限制的框架嗎? 

想像自己像塊海棉

科學家說,人是靠著「假設」而活著的──你必須先假設一些事可能存在,然後你才有辦法證明它是不是真的存在!「假設」就是某種框架,比方說,當你說:「有人在家嗎?」表示你一定先假設房子裡有人在,所以你才會這麼問。否則,誰會對著一間明明知道沒有人的房子亂喊呢?你又不是神經病!

有人說天才和白癡只隔一條線,這句話其實是有道理的。因為天才和白癡的腦袋瓜子裡,總有一些別人覺得不符常理的"假設框架"!

天文學家如果不先假設太陽系之外還有外星人存在,就沒有人會想往外太空發展;考古學家和盜墓者若不是對地底下的古陵墓有所想像,怎麼可能沒事在一大片空地上亂挖呢?所以當我說出:「你聽懂我的意思了嗎?」,表示我猜想你至少有在思考我剛才講的話,沒有心不在焉。否則我會說:「你有沒有在聽我說話啊!」

過去,人們總以為動物是透過"眼睛這個器官來看見東西的,而不知道原來眼睛只是個接收器,當視覺神經接受到眼睛傳來的訊息後,必須傳到大腦來辨識,並加以詮釋。辨識和詮釋必須靠經驗(已經發生過的事物)當參考值,也就是說,大腦必須先知道我們「要看到什麼東西」,我們才會感覺看到了。

很玄吧!之前有人舉了個例子,說老師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小圓點,問台下學生:「你們看到什麼?」結果所有在場的人都回答:「一個小圓點。」老師反問:「怎麼都沒人看到比小圓點大數百倍的黑板呢?」看來這老師有點瞎,不了解大腦只會被有興趣的東西吸引,自然界的東西一直都存在著,是人把它們貼上「注意」的標籤!

在助人工作時,我們也會用催眠引導語、改觀或重新賦予意義等語言模式,來轉移或加強對方的某個焦點。讓被幫助者「感覺不曾注意到的感覺」,進而發現自己原來還有更多的選擇。就好像當我們說出:「你可以保留你的隱私,只說一說那些你認為可以說的部份。」時,案主會因為你"假設"「他一定會說。」,而將注意力轉向適合說出來的那個部分。

同樣的道理,當父母對孩子說出:「你怎麼那麼笨啊!」的同時,想想看這句話對孩子假設了什麼?又把焦點放在哪裡呢?

相信自己就是海棉

「相信」也是一種假設。而且威力有如天才對於新知識的發現。「你好棒,以後一定會很有成就!」就是一種簡單的相信。

而在學習的過程中,當你「相信」自己可以在課堂上學到一門好用的學問,你便有機會學會那門學問。如果你一開始就在比較,那麼你最後一定會只留下某個你覺得最好,或最重要的,而拋棄掉你所謂不好的那個。於是就像在海邊把石頭放進口袋裡的小男孩一樣,在不斷的撿,也不斷丟的過程中,最後口袋裡只留下少少收穫。

更進一步來說,你一定要先「相信」某個知識是有用的,你才會開始將它運用在生活上。沒有人會長期服用一帖沒有療效的藥方,你必然是先相信它有效,才會看見它帶來的結果──而你又一定會在實踐中,證實它的有用。也因此,在學習的進程中,請允許自己擁有更多選擇性和想像空間;相信那些有效而又好用的方法和學問,會順利輸進我們的潛意識中,並很自然而又開心地活用在生活當下。

所以,讓我們練習放下沉重包袱,再去扛下滿山大柴吧!

…………

貓頭鷹終於有了回應,傳來的小小字條上寫著:「果子貍說得很對,不過你好像也沒錯!」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tsir&aid=4277034

 回應文章

Jason
很棒的提醒~謝謝!
2010/08/25 15:43

這篇文章真的是很棒的提醒,學習可以找到差異固然是不錯,但學到才是重點,尤其是這種要試過才知道的課!

想到以前楊碩英教授提過,國學大師南懷瑾一生拜過多少師父,為其盡所能地侍奉供養,也遇過多數是騙人的,但由於他誠心學習,「假設」他是真材實料的,也才成就了南大師的博學多聞!